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为什么总是在保护坏人...

世界似乎一直混乱着。朋友圈里,义愤填膺的人们在呼唤着对人贩子直接判处死刑。人们愤愤不平的是,面对这样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法律刑罚为什么还不够重。而另外一起正在热烈讨论的事件中,一位丈夫因为砍死强奸犯被判处无期徒刑。法律怎么了,正义怎么了,坏人得不到严惩,好人总是那么艰难,世界还有救吗?

相对于拐卖儿童,砍死强奸犯是一个更为具体的事件,而且这样惩恶扬善的侠义行为似乎是更应表彰的壮举。相对于现实社会里的刑罚手段,犯罪分子似乎更应该被开除出人类的世界,对待他们怎么处理都不过分。尤其当可能属于正当防卫的时候,法院反而判决砍死犯罪分子的人无期徒刑,这完全不是惩恶扬善的套路。当法律似乎总是在保护坏人的时候,如何不能民怨沸腾。

如果世界就这样感性的沸腾下去,还可以有更多原始的正义让人血脉偾张,譬如回归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或者阉割这样的肉刑。当人类社会持续沉浸在这样快意恩仇的幻想中时,及时出现的理性思维虽然听起来非常的煞风景,但这一脚刹车时刻保持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稳定。

用法律的理性来看待具体案件的时候,首先和大众的看法彻底相左的不是法律系统,而是事实认定。所谓丈夫砍死强奸犯一案之中,多少读者首先就被媒体的信息先入为主了。基于报道,人们相信了这是一起正在进行的强奸,而丈夫在搏斗中打死了犯罪嫌疑人,从而坚信这位丈夫值得拥有更多的同情。

但媒体给出的信息并不足以让人做出进一步判断,而需要寻找更为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即便现在无法重返法庭现场,也尚且无法拿到最全的卷宗资料,但这起案件的判决书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判决书不如媒体的报道那般生动,也不如原始卷宗那样详实冗杂,但简单的描述和可靠的用词,也能大体复原出了法庭确认了的事实。

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位丈夫与强奸嫌疑人展开了搏斗,并最终下手过重,导致嫌疑人的死亡。在强大的道德感召之下,这对夫妻被当成了天然的受害者,而死者是加害者。可一个没有被提及的问题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犯罪现场,直接经历者只有这对夫妻以及死者,死者已经不能发声,只能听到夫妻的说辞。

幸而,为了严谨地复原现实情况,做出判断之前,首先需要遵循证据原则,采集更多的客观证据与主观陈述,来判断现场究竟如何,犯罪是否已经中止还是依旧持续,而使用武力的限度是否必要。作为理性的法律人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分为好人与坏人,而那个受害的好人就是弱者,从而成为某个受害者的同情者。现实中谁是真正的弱者可能很复杂,或许这是丈夫无意撞见了强奸案,但也许无意是撞见了通奸,或者是有意捉奸,又或者是故意设套敲诈。丈夫要动手的时候,或许是基于对强奸的愤怒,也可能是捉奸的愤懑,是为了敲诈的虚张声势,或者是希望掏钱私了案件,甚至是本身就有前嫌,只是借机发挥而已。现实有诸多的可能,而真相总是在主观的世界里扑朔迷离,如果不建立合理的证据链,就无法产生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判断。

从判决书内容来看,丈夫回家后看见死者从他妻子身上下来,之后双方发生了争吵,然后开始扭打,最后升级到杀人,直至以砍了二十多刀的方式结束了对方的生命。其中一个细节是,其他证人还听到死者喊饶命。不同于判决书的认定,当人们焦虑地指责法院判决时,脑补了不少感人的情景来支持砍死人行为的正当性。然而,没有这么多额外的信息支撑,正当防卫的前提就不存在。

法律需要捍卫正义,需要保护弱者,更需要尽量地还原事实。分析这样一个案件,首先要判断强奸是否成立,是否能采集到实施了暴力的证据。如果强奸成立,那么当这位丈夫撞见以后,是否还存在暴力侵害的情形,需要及时制止。如果此时强奸已经中止了,那么就是一对受害者和一个嫌疑人相处的场景,此时嫌疑人可能还在继续使用暴力抗拒,从而需要受害者反抗,或者是受害者开始泄愤。而如果嫌疑人并没有足够的暴力侵害或者剧烈地反抗,这样的情形下杀人就完全不具备合理性。即便用激情杀人作为辩护,而法律是蒙着眼睛的正义女神,并不能因为一方占据了高地,就可以无限制地反击。犯了错误被拿住以后,侠客手起刀落取下人头,是武侠小说的情节,不是人类社会。

这对被认为受害的夫妻,在杀死嫌疑人以后就迅速地逃离了现场。这样对于强奸一说,就无法及时采集证据,最终只存在当事人的口供,以及第三方的佐证,不足以充分地还原事实。而殴打以及杀死嫌疑人的这个过程,从仅存的证据而言,死亡的嫌疑人是完全处于弱势的情形下被砍死的。或许,真实发生的故事确实对这对夫妻有利,但当他们逃离现场的时候,也就很遗憾地放弃了直面社会规则争取权利的过程,一个人被强奸的故事并不充分,而另一个人被暴力砍死的事实摆在眼前,再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无法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借助神灵的指示或者情绪化的感情来创造性地判罚。

但论者没有耐心搜集这些能找到的信息,或者更精确地去翻阅更全的案卷资料,而仅仅跟随媒体报道就先入为主地假想出一个事实,天然地指定了其中一方就是弱者,这样认定的正当防卫很难立足。只有证据确凿,事实无争议的情形下,法律才能精确地平衡理性与情感,尊重理性的选择,理解人的冲动与血性,公平地惩罚每一个错误,保护每一个人,包括被认为是罪犯的人。我缺乏足够的条件去讨论这个案件的具体判罚,然而在已知的判决书里,和没发现证据瑕疵的情况下,就草率地用正当防卫去推翻故意杀人,站不住脚。

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面对贩卖儿童这样一种犯罪行为,证据确凿,对受害者家庭以及社会危害极大的情况下,为何又不能动用极刑来惩治犯罪呢?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好的法律议题,可以从许许多多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但一个迷恋极刑的社会,一定是头脑简单的社会,人们还处在好人与坏人的二分法世界里,似乎只要杀光了全部的坏人,这个世界就一片清净了。就如同古代人所假想的那样,砍掉小偷的手,阉割强奸犯,剥皮贪污犯,世界就会好起来。

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社会里,总是会出现偏差和错误。而针对不同程度的犯罪,研究其社会危害性,并设定最适度的刑罚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正是文明发展的过程。而至于作为极刑的死刑对社会究竟有多少用处,早被理性地从多个角度探讨过了,在此不再赘述和重现这些拗口的思辨过程。我倒想从最好理解的经济学分析,来探讨法律的实施。

英国工会活动家、政论家托马斯·约瑟夫·登宁说过,(资本)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人贩子是否会因为死刑收手,取决于利润到底是否值得。在自由市场之下,当靠子女养老成为底层唯一希望的时候,即便有残酷的死刑,总会有足够高额的利润,刺激人铤而走险,为拼死购买的家庭提供服务。而当购买儿童成为高风险行为的时候,所有的犯罪手段为了自保也将变得更为隐蔽和残暴,从而对抗法律的监管。最终,死刑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只是将一个现存的社会矛盾变得更为激化和残酷。对贩卖儿童的行为一律死刑,这绝对不是法律为调节社会矛盾所能想到的最好手段,而只是最不负责任的偷懒,并最终带来一个更为残酷的结果。

法律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设计,不是保护坏人的产品,而只是在一种科学的方法上维系社会运转的制度设计。法律是人类最大的理性,正因为有了法律,情感的宣泄有了合理的约束,并在经济体系、社会体制等制度设计下共同地服务于社会。

只要还尊重证据和程序,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法律就平等地保护着每一个人,而不是那些以神和情感的名义单方面宣布的弱者。在没有上帝和佛祖显灵的时候,正义被法律延续,而人类社会告别了丛林,告别了动物世界。

THE END
1.法治妙笔191期“恶法”不是“法”法律知识大全4 西塞罗:《论法律》。转引于尹晋华主编:《法律的真谛—写给执法者的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5页。 5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转引于尹晋华主编:《法律的真谛—写给执法者的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页。 http://fw.mwfw.cn/fw/226512.html
2.法律应该是保护守法者,震慑惩罚违法者,而不是相反!犯罪者执法者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法律如同坚实的盾牌和锋利的宝剑,一方面保护着守法者,另一方面对违法者予以震慑和惩罚。然而,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确保法律始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走向相反的方向。 法律保护守法者,这是其最基本的使命。守法者,他们遵循社会的规则,以合法的方式生活、工作和交往。他们相信法律会为他们提供公正的保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BI88BD05565VV2.html
3.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得分攻略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 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http://www.dongyongedu.cn/n161229.htm
4.论民法典中的道德思维与法律思维大家风云民法典对生物技术伦理的要求、环境保护意识的弘扬、救助他人好人条款的设计等均体现出受美德影响可生良法,而“共债共签”等夫妻债务认定制度则体现出败德对法律的不良影响。单纯站在坏人或好人视角理解法律往往会简化制度设计,甚至会违背制度设计的应然逻辑,最好还是坚持常人思维:立法上应侧重引导常人行善,注重预防或http://fxcxw.mzyfz.com/html/136/2020-10/content-14293.html
5.2018年宪法小卫士小学组题目及答案这既是个人的追求,又是受法律保护的,以下哪一部法律没 有对公民的受教育权进行明确规定?( )正确答案:B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十二、纳税人意识(依法纳税、纳税民主、依法收税) 1、关于https://m.360docs.net/doc/dd3608662.html
6.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精英赛练习题高h之交换小敏系列66、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 A.公安机关 B.国家保密工作部门 C.国家密码管理部门 D.国家网信办 正确答案:A 解析:法律法规 67、下列关于Cookie的描述错误的是() A.浏览器使用的文本格式的小文件 https://blog.csdn.net/m0_51768219/article/details/128406077
7.2023年度中国十大文化法传媒法文娱法事例简介及入选理由商业营销行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我国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喜茶以佛教元素为外包装的设计,涉嫌商业“擦边球”。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对喜茶公司的约谈是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维护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商业创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1/id/7753208.shtml
8.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精选6篇)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法律由于规定过于笼统,有些方面缺乏操作性,对现阶段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甚至是无法可依。如:上述法律规定是对家长不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子女可以到法院起诉。但家长对子女不予管教的、不服从管教的学生整天不上课、未成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e2xw74.html
9.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课件,【,考点分析,】,本课时有两个考点,学生通过自主梳理知识点,要知道哪些法律对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会判断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并学会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2550052.html
10.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教育教案7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教育教案篇2 活动主题:遵纪守法,预防青少年犯罪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了解法制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日后法制的发展方向,联系当前青少年犯罪现象和学校及班级的实际,认识法在身边。通过对校园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学校怎样做个遵纪守法好学生,在社会怎样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使每个同学将来都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2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