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国各级法院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司法。互联网法院即是司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大创新实践。互联网法院是如何处理案件的?未来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足不出户完成诉讼”
中国互联网法院正快速发展。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19天后,广州互联网法院也正式成立。
“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有效实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全流程在线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指出,“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转变。”
AI助力24小时不打烊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朱阁法官表示,工作人员通过梳理当事人经常咨询的问题,将专业的回答全部编辑,再加上法官的语料库内容,形成一个诉讼咨询服务。只要当事人提出一些高频问题,就会生成一个自动回答。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指出,有的当事人在家里就能参与庭审,甚至有人在咖啡馆里进行,这就是互联网法院的开庭场景。
构筑数据安全“防火墙”
未来,互联网法院的发展离不开立法先行,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张雯表示,2020年将努力创新互联网执行模式,探索区块链更多的具体应用场景,打造“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三链合一的新模式。
推动区块链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研究和制定,也是重点工作。张雯指出,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组成司法工作组,邀请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司法鉴定、信息通讯及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专家,4次组织接入应用测评标准会,形成90条修改意见,最终形成《天平链接入与管理规范细则》及《天平链接入测评规范》,将司法审判规则前置,防范电子证据认定不当,提高审判效率。
随着越来越多的司法数据上“云”、上“链”转变为电子数据,保护这些电子数据不被窃取是重中之重。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詹剑锋看来:“数据即隐私,尤其是如今许多司法数据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构建强力的防火墙等防范措施非常重要,不能让这些数据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