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888-904年在位)时期,为犒赏彭城郡王钱镠(852-932年)平定叛唐称帝的董昌(约847-896年),赐予其金书铁券。原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为拓本,下为照片)
明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1611-1644年)铲除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1568-1627年),在其帝王之路上首战告捷。在明代的史书上,此举为崇祯皇帝写就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得到了清初名士夏允彝“神明自运”的四字赞赏。在随后的清除余党过程中,不久前受赐“免死金牌”的魏忠贤之侄魏良卿(-1627年,封肃宁伯)被迅速斩杀,作为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特权凭证的“免死金牌”瞬间化作空文。
金书铁券略考
俗称“免死金牌”的特权凭证,实则名为“丹书铁券”,始于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史记·汉高帝本纪》中记载:“甲申,始剖符封诸功臣为通侯。”《周礼·秋官·司约》中也有“书于丹图”的记载,简而言之,就是帝王将丹砂书写的铁质契书,颁赐给功臣,使之享有世代继承的官爵、免罪特权,甚至免死特权。形式上将铁券一分为二,一半赐予功臣,一半存于内府,装进金匮石室。如该功臣或其后代犯罪,即取出铁券合二为一,根据上书文字“推念其功,予以赦减”。
隋朝以后,由于用金填字,“铁券”亦称“金券”“金书”或“金书铁券”。举凡动用铁券,皆事关身家性命,故臣民敬称其为“免死金牌”。明朝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二等,侯爵分为三等,伯爵分为二等,凭尺寸区分等级,与前朝相比,增加“谋逆不宥”规则,制度更为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实现天下一统时,效仿古代帝王,表彰开国功臣殊勋,对他们“赐以铁券,以申河山带砺之誓”。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同样赐予了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以金书铁券。但到崇祯帝时,似乎就不仅仅是出于嘉奖功臣、表彰忠义的目的了。
欲擒故纵的良策
从魏良卿声泪俱下的临终辩言来看,对其“免死金牌”的赏赐,自然不是因他功勋卓然,他说:“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日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魏良卿的意思是,这些皆因他是魏忠贤的侄子,加官进爵本非他所愿,而是因为有一位权臣长辈,因此得到朝臣的恭维,登高跌重,落得如此下场。此番辩词虽出自临终之人,却也不可全信,魏良卿在宦党之中地位较高,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奸恶之事也没有少干,但是说到使“良卿”登至政治最高峰的金书铁券,却是崇祯帝麻痹忠贤、欲擒故纵的除宦良策。
当年不理朝政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猝然离世后,膝下无子,由其弟朱由检即位,时值魏忠贤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朝廷内外自内阁、六部乃至四方总督、巡抚,遍布党羽。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对新帝处处暗加毒害,献上身怀“迷魂香”的美人,希望他成为傀儡皇帝。此举虽被识破,但崇祯帝为保安全只能不动声色,夜间佩剑防身,不敢吃宫中食物,只能吃藏于袖中的麦饼,面对朝局亦不敢轻举妄动。每当大臣上疏为魏忠贤大唱颂歌,崇祯帝就假意信任,优诏答待。
阉党还特地派人去试探崇祯帝心意,上奏弹劾魏忠贤,崇祯帝非但没有治魏忠贤的罪,还特意赐给其侄魏良卿“免死金牌”。此举减轻了阉党的担忧,是一招很妙的缓兵之计,便于步步削弱魏氏羽翼,静待倒魏时机的成熟。阉党也有高招,丢车保帅,弹劾得力干将崔成秀,另一方面赞美魏忠贤,崇祯帝顺水推舟,将崔革职查办。敏锐的官员们察觉政局动向,纷纷揭发弹劾,最终坐实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使之再无翻身余地。魏忠贤自缢而亡后,党羽树倒猢狲散,魏良卿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只得随魏而去。他从一介农夫高歌猛进升至宰相之位,又作为魏氏左膀右臂尽心尽力,一朝醒来,黄粱梦碎。
维护皇权的本质
从反面看,假借金牌之名的做法也有不少,给人天恩难测之感。当皇帝对“功高震主”“拥兵自重”的权臣将相心生猜忌时,往往将颁发丹书铁券作为防范试探之法。无独有偶,除本案外,还有一例可供参考: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1101年)即位后,权臣耶律重元手握重兵,又极具权威,野心勃勃。道宗虽察其心迹,却欲擒故纵,不断嘉奖之外,又册封其为皇太叔,授予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赐其丹书铁券。这使耶律重元更为骄傲跋扈,胆大妄为,最后被道宗坐实罪行,一举铲除。
就此意义而言,丹书铁券实在是皇帝心中忠义之士的功德簿,反叛之人的催命符。在漫长的君主专制社会中,皇权盛衰更迭不断。当皇权坚固时,铁券起笼络人心之效;当皇权衰弱时,铁券起安定抚慰之效;当需要铲除异己时,铁券又具备了迷惑之功效。它集笼络、收买、离间、麻痹等功能于一身,真可谓专制体制的一个奇妙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