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自一位从事“断供保房”业务的朋友圈。
华夏时报记者于丽丽李贝贝北京报道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交易。《中国时报》记者注意到,最近公开平台上很多人都在拉“断供保房”的业务。有律师表示可以为客户提供“起死回生”的秘密,也有律师事务所发布消息称,有些人不仅断供保房成功,反而赚了80多万。然而,一些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人因为断供保房而被骗。
反赚89万元的“断供保房”?
市场奇妙而敏锐。如果有需求,就会有服务,产业链就会衍生出来。《中国时报》记者注意到,“断供保房”的服务正在悄然诞生,默默成长。
现在房子断供了,房子不是要被法拍了吗?怎样才能保住房子?到底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又是如何操纵的?
今年7月25日,广东法普盾律师事务所官方账号介绍了一个所谓的成功案例。根据案例叙述者王蓝(化名)的说法,这是他律师团经营的一个案例。供应商不仅保住了房子,还赚了89万元。
“第二步,我找到了他(刘先生)的一个朋友,签了一份15年的租约。这位朋友一次给刘先生转了50万,相当于15年的房租。其实这是一个账户,左手倒右手。目的是让法院判定租金是真实可信的。”王蓝说。
根据王蓝的说法,两个月后,刘先生的贷款逾期了,几个月后,银行开始起诉刘先生,然后开始拍卖他的房子。
王蓝说,刘先生的房子一拍时房价287万元,评估公司评估244万元,最后一拍的价格是244万元的7折,也就是170万元。由于居留权和租赁的双重保障,法院判定租赁是真实可信的。有鉴于此,房子一拍就顺利拍了。第二拍的价格是在170万元的基础上打八折,也就是136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个人看到租约和居留权,都不敢拍照。因为即使房子在你手里,你也不能住在里面。同时,物权法规定居留权优先,买卖不能打破租赁。也就是说,如果有租约,就要等到租期到了才能住进去。所以,这也是很多人不敢买法国拍卖行的真正原因。”王蓝说。
事实上,这件事的操作不仅仅是以上两个步骤,还有关键的第三个步骤。王蓝说:“让刘先生的朋友以这所房子的起拍价拍下自己的手。其实他是租客,也是我们自己的家人。”但这还没有结束。王蓝说还有一个“极限操作”。
“拿到房子后,房子变成了正常的二手房。我直接找了一家评估公司,对房子进行了高度评估,评估为322万元。最后在银行借了70%的钱,直接借了225万。”王蓝说。
“他原来的房子没有折旧,一分钱也拿不到。经过我们团队的介入,房子一直保住,赚了80多万(人民币)。”王蓝总结道。
值得注意的是,王蓝后来强调,这一操作需要大量的前提条件,必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本报记者注意到,王蓝在一个名为“开庭-法普盾”的颤音账号上有更多关于关闭供保房业务的介绍。在“开庭-法普盾”的背景下,律师张雨(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业务。
张雨(化名)说,她是广东法普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他们是团队服务的方式。每个案例都有一个主办律师,加上两个助理和一个小团队的导演,一起为客户服务。“委托前,我们会为您填写详细情况,先出具房屋保护计划,双方确认后再签订委托合同,启动后续的房屋保护律师服务。”张雨说。
真的可以操作“断供保房”吗?
截图自“律胜法律援助”抖音视频
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有不少律师服务于断供保房业务。今年6月12日,广东某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明确表示,“断供不是终点,有可能保证8年的房子。断供保险房听起来像末日吗?事实上,我们有办法把它变成一个新的起点。这里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你轻松应对……”
今年7月9日,律师还表示:“房贷断供不需要绝望。这里有你起死回生的秘诀。即使你即将断供,你也不需要拍照。一旦拍照,你的房子的价值可能会大幅下降,损失一半的房产价值会很小。没有办法吗?我给你一个想法,就是申请断供保险房的法律援助……”
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公开平台上,有很多公司和律师服务于断供保房业务。听起来很多介绍也很有希望。此外,还有一些短视频教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房子。招数不一样,甚至有人说他们在家里用老人的大病游戏。
7月30日,《华夏时报》记者联系了大房哥。大房哥告诉记者,他不想描述上述案例的细节。“这会砸很多律师的招牌和工作”,他说:“我不想被围攻。”与此同时,大房哥还告诉记者,断供保房失败的案例真实存在,并且一直存在。
同日,《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著名房地产律师彭艳军。彭艳军认为,一些断供保险房的操作已经背离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一旦采取欺诈行为,就已经违反了规则和纪律。恶意设置租赁和居留权,恶意评估房屋价值,骗取银行贷款,不是法律倡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