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袁炜检测出‘世纪佳缘’的漏洞让对方修复,‘世纪佳缘’却报警抓了他。从3月8日被抓进去,至今已有半年,我们家人到今天还弄不清楚,袁炜到底犯了什么罪?”双鬓斑白的袁冠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叹息。
今年64岁的袁冠阳,原本对互联网一窍不通,儿子袁炜出事后,他多方请教专家,想弄明白儿子究竟犯了多大的事。袁冠阳告诉记者,袁炜是互联网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上的一名“白帽子”,2015年12月,袁炜检测发现了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的系统漏洞,并在乌云网上提交了系统漏洞。“世纪佳缘”先是确认、修复了漏洞,并向乌云网和袁炜致谢。但在“世纪佳缘”以“网站数据被非法窃取”报警之后,警方经调查拘留了袁炜。
“白帽子”袁炜检测并提交了“世纪佳缘”的漏洞;而“世纪佳缘”出于保护用户隐私安全考虑,报警抓人。其中孰是孰非,目前司法尚无定论,但多位网络安全业内人士和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袁炜事件或将成为互联网安全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
“目前‘白帽子’的定义很少出现在各国的法律和标准中,一则因为‘白帽子’是最近十几年才盛行起来的,二则因为‘白帽子’还属于尚未拥有法律地位的民间技术团体。实践中普遍将‘白帽子’与‘灰帽子’‘黑帽子’联系在一起,认为‘白帽子’是黑客的一种。与之相近的概念称为‘道德黑客’,即模拟黑客攻击,帮助客户了解自己网络的弱点,并为客户提出改进建议的网络安全专家。”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二级警督黄道丽副研究员告诉记者。
“一般所理解的‘白帽子’不以挖掘漏洞为生,其对各个网站进行安全测试的动机主要是维护网络安全。但是如何在法律上界定‘白帽子’,如何认定挖掘行为的法律性质,如何判断发布漏洞细节的危险性,目前在法律上还处于模糊地带。”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永江说。
检测漏洞的法律边界在哪
在袁炜案中,获取网站信息成为其被捕的重要原因。“世纪佳缘”一方委托了一家司法鉴定所对其服务器日志进行鉴定,鉴定意见显示,“世纪佳缘”网在2015年12月3日17时许至2015年12月4日10时许,被“124.160.67.131”等11个IP地址非法访问,入侵者对网站数据库进行了读取操作,涉及读取操作的数据库数据信息为932条。
实践中,还存在“白帽子”使用和黑客相同的软件进行漏洞测试的情况,比如袁炜就使用了一款名为SQLmap的安全测试软件,这个软件自带缓存功能,会自动将测试信息存储到本地的一个隐藏文件夹。
“如果‘白帽子’在挖掘漏洞过程中使用的自动化工具导致获取的数据量触犯刑法,他们应考虑调整功能或使用其他规范化工具。”黄道丽告诉记者,实践中,“白帽子”作为技术人员,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当前较为迫切的问题是立法规范、引导“白帽子”,为其创造合适的法律环境。
“当前,并没有法律对挖掘漏洞行为进行具体规范,刑法主要从行为的角度进行规制。在认定‘白帽子’是否善意破解、测试漏洞时,主要强调结果。因为当事人当时的主观意志无法客观鉴定,既有可能是测试的疏忽,也可能是一念之差,故意留存了数据。”谢永江表示,在法律不明确的情况下,“白帽子”挖掘漏洞行为本身带有风险,而现有的法律规范倾向于保护企业利益。如果袁炜的行为确实构成了法律规定的获取信息的定罪标准,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对“白帽子”善意挖掘漏洞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比较零散地体现在一些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里,例如保守国家秘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这些法律并没有明确划定“白帽子”的行为边界。黄道丽强调,在新的法律和配套规定出台前,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应成为“白帽子”实施挖掘行为必须接受和前置考虑的一个客观要求。
应尽快制定行业标准
对比乌云网的对公众强制披露制度、只对厂商内部披露的补天模式以及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模式,谢永江认为,漏洞平台对公众强制披露漏洞,存在着现实和法律风险:首先,公众对漏洞细节不一定了解,遑论采取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其次,披露漏洞细节可能引来“黑帽子”的攻击,加重漏洞的危害。不过,如果厂商在接到漏洞报告后不修复漏洞,导致用户信息因该漏洞泄露,“白帽子”的漏洞报告就可以成为厂商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在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上存在过失的证据,用户因此产生的损失就可以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