当我们聊到梦想的话题时,孩子的回答让我意外!
“孩子,你有梦想么?”
“有!”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打游戏。”
“孩子,那只是你的爱好,还并不能称之为梦想!”
孩子对于什么是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一无所知,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作为家长从小就忽略了对于孩子梦想的培养,要知道梦想是一种动力,梦想是一种内在激励机制。一个有梦想的孩子,就像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不断促使孩子为了实现梦想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只等时机成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不妨问问自己:我家孩子有梦想吗?是什么?
您能不能回答上来呢?
有的说:“这节课我要认真听讲。”
有的说:“学到东西。”
有的说:“把这节课听懂。”
有的说:“我要举手回答问题。”
有的说:“这节课的目标是不睡觉。”
孩子们的回答大家有什么看法?有没有觉得很多语言其实就是平时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上课要认真听讲”、“要举手回答问题”、“要把知识点学会”……
大家是否想过这些“目标”真的能称之为目标么?什么是认真听讲?把这节课听懂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才是把知识点学会?我们会发现这些只能称作为“口号”,因为它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不能执行、不能量化。
不妨再问问自己:我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我制定的目标是明确具体的么?是切实可行的么?是能够量化的吗?
未来会怎样?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旗鼓相当,他们在即将踏上社会这个最广阔的天地之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理想的调查,结果如下: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有目标但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是短期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以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梦想,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社会,抱怨他人,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那些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没有人生目标,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里,颓唐萎靡,甚至甘愿成为“啃老族”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为他们“胸无大志”“得多且过”“不争气”而抱怨不已,但殊不知,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的过度期望、过度呵护、过度干涉,折断了孩子梦想的翅膀。
请记住: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
在女儿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连续两三天交书费、本费、杂费,今天10块明天20块的。
我就问女儿:“你怎么总交钱呢?”
女儿:“妈妈,我就是银行。”
我问:“那银行有什么功能啊?”
女儿:“存钱。”
又问:“还有一个功能呢?”
女儿:“取钱。”
我说:“那什么时候能从你那取钱呢?”
女儿:“妈妈,别着急,等我长大了就可以了!”
梦想常常源于一句话、一个暗示。而这句话、这个暗示,或许就掌握在一个善于引导的父母头脑中或者无意的一句话里面。我们一定不能只是做个“慈爱、善良”的父母,而是要做个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许多孩子没有梦想和目标,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说假话、讲大道理、表空决心”。培养孩子的梦想,要小目标和大目标相结合,具体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若没有具体目标,或目标定得太高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可能出现难以实现目标而影响孩子心理及实际能力发展的状况。理想要与现实结合,要从社会的现实,从自己的现实出发。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妄自菲薄。
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或者每天取得一丁点进步,父母都要及时鼓励,并告诉孩子:你向梦想靠得更近了!长期如此,孩子实现梦想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即使最终没有达到梦想的目标,也体验到了为梦想奋斗的乐趣与幸福,他的人生也会因此丰富多彩。
梦想多数是远大的,因而孩子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容易退缩,放弃自己的梦想,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用成功体验强化孩子对梦想的追求。
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妈妈从小就经常带孩子去国外旅游,锻炼孩子独自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哪怕先从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对话开始,孩子对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的梦想是将来能够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为此,他刻苦钻研语法,练习口语,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准备着。妈妈在周末会带他去英语角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孩子在不断地学习中,对英语越来越有自信,自己当翻译家的梦想越来越强烈。成就感会帮助他们深化对梦想的渴望,孩子会为了体验更多的愉悦而更努力地学习。
要做好受挫的准备
梦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要靠孩子的持之以恒。任何成功的人,无不是用毅力和执着的精神坚持自己梦想的人。但是孩子的自制力普遍偏差,往往不能将梦想和目标时刻贯穿于自己的学习中,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帮助和引导。
在帮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善于指导孩子把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让孩子脚踏实地向前迈进。
如孩子做题太粗心,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就改好,而是先让孩子达到一个小目标,每次错题不超过三道(具体数字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孩子达到这个小目标后,再要求孩子每次错题不超过两道,以此类推。把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将其各个击破。这样,孩子每前进一小步,达到一个小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强化他的自信心,推动他稳步发掘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孩子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成功离他很近,做事就不会半途而废,就更容易实现最终的大目标了。
当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的支持、帮助、鼓励尤为重要,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享受过程,淡化结果。孩子在父母的这份关爱中,会感到在自己学习的道路上并不孤单,父母会一直陪伴着自己,孩子会更容易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