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不足与完善

在2013年6月公布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网络安全立法被认定为立法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需要继续进行研究论证的立法项目。然而,2016年《网络安全法》已然出台。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显示,201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43.998%,多数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甚至高于65.57%.1逐年激增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也警示着,一旦网络安全出现问题,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如,美国"棱镜门"事件曝光引发全球恐慌、朝鲜网络遭攻击导致瘫痪、美国政府两千万人事信息数据外泄波及美国近7%公民人身安全等。国际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国内网络安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一年期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经济损失达到915亿元,人均损失133元。

(二)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三)网络安全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表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同时建议抓紧制定网络安全立法规划,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信息管理等法律法规,使网络空间治理有法可依,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一举措直接推动《网络安全法》的顺利出台。

二、《网络安全法》的制度亮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教授指出,"网络安全建设,应当以法律为根,技术为基。"《网络安全法》是在吸取国内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两次公开征集意见,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之后完成的。尽管立法过程历时较短,但其中不乏制度亮点。

(一)明确了"1+X"的监管机制

(二)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网络实名制

(三)准确定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国际社会上有两个类似的概念,即关键基础设施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对关键基础设施有着基本的共识,主要包括两大特征:一是该设施为国家正常运转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二是一旦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众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然而各国对如何界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则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这里,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需要进行网络安全保护工作的关键基础设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逐步接入互联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现今两者的概念边界逐渐模糊,经常交错适用,可理解为从传统安全和网络安全两大不同的领域来界定同一保护对象。我国《网络安全法》延续了国际上的惯常做法,采用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这一概念。同时,在经过两次公开征集意见后,改变了最初采用的"列举式"定义,而以"列举式"与"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来界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这种定义方式既突出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本质,同时也列举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较常见的类型,以便实践中更具操作性。

(四)明确规定跨境数据流动规则

三、《网络安全法》存在的不足与完善

《网络安全法》中不乏诸多亮点制度,这是网络安全立法领域向前发展的一大步。然而,在对上述亮点制度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安全政策不应列入《网络安全法》

国家网络安全布局,是指国家综合考量本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后,对未来网络安全领域将采取何种政策所做的一个中长期的规划。而重点领域网络安全政策,正是国家网络安全布局在某一领域的具体表现。布局、政策和法律属于现代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笔者认为,《网络安全法》将国家网络安全布局和重点领域网络安全政策纳入其调整内容中,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三者之间的概念,有损法律的权威性、可执行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对立法资源的浪费。反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关于网络安全的立法进程,普遍是综合运用法律、战略、政策、规划来对国家网络安全进行全方位保护。目前,我国并未明确制定国家网络安全布局,仅在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到将"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笔者相信在接下来的网络安全立法进程中,这对我国制定国家网络安全布局及重点领域规划网络安全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 END
1.国内外的法律法规差异在哪里以及这些差异对我们有何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这种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法律体系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不同的国家对于同一类问题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上,更体现在这些法律法规背后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 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wen-xian/440707.html
2.国家对债务人法律不健全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关于债务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较为缺乏。虽然有一些关于债务和破产的基本法律,但往往缺乏细化的规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漏洞。 1.2 法律实施力度不足 即使在一些法律相对健全的国家,债务人法律的实施力度也往往不足。法律的执行与监管不到位,使得债务人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债务https://www.bidchance.com/falv/yhyuqi/1938063.html
3.法律法规之谜它们都有哪些秘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法律法规就像一张网,将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牢牢地织入其中。然而,当我们试图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时,我们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充满未知和疑问的大海边。今天,我们要探索的是“法律法规都有哪些”,以及背后的深层意义。 法律法规的定义与分类 首https://www.f3kg3td6j.cn/zheng-ce-fa-gui/452678.html
4.法律专业人士在学习全体条文时面临哪些难题和困境法律专业人士在学习全体条文时面临哪些难题和困境 随着中国民法典的实施,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提供了明确的规范。然而,学习和理解民法典的全部条文并不容易,这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尤其如此。他们需要深入研究每一条规定,以便能够准确地应用于实际案件中。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以下几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cai-pu/462307.html
5.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一)基本制度处于调整阶段,法律手段相对不足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它主要是以国务院条例或文件形式给予制度规定。但是,从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发展要求来看,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的法律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的https://www.66law.cn/laws/620786.aspx
6.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陆核电建设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通过核电厂选址的比较,反映出我国滨海和内陆地区核电厂址的安全影响水平差异不大,但在环境影响因素方面,内陆核电厂选址所面临的问题要远比滨海地区复杂。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在内陆地区比较突出,因此,内陆地区核电选址除了溃坝等影响厂址安全的因素之外,要特别http://www.bb1y.com/yydt/info.aspx?itemid=1611
7.廖秀健雷浩伟: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解释体系对比《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中有关解释工作的具体条文,也不难发现党内法规解释在党内法规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其对党内法规解释的规定相比《立法法》中法律解释的条文篇幅、所占比重、细致程度略显不足,尤其是有关解释工作的具体程序,如“要求提出”“草案拟定”https://iplr.whu.edu.cn/info/1031/2684.htm
8.有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有哪些?1994年颁布通过,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该法明确指出,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对于服务贸易,《对外贸易法》仅规定了根据我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作为开展服务贸易必须遵循的原则。2004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主要围绕服务贸易,弥补了该法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的不足,为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zhengce/zcwd/202012/112175.html
9.我国保护私有财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及其不足我国保护私有财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及其不足 我国保护私有财产法律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85年颁布、1986年实施的《民法通则》。该法第75条第l款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这是关于人民私有财产的范围的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