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制定的特征(精选5篇)

凯尔森认为强制性是法律的重要特征,法律通过用强制性的命令对逆向行为进行制裁。法律秩序的维持所运用的制裁是外在的制裁,是强制剥夺生命、自由、财产或其他被认为是带来灾祸的措施。国家和法律是共存的,国家只不过是强制规范的总和,法律能够保护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体制,任何内容、任何人的行为都可以成为法律规范的内容。法律即是一种强制力量和规范力量。

(三)新分析法学理论

哈特认为法律制度必须是首位规则和次位规则的结合。首位规则是行为的标准方式,这种标准产生于社会大众的需要,因而大多数人可以自愿接受其约束,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次位规则是为保证首位规则得以承认和执行的法定手段,这些规则用权威的方式识别法律制度的有效性,通过建立详尽的审判和执法程序确保了首位规则的实施。哈特的法律观避免了奥斯丁命令说的片面性,在法律的命令观与法律的社会学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在道德与法律的问题上,他对自然法做了一定的让步,认为道德与法律有一定的联系,他提出了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概念这些修改使分析实证法学研究范围和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得到扩大和提高。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对法治建设的启示

(一)确立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观,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我国应该确立分析实证主义的法学观:首先,分析实证主义是将特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出发点,通过归纳的方法从法律制度中提取基本的观念,对法律的研究集中在法律的内部结构、体系和逻辑关系方面,这和我国强调制定法的传统相吻合。其次,在推动法律完善和修改方面,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强调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现实变化的情况下相应的法律也应当作出修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逐渐进行法制建设,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法律理论研究和法律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恶法亦法,树立法律的权威

论文关键词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法律规范

一、技术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关于技术标准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1.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将标准定义为:“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2.《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GB/T3935.1—1996):“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3.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通用词汇》: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另外该指南还指出定义了“可公开获得的标准”,即:“作为标准,它们可以公开获得,以及必要时可通过修正或修订以保持与最新技术水平同步,所以,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可视为公认的技术规则。

二、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一)技术法规

(二)技术标准

但是,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这就表明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方面就等同于技术法规。只是在效力位阶上尚未达到法规的地位,而仅仅是一种规范性文件。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法律规范的性质。

三、技术标准的性质

在我国通说认为法律规范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规范一般可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类。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在当前技术发展极端复杂的情况下,没有技术规范就不可能进行生产,违反技术规范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导致生产者残废或死亡,引起爆炸、火灾和其他灾害等。因此,国家往往把遵守技术规范确定为法律义务,从而成为法律规范。对违反技术规范造成的严重危害,要求承担法律责任。技术规范与作为社会规范之一的法律规范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关系,法律规范可以规定有关人员负有遵守和执行技术规范的义务,并确定违反技术规范的法律责任,技术规范则成为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义务的具体内容。

一、际法的特征

国际法是法律的一个特殊体系,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法不是法律,而是抽象的自然法则,是国际道德或国际礼让,是一种道义的力量。其实,国际法作为法律,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承认和普遍遵守,违反国际法只是少数的例外,且要承担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国际法并不因为有违法行为的存在而失去其法律性质。当然,国际法与国内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国际法的调整对象、法律渊源等方面有不同于国内法的重要特征。

(一)国际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国际法的性质和国家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和法律属性,决定了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法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处于最主要的地位和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国家拥有,决定了国家能独立自主地对外交往,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国际法最基本的主体。类似于国家的政治实体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国际交往,它们也应遵守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但是,类似于国家的政治实体虽已具备了国家的某些特征,但因未最终形成为国家,不能像国家一样拥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政府间国际组织是由国家通过签订条约建立的,其国际交往的能力是国家通过条约赋予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交往。因此,类似于国家的政治实体和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构成国际法的主体,受国际法的调整。

在国际法中,尽管有关于人权国际保护、外交代表特权与豁免、对战犯进行审判等的规定,但这并不表明国际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由个人来承受,个人不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同样,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法人可能成为国际私法或涉外经济法的主体,但不具备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不构成国际法的主体。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构成国内法的主体。

(二)国际法的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与任何国内法一样,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习惯规则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国际习惯是国际交往中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和国家间的默示协议,是各国重复类似行为而被认为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国际法最初的形态即是所谓的习惯国际法,其法律渊源都由国际习惯组成,因而可以说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根据国际法而订立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书面协议,是现代国际法最主要的法律渊源。古往今来,国际条约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能成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通常是指大多数国家参加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造法性条约,即创设新的、公认的国际法规范或者修改、变更原有的规范的条约。契约性条约不能构成国际法的渊源。

国内法的渊源是一国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和经统治阶级认可的习惯规则,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国内法的渊源还包括法院的判例。国家缔结或者参加了国际条约,就负有在其境内善意履行条约的义务,有的国家的宪法规定,国际条约构成国内法的渊源。但相对应的情况却是,国内法的规定仅可能构成国际法的证据,而不能成为国际法的渊源。

(三)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国际法主体国家。国际社会由国家组成,国家平等原则既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又是国家间进行正常交往的根本保证。国际法是平等者之间的法。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立法机关制定国际法,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并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并不是制定国际法的立法机关。除习惯国际法外,国际法是由其主体,主要是国家通过协商的方法制定,国际法规范从各国间达成的协议中产生。国际法不是由少数国家或国家集团强加给国际社会的;国际法由其主体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制定,各国更能自觉地予以遵守,这是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执法机关,但国际法并不比其他法律体系更经常地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

(四)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各国意志之间的协议。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指国际法依靠什么而对国家具有拘束的效力。在国际法的发展历史上,自然法学派认为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人类良知”、“人类理性”和各民族法律意识的“共同性”。实在法学派则主张,每个国家的意志或国家的“共同意志”决定国际法的效力。我们认为,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既不是自然的法则,也不是每个国家的意志或国家的“共同意志”,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对国家具有拘束力,而国际法又是国家协商制定的,因此,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就是各国之间的协议,或者说是各国意志之间的协议。当然,国家意志之间的协议并不是指国家自由意志之间的协议,国际法是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国际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国际法的发展,因此,国家意志之间的协议是指适应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意志之间的协议。

二、国际法的作用

关于国际法的作用问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主张。一种观点是从国际法不是法律的角度出发,认为国际法只是一种国际实在道德,可有可无,最多只能作为国际上评判是非的道德尺度,不具有法律上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际法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家免受侵害的依据,无限夸大国际法的作用。显然,国际法虚无主义和国际法万能这两种主张都是不切合实际的。

(一)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与非的法律标准。国际行为主要是指国家之间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情况。一方面,国际法作为行为规范,为各国交往提供了行为标准,各国应该以国际法为依据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国际法为标准评判自身行为的对与错。另一方面,国际法作为审判规范,是裁判脱离和违反国际法行为的审判标准。国际法要求各国予以遵守,但违反甚至破坏国际法的行为并非就否定了国际法存在的价值,相反,国际法的作用之一,就是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使有关的国家承担法律责任,从而更好地保证国际法的实施。

(二)国际法对一切国家都具有拘束力。国际法是国家间通过协商一致制定的法律,任何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发达程度如何,都必须遵守国际法,不允许有超越国际法之外的特权国家存在。

论文关键词:合同档案,归类,管理,措施

1企业合同档案的特征

要想分析企业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就必须掌握企业合同档案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1法律性

人类社会中,合同制度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法律制度。对于经济社会而言,合同以法律形式存在,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市场交易。合同在合同法的背景下,又赋予了法律效力。合同档案是一种原始记录,其记录内容包括合同变更、签订和终止整个过程,因此,合同档案具有法律特征。

1.2凭证性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会引发较多的经济纠纷。合同既是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和权利的凭证,又是法院及仲裁机构处理和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依据。因此,合同档案具有一定的凭证特征。

1.3规范特征

合同的签订、变更和终止等环节,必须要在合同法允许的范围内执行,也因此,赋予了合同档案规范的特征。就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而言,合同法均有明确规定。例如,订立合同的形式有3种,包括口头、书面及其他形式;内容方面,对合同的当事人姓名、数量、价款和住所等一般条款做了明确规定;还特别规定了合同的格式条款。只有赋予合同法律形式,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益。将合同作为档案保存时,一旦丢失某一部分,就失去了合同部分及全部法律效力,难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企业合同档案既包括签订的合同文本,又包括签订前和签订后的任何一个有关材料,例如,签订前的洽谈、招投标,签订后的变更、解除和签订等。邀请函、招标书、投标书、评标报告、会议纪要、议价单、会签审批表及解除协议等,组成了合同档案,要想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就必须做好合同档案的归档工作。

1.5合同档案数量多

与行政机关相比,一个完备的企业,每年内制定的合同档案相对较多,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在这种情况下,要区分两种合同档案的分类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做好企业合同档案的管理。

2合同档案集分式归类方法分析

2.1以集分式归类原则为中心

从旧版及新版电力企业档案分类表来看,主要是依据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进行归类,科技档案包括电力生产、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准备。而文书档案包括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两大方面。在这种归类措施下,既给合同档案的分类整理增加了难度,又不利于合同档案的查找及统计管理。对合同档案进行归类时,要以集分式分类原则为中心,依据《合同法》中无名合同及有名合同的种类,重新制定。

2.2集分式分类表

根据我国合同法有关规定,适用于企业的有名合同包括:买卖合同,借款合同,运输合同,委托合同,技术合同,承揽合同,供用热力、水、电、气合同,技术合同及建设工程合同9种。依据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制定集分式分类表,并在分类表中,将合同档案分类归档,依次为60~69号。

有名合同,又叫作典型合同,是指在法律规定中,确定其规则及名称的合同。无名合同,又叫作非典型合同,是指在法律规定中,未确定其规则及名称的合同。本科会计毕业论文

2.3分类表的使用法方法

3合同档案归类管理的注意事项

4结语

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合同方案的归类管理,大多采用分散式归类管理,给合同档案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不利于合同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及统计管理。对于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来讲,充分利用其管理特性,采用集分式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企业合同档案的有效管理。由此得出结论,在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工作中,集分式管理效果更好,更加实用,更符合企业合同管理的需求,能够在企业合同档案的查找、使用及统计中达到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林峰.企业合同档案管理难点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3(20):231.

[2]王志伟.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初探[J].机电兵船档案,2015(4):40-43.

[3]李莹.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中合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J].商业文化月刊,2015(15):83-84.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开放的不断发深入发展,对我国的法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我们通过对法律英语词法和语法的特征的把握来加深对法律英语整体性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法律英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法律英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法律英语用语的正式性、法律英语用词造句的精确性、法律英语谋篇布局上的程序性。

关键词:法律英语词法句法特征

一、法律英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

具体而言上述特点可以在如下事实中得到印证。如拉丁语的引入:nullandvoid(无效的)adhoc(特别的,临时的)lexsitus(物质所在地法);古词古语的引入,如heredy(借此)thereof(因此)等等。上述词汇在法律英语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因而要更好的学习理解法律英语首先应该重点掌握好这些词汇。如果学习者对西方法律史有一定的基础,也会发现这些词汇也是有着丰富的法律渊源的,掌握这些特点也便于自己的学习,但是毫无疑问,这也正是法律英语的难点之所在。

其二,句法的复杂性。这一点在法律英语中也表现的十分突出,究其法理,可能是因为法律本身是以严谨著称的,一词一句一个概念都有其深刻的内涵,特别史概念,它构成了法律的骨架,在内涵和外延上一定有着十分明确的界限,不然法律体系的建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英语自身结构的严谨,有着固定的格式与句式,它不向中文汉语一样句式灵活,表达丰富多彩,它有着固定的套路和句型。所以法律英语融合了法律的严肃和英语的严谨,因而在表述上也显得比一般的英语复杂的多。

二、法律英语用语的正式性

同样法律英语用语的正式性也表现在用词和造句的正式性上,也即在法律英语的遣词造句上都体现出的它的正式性、严肃性、庄重性。

例如TheprohibitionsoftheFCPAanti-briberyprovisionsdonotapplytoa"facilitingorexpeditingpaymenttoaforeignofficial,polititalparty,orpartyofficialthepurposeofwhichistoexpediteortosecuretheperformanceofaroutinegovernmentalaction."Asamatterofpolicy,however,MICdoesnotpermit"facilitation"or"grease"paymentseventhoughtheyarelegalundertheFCPA.(反海外腐败法反贿赂条款的禁止性规定不适用于“为加速或确保外国政府履行其日常职能,而向外国公职人员、政党或政党官员支付的便利费或加急费”。但作为一项政策,MIC不允许为“便利”或“获得”之目的付款,即使这些付款依照反海外腐败法是合法的。)上述例句中我们就会发现“facilitingorexpeditingpayment”和“facilitation”or“grease”payments即使本句的难点之所在。同时句式的嵌套,短语的运用无不体现出英语语言的严格的规定性。

三、法律英语用词造句的精确性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即让它的受众能够根据成为的法律或是不成文的法理推测出自己实施某种行为后,法律将作出什么样的回应,是鼓励支持还是制止禁止甚至是制裁。然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即使是面对面的交流也难免引起误解的存在。因而,立法者为了尽量避免这种误解,往往会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意识使用多种手段与方式边打出来,并且力求精确。这样他们就会在遣词造句上下足功夫,毫不在乎语言语句的辞藻的运用,修辞的手法,所以我们几乎不可能感受到法律英语有散文一样的优美的和蔼可亲的外表。

我们不妨举例来认识这个规律。在法律英语不同的部门领域都存在者这种现象,例如lossesanddamages(毁损)signandissue(签发,签售)termsandconditions(合同等的条款),在初学者看来,这些可能构成语意上的重复,但是事实上这些都是固定的搭配,在学习和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是不能任意的进行认为的拆分的。

在有些情况下,即使没有使用重叠的词汇,立法者也会通过情态动词将自己的意识毫无遮拦的表达于外部,例如wouldcouldoughttoshouldarehomeby等具有强烈倾向的情态动词的运用,都意图将立法者的真实用意准确甚至是精确的表现出来。

四、法律英语谋篇布局上的程序性

我们深入观察发现,岂是立法才贯彻严格的程序性的规定。执法司法亦是如此。如行政法领域的严格执法原则究包含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执法的意识,而司法领域的程序性则更加明显,如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严格的程序的设置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律英语具有复杂性、正式性、精确性、程序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正是通过法律英语中所包含的词法和句法特征所变现出来的。因而,笔者认为要学好法律英语就应该首先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尤其是要深入学习西方发了思想史等内容,通过了解一些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的渊源来加深对法律英语的认识,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法律英语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摸索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法律英语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穆可娟.试论法律英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J].福建外语,2001,(01).

[2]廖学全.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2,(01).

[3]穆可娟.试论法律英语的词法特点及其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肖云枢.法律英语语法特点初探[J].外语教学,2000,(04).

[5]王光汉.谈谈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05).

[6]许凤姣.法律英语句法特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0,(01).

THE END
1.法则纷呈揭秘法律法规的奥秘二、立法之道:制定法律法规的心路历程 在现代国家中,立法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声音征集和权力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草案讨论、公众意见征集、审议修订乃至最终通过成为有效法律。这种民主参与型立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也是保障民众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https://www.28q660zh.cn/mi-feng-zi-xun/279675.html
2.法治体系的基石法律法规的多样性与完备性其次,在行政管理层面上,有各种行政命令和决策,这些通常由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制定,以执行或补充现行的立法。在这个层级中,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实施细则,这反映出地方特色的多样化,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平衡关系所需的手段。 地方特色 每个省份或者自治区都有一套自己的地方性条例,这些地方性的规定往往更加贴近当地实https://www.gntpr.com/tu-pian-zi-xun/78765.html
3.法律什么制定的黄嘉律师精选解答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制定法律需要经过法律草案提出;法律草案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与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其中在草案提出阶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https://m.64365.com/tuwen/aaanswp/
4.法律是如何制定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认可的。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577660.html
5.法律制定的概念1、定义 法律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与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2、特征(1)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是国家履行职能的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60&bid=1307&cid=13441&nid=13442&pg=1&ivk_sa=1024320u
6.法律制定(精选四篇)法律制定 篇1 实习标准是包含了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学生操作绩效标准在内的综合体系 (1) 。实习内容标准是第一层次, 关注学生实习目标的问题;考核标准、学生操作绩效标准是第二层次, 解决学生实习成效问题。两者对于毕业顶岗实习质量保障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实习标准体系的首要环节、学生实习的方向和前行指针, 实习内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9t3ln0.html
7.法学基础理论第二节法学基础理论-第二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一、法律制定 1.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简称为法律的订、修、废活动。这种活动,是将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阶级联盟)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成为https://www.gzhgz.com/show-1655-7264.html
8.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爱问知识人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价值取向,因此是我国法律制定的指导 思想。https://iask.sina.com.cn/b/6est96Lslv9.html
9.我国法律法规的层级效力和制定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https://www.jianshu.com/p/5e5b2df25ce9
10.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涉及法律的主要有法律的起源,法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对守法者必须给予名誉、对违法者必须予以惩罚,教育对法律的作用,关于饮酒的法律,国家官吏是“法律的仆人”,关于结婚的法律,立法技术和目的,执法官吏的选举,犯罪和刑罚,故意和过失,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官的责任,环保法,商法,移民法和国际http://www.mzyfz.com/html/2148/2020-06-16/content-1429892.html
11.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律师普法一、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 1、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区别 1、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的规定而制定的https://www.110ask.com/tuwen/16744779840472088734.html
12.《法理学》第三章法的制定法的制定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法的制定包括以下几点:(1)法的制定是一种专门活动;(2)法的制定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承担的;(3)法的制定不是“一定的国家机关”的随意行动,而是要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即要依法制法;(4)法的制定包括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1189143.html
13.考研法硕法理学知识点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及立法原则1.法律制定程序 法律草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与通过;法律的公布 2.行政法规制定程序 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 以上就是2023考研法硕法理学法律要素、法律部门的相关知识点,你掌握了吗?赶紧收藏学习吧。 考研以考试定胜败,考试以考纲定方向 https://www.gaodun.com/kaoyan/sh/130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