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新浪财经

著名明史学者樊树志教授用五卷两百余万字图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视野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刻画笔法,生动描绘了晚明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呈现晚明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大变局。本套书图文双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写晚明史》首次与读者见面。樊树志先生从嘉靖中期内阁更替落笔,以清初吴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载”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实的史料和历史学家的深厚学养见解,向读者娓娓讲述晚明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作者简介

樊树志

陈尚君教授(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明王朝后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不逊色于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强国,但却在几十年间迅速走向败亡,令人唏嘘不已。数年前读过复旦版樊著《晚明史(1573-1644年)》,以八十万字的篇幅,将晚明由盛转衰的大关节点讲清了。《重写晚明史》则是前书的升级版,不是改写,而是全部新写,篇幅是前书的三倍。全书展开鸟瞰式的长卷,将其间各式人等的所作所为,立体地展现出来。全书写到数百位历史人物,从皇帝、宰辅、权宦、后妃、将帅到市井文化人,揭示在内忧外患挤压下,各方努力拧成不可拆解的困局,最终造成家国倾亡的民族悲剧。全书文献丰沛,细节生动,场阈宏阔,识见宏通,是近年罕见的史学巨著,更是年逾八旬的樊树志教授的学术结晶。

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樊树志先生的《重写晚明史》把晚明的中国社会放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大变局中来讨论,把中国内部的变化与世界发生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来论述,用宏阔的视野和崭新的框架解释了明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及晚明社会出现的各种新元素,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力和极高的学术涵养。

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以全球化的角度来论述晚明大变局,视野开阔,新见迭出,清晰地展示了晚明社会变迁的宏大场景,推进了明史及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以真见识用大手笔评说大时代激成的大变局,兼具史家的严谨理性与文字的清丽畅达,为当下读书界贡献了一部值得推许的史学佳作,雅俗共赏,开卷有益。继导论《晚明大变局》后,《新政与盛世》《朝廷与党争》再现了张居正新政与万历盛世的到来,国本之争与万历晚年的怠政,东林士人与阉党专政的斗争,浓墨重彩再绘晚明七十年的历史长卷,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殷鉴:由于政治体制变革的严重缺位,最终无法形成消弭内忧外患于无形的制度保障,致使一度催生经济繁荣而傲视世界的晚明政局,必然无可奈何地走向“王朝的末路”,落得“冷清清的落照”,“城对着夕阳道”。著者据严谨的史实,以流畅的文笔,成宏大的叙事,处处可见其入世之情怀,宏阔之视野,卓荦之识见。

顾农(扬州大学教授):

樊先生写历史著作有他一贯的风格,胸有全竹,运用大量的史料包括生动的细节绘出了风云变幻的晚明大局,并且深刻地提供了历史的教训。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文字清新流畅,如瓶泻水,读来令人欢喜赞叹,不能释卷。

黄敬斌(复旦大学教授):

樊树志教授的《重写晚明史》,突出的印象来自樊先生对于历史学“宏大叙事”传统的坚守与强调,以及与之相映生辉的,书中对于历史细节的孜孜以求以及叙述风格的散文化、文学化倾向。在一般学者和读者心目中似乎是南辕北辙的两种著史风格,在此却相得益彰地结合了起来,这固然是以全书的篇幅体量为基础的,同时也反映了樊先生对于历史研究前途走向的深入思考。

书籍目录

第一卷《晚明大变局》

引言

第一章“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一海禁政策与朝贡体制

1.严禁“交通外番,私易货物”的海禁政策

2.俯视周边的朝贡体制

二日本的朝贡关系与宁波争贡事件

1.日本的朝贡关系

2.大内氏与细川氏的宁波争贡事件

三海上走私贸易与海禁政策的较量

1.海上走私贸易面面观

2.海禁的突破口:月港与双屿港

3.朱纨的悲剧:海上实情实事未得其要领

四嘉靖倭患的真相

1.何谓“嘉靖大倭寇”

2.倭患与真倭、假倭

3.“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

五王直之死与海禁的开放

1.胡宗宪招抚王直

2.王直其人其事

3.开放海禁之议

4.月港贸易合法化与广中事例

第二章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

一新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

1.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

2.葡萄牙人的中国贸易

3.从香山澳到濠镜澳

二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化贸易

1.“东方第一商埠”——澳门

2.澳门—果阿—里斯本之间的远程贸易

3.澳门—长崎之间的远程贸易

4.澳门—马尼拉之间的远程贸易

三尼古拉·一官与“海上马车夫”

1.泉州海商李旦

2.尼古拉·一官——郑芝龙

3.“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

4.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日本的贸易

2.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3.从月港到马尼拉

4.从澳门到马尼拉

5.中菲贸易的鼎盛时代

五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1.“商业上的‘纳贡’”

2.全汉昇:美洲白银的1/2被运到中国

3.弗兰克: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

第三章江南市镇:市场经济与早期工业化

一江南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1.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2.“湖广熟,天下足”何时形成?

3.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二晚明:江南市镇的迅猛发展时代

1.苏州府与松江府的典型分析

2.江南市镇的规模与结构

三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特色

1.丝绸业市镇的分布

2.丝绸业市镇的经营方式

3.“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四棉纺织业与棉布业市镇

1.乌泥泾与黄道婆

2.“绫布二物,衣被天下”

3.棉布业市镇的分布状况及其特色

4.棉布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

5.“土布出洋”一瞥

五经济高度成长与奢侈习俗风靡

1.社会风尚由俭入奢

2.奢侈风尚的典型分析

3.奢侈风尚的经济意义

六余论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陈献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江门心学”的怀疑精神

2.“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

3.陈门弟子:从贺钦到湛若水

二王守仁:“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1.“学贵得之心”

2.贬谪龙场:“动心忍性,恍若有悟”

3.“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

4.漫长的昭雪之路

三“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

1.“不从人脚跟转”的王畿

2.“六经皆注脚”的王艮

3.“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颜山农、何心隐

四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1.赞扬王门弟子“一代高似一代”

2.“假道学以异端目我”

3.“快口直肠,目空一切”

4.“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

5.“先生起千载,高言绝群智”

第五章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一耶稣会士东来:利玛窦的前辈

1.依纳爵·罗耀拉与耶稣会

2.澳门: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通道

3.沙勿略神父:向中国传教的创始人和发起者

4.范礼安神父:中国传教事业之父

5.罗明坚神父:中国传教事业的实际开创者

二利玛窦神父的“本土化”传教活动

1.“但求人与我同,岂愿我与人异”

2.《交友论》:“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

3.《天主实义》:“与经传所纪如券斯合”

4.“登上了‘月球’”

5.为传教士们留下了敞开功德之门

三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1.《山海舆地全图》与《坤舆万国全图》

2.《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与《圜容较义》

3.《奇器图说》与《泰西水法》

4.《崇祯历书》

四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1.第一个结识利玛窦的名士瞿汝夔

2.可以与托马斯·莫尔媲美的徐光启

3.“以西法为宗”的李之藻

4.由佛教到天主教的杨廷筠

5.“读书必开眼”的方以智

第六章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一“虑圣教之将绝”的应社

1.文人结社之风由来已久

2.应社与广应社

3.“尊经复古”

二“负韬世之才,怀救时之术”的几社

1.“十人社”“六人社”与“十八子社”

2.“绝学有再兴之几”

3.剖析朝政利弊的《几社壬申合稿》

4.“关于军国,济于时用”的《皇明经世文编》

三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社

1.复社的尹山大会、金陵大会与虎丘大会

2.门户之争与政治谣言

3.“朝廷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4.复社的理想政治——吴应箕的个案

5.《留都防乱公揭》

6.报国无门的悲剧

四余论

第二卷《新政与盛世》

第一章嘉靖隆庆时代的政局与内阁

一拨乱反正的呼声

1.张居正《论时政疏》

2.杨继盛《请诛贼臣疏》

3.严嵩、严世蕃父子的下场

4.海瑞《治安疏》

5.张居正《陈六事疏》

二力挽狂澜的铁腕人物:徐阶、高拱、张居正

1.“天下翕然想望风采”

2.徐阶与高拱的嫌隙与倾轧

3.“期于周召夹辅之谊”

三顾命大臣内讧:张居正、冯保与高拱斗法

1.高拱、张居正由合作到分裂

2.冯保其人其事

3.张居正“附保逐拱”

四“王大臣案”——张冯权力联盟的强化

1.“先生忠而高拱邪”

2.“王大臣”闯宫事件

3.危机的化解

第二章张居正与万历新政

一万历新政的展开

1.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

2.“今之从政者大抵皆然,又不独学校一事而已”——教育和考试制度改革

二改革的反弹:余懋学、傅应祯、刘台的非议

1.余懋学的“政严则苦,法密则扰”论

2.傅应祯的“三不足”论

3.刘台的“擅作威福”论

三围绕张居正“夺情”的政治风波

1.张居正“丁忧”

2.“夺情起复”的幕后与台前

3.咄咄逼人的反对声浪

4.余波与回响

四新政的深化:财政经济改革

1.“不加赋而上用足”

2.“田赋之弊孔百出”

3.田亩“清丈”的渐次推行

4.万历清丈的利弊得失

五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广

1.一条鞭法的由来

2.张居正与一条鞭法的推广

3.关于一条鞭法的争议

4.余论

第三章皇帝朱翊钧与首辅张居正

一从皇太子到小皇帝

1.隆庆皇帝朱载垕的皇太子

2.隆庆皇帝驾崩

3.朱翊钧登极

二视朝、日讲与经筵

1.小皇帝视朝

2.日讲与经筵

3.讲章及其他

4.起居注制度的恢复

5.“好学之笃”

三皇帝大婚与张居正归葬

1.皇帝大婚

2.张居正返乡安葬亡父

3.“朝廷大事俱暂停以待”

4.“臣不以天下之重任自任而谁任耶?”

四“惴惴之心无一日不临于渊谷”

1.耕耤礼

2.谒陵礼

3.“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第四章张居正之死与朱翊钧亲政

一张居正之死

1.张居正病危

2.举国若狂的祈祷

3.张居正时代的告终

二过渡首辅张四维

1.“隐然负公辅之望”

2.“今海内厌苦操切久矣”

三“冯保欺君蠹国”

1.依仗太后,挟持皇帝

2.“发南京新房闲住”

四“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1.言官交章弹劾张居正

2.围绕刘台平反的纷争

3.辽王案与查抄张府

4.“举朝争索其罪,不敢举其功”

五“肃杀之后,必有阳春”——申时行的相业

1.“阁臣与言路相水火”

2.“事苟治,不必苛责;民苟安,不必过求”

3.“雍容朝列,为太平宰辅”

4.“朕亲览章奏,何事不由独断”

第五章盛世的武功:万历三大征

一平定宁夏哱拜叛乱

1.“事有言之甚易,行之甚难者”

2.“外实修和,内欲兼战”

3.“吾等欲报宿怨”

4.“绝勾虏,携胁从,用水攻”

二东征御倭援朝

1.“假道入明”的“大东亚构想”

2.“朝暮望救于水火之中”

3.“爰整六师,大彰九伐”

4.“就其请贡行成之机,可施调虎离山之术”

5.“秀吉妄图情形久著,封贡亦来”

6.“授册封贡,可保十年无事”?

7.战端再起,戛然而止

三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

1.播州宣慰使司与杨氏家族

2.举棋不定的“抚”与“剿”

3.杨应龙的末路

第三卷《朝廷与党争》

第一章“争国本”:围绕册立皇太子的纷争

一“争国本”的由来

二朱翊钧的宫闱生活与酒色财气习性

1.朱翊钧的“衽席之爱”“曲蘖之好”

2.雒于仁: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

三册立东宫之争

1.“中外人情咸谓久当册立”

2.“朕怪其聒激渎扰,归过于上,要直于身”

3.册立无望,大臣纷纷挂冠而去

4.王家屏封还谕旨,以去格主

四所谓“三王并封”之议

1.赵志皋老迈无能

2.王锡爵复出

3.“今日犹豫之旨,群臣将何所取信耶?”

4.“伏乞天恩,容令认罪改正”

五皇长子朱常洛由出阁到册立

1.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

2.一拖再拖的冠婚礼与册立礼

第二章疑影重重的内廷

一楚王案

1.封建与藩王

2.“楚藩大变异姓假王”

二妖书案

1.《闺范》《闺范图说》与《忧危竑议》

2.《续忧危竑议》引发的政治地震

3.“妖书案”的株连

4.且看“妖书案”如何收场

5.余波:内阁成为众矢之的

三梃击案

1.皇太子朱常洛的厄运

2.疑窦丛生的梃击案

3.上谕:“毋得株连无辜,致伤天和”

第三章勤于聚敛怠于临朝的皇帝

一“帝耗天下以给福王”

1.福王朱常洵的靡费

2.一拖再拖的福王“之国”

3.“举江北半壁之天下,尽属藩使之鱼肉”

二聚敛财富:矿税太监横行

1.贪财君主的聚敛癖好

2.矿税太监一瞥

3.登峰造极的制度腐败

三临清民变、湖广民变及其他

1.太监马堂的横征暴敛与临清民变

2.太监陈奉的鸱张狠毒与湖广民变

3.苏州民变与云南民变

4.只撤矿监,不撤税监

四怠于临朝的朱翊钧

1.为何怠于临朝?

2.“廊庙不成廊庙,世界不成世界”

第四章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

一“维世教觉人心”:东林书院的本来面目

1.杨时的东林书院与邵宝的东林书院

2.顾宪成兴复东林书院

3.东林书院的规制、会约与院规

二“课实功以穷经”,“绝议论以乐时”——东林书院的日常生活

1.大会、小会与日课

2.《东林商语》与《东林论学语》——东林书院的讲义

3.“独以全力用之圣学”

三政治诬陷:“讲学东林,遥执朝政”

1.“人情所最跂望者无如开言路、起废臣二事”

2.“顾宪成起升南京光禄寺少卿添注”

3.“直道难容,枉道易合”——关于《寤言》与《寐言》

4.淮抚李三才的为官风采

5.“料攻淮则东林必救,可布一网打尽之局”——顾宪成与李三才

6.“张四面之网,造无底之阱”

四东林非党论

1.李三才:“以消党祸,以安天下”

2.“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3.“小人之倾君子,未有不托于朋党之一言”

4.关于“东林”与“浙党”

第五章泰昌到天启

一昙花一现的泰昌朝

1.万历的最后岁月

2.来不及施展的泰昌新政

3.郑贵妃、李选侍上蹿下跳

4.泰昌皇帝朱常洛之死

二从泰昌到天启的过渡

1.围绕李选侍移宫的纷争

2.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

3.短暂的“众正盈朝”局面

第六章畸形的阉党专政时代

一三位一体:朱由校·魏忠贤·客氏

1.朱由校:醉心于玩乐的皇帝

2.魏忠贤:市井无赖登上权力巅峰

3.客氏:从乳媪到“老祖太太千岁”

二正与邪的较量

1.魏忠贤的阉党

2.邹元标、冯从吾与首善书院事件

3.“空人国以庇私党,詈道学以逐名贤”——文震孟、郑鄤的忿激之论

4.另一种形式的较量

三惊心动魄的倒魏风潮

1.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2.“臣工先后申疏无不危悚激切”

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四反攻倒算:六君子之狱

1.官场大清洗

2.杨涟:“仁义一生,死于诏狱”

3.左光斗:“辱极苦极,污极痛极,何缘得生”

4.魏大中:“臣子死于王家,男儿常事”

5.“虎狼之肆威,狗彘之不食”

五镇压正人君子的舆论攻势

1.篡改当代历史的《三朝要典》

2.仿效《水浒》一百零八将的《东林点将录》

3.《东林党人榜》及其他

六浩气长存:七君子之狱

1.黄尊素:“正气长流海岳愁”

2.高攀龙:“心如太虚,本无生死”

3.李应昇:“十年未敢负朝廷”

4.缪昌期:“一死无余事,三朝未报心”

5.周顺昌与“开读之变”

6.周宗建与周起元之死

七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

1.奢侈性成,服色僭制

2.无上名号:九千九百岁爷爷

3.遍地立祠,设像祝釐

第四卷《内忧与外患》

第一章崇祯:清查阉党逆案

一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朱由检

1.熹宗朱由校何以绝嗣?

2.兄终弟及,信王入继大统

二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

1.“奉圣夫人客氏出外宅”

2.“崔呈秀令静听处分,回籍守制”

3.“许太监魏忠贤引疾辞爵”

4.魏忠贤悬梁自尽

三钦定逆案

1.榜示魏忠贤、客氏、崔呈秀罪状

2.清算五虎五彪及其他阉党骨干分子

3.“逆党审语”一瞥

4.推翻《三朝要典》

5.清查逐步引向深入

6.公布“钦定逆案”

7.余论:对于钦定逆案的评估

四反思·昭雪·维新

1.对制度腐败的反思

2.“朕原不欲以东林二字禁锢人才”

3.伸冤与昭雪,一浪高过一浪

4.“朝廷已为动色”,“天下以望澄清”

5.维新之治

第二章辽东:大明王朝的隐患

一举棋不定的辽东战略(上)——从李成梁到熊廷弼

1.辽东·建州女真·努尔哈赤

2.辽东总兵李成梁

3.“辽左事势非常,变乱将起”

4.“告天兴师”:努尔哈赤宣战

5.疲于奔命的杨镐、熊廷弼

二举棋不定的辽东战略(下)——从袁应泰到孙承宗

1.袁应泰兵败自缢

2.辽沈陷落,朝廷上下议论纷纭

3.熊廷弼传首九边

4.孙承宗督师辽东

三“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1.“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袁崇焕始”

2.“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

3.袁崇焕:“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

4.宁远兵变与辽东军饷难题

四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功过是非

1.毛文龙“持孤剑穿贼中”

2.“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3.“一无是处”?“一无错处”?

4.己巳之变

5.袁崇焕“依律磔之”

第三章皇帝急于求治,大臣倾轧不已

一“此时不矫枉振颓,太平何日可望”

1.胡焕猷:“辅奸者不可一日容于圣明之世”

2.“新政十事”与“五不自知”

3.韩一良:“何官非爱钱之人?”

4.刘宗周:“求治之心操之过急”

二“诸臣但知党同逐异,便己肥家”

1.会推阁员引发的政争

2.温体仁:“满朝都是钱谦益一党”——御前会议实况记录

3.钱谦益:“事到抽身悔已迟,每于败局算残棋”

4.“温体仁以告讦见知于上”

三“欲借此以起大狱翻逆案”

1.袁崇焕与钱龙锡“低徊私商”

2.“群小合谋,必欲借边才以翻逆案”

3.黄道周力排众议

四“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周延儒与温体仁

1.“以图大拜”“以图翻局”的周延儒

2.温周相轧,阁体大坏

3.阁臣与太监党比

五“崇祯皇帝遭温了”

1.“内阁翻成妓馆”

2.推举逆案中人吕纯如

3.排挤正人君子文震孟

4.郑鄤惨遭磔刑

六“亡国之祸体仁酿之”

1.温体仁何以能久居相位?

2.刘宗周:“八年之间谁秉国成,而至于是?”

3.钱谦益案峰回路转

4.朱由检:“体仁有党!”

第四章民众反乱,中原土崩瓦解

一黄土高坡的造反烽火

1.从“白水王二”到李自成、张献忠

2.“秦民因饥起变”

3.圣旨:“抚字得法,自然盗息民安”

4.杨鹤的悲剧结局

二燎原烈火蔓延晋豫

1.洪承畴的围剿

2.三十六营集结山西

3.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

三从渑池渡到车箱峡

1.“秦晋兵力厚集,贼必窥虚犯豫”

2.诈降计掩盖下的渑池渡

3.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

4.车箱峡——陈奇瑜重蹈覆辙

四“古今未有之奇变”

1.打着“古元真龙皇帝”旗号直捣凤阳

2.朝廷上下素服修省

3.“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昇督剿东南”

4.卢象昇调任宣大山西总督

5.孙传庭的“三胜之气”

五“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1.杨嗣昌的安内攘外论

2.杨嗣昌的足食足兵论

3.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理

4.张献忠谷城受抚

5.李自成败退商雒

第五卷《王朝的末路》

第一章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一无解的难题:如何兼顾“安内”与“攘外”

1.“剿兵难撤,敌国生心”

2.与清的议和尝试

3.“以中枢之龃龉,厄而置于死地”——卢象昇殉国

4.洪承畴、孙传庭奉旨转向“攘外”

二“盐梅今暂作干城”

1.张献忠与李自成的谷城之会

2.张献忠重新起兵

3.杨嗣昌奉旨督师

4.左良玉玛瑙山大捷

三“功虽未成,尽瘁堪悯”

1.“平贼大将军”的纠葛

2.“有斩督师献者,赉白金三钱”

3.李自成驰骋河南

4.杨嗣昌:“呕血伤心,束身俟死”

四“灭寇雪耻”成泡影

1.朝廷上下的反省

2.辽东:速战速决铸大错

3.松山、锦州兵败如山倒

五“款建虏以剿寇”

1.“可款则款,不妨便宜行事”

2.秘密媾和

3.“堂堂天朝何至讲款”

第二章无可奈何花落去:明朝的覆亡

一无力回天的君臣

1.从张至发到薛国观——没有温体仁的温体仁路线

2.“还是他做”:周延儒复出

3.稍纵即逝的新政

4.匿名揭帖“二十四气”

5.姜埰、熊开元之狱

6.“延儒功多过寡,令免议”

7.“勒令周延儒自裁”

二“兵火纵横,中原涂炭”

1.“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

2.“闯曹雄视河洛”

3.“决河灌城,士民溺死数十万”

4.“开了城门迎闯王”

5.“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三挽救命运的失败尝试:出征、南迁、勤王

1.“嗟尔明朝,大数已终”

2.形式主义的“代帝出征”

3.举棋不定的“南迁之议”

4.鞭长莫及的“勤王之师”

四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1.倪元璐的“三做”,崇祯帝的“罪己”

2.土崩瓦解,京师孤注

3.“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4.青史凭谁定是非

5.从容赴死的忠臣们

第三章改朝换代,谁主沉浮

一从大明到大顺到大清的政权更迭

1.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闯王进京面面观

2.崇祯帝的殡殓与李自成的劝进

3.“冲冠一怒为红颜”

4.打着“报尔君父之仇”的幌子——清军进取中原

二南京弘光小朝廷

1.南京政府的动向

2.“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南明与清朝和谈

3.“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南京弘光政权一瞥

4.崇祯皇太子之谜

三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1.左良玉发兵东下“清君侧”

2.扬州十日:焚尸八十万

3.南京陷落:弘光小朝廷灰飞烟灭

4.“头可断,发不可剃”:江阴守城八十日

5.不屈的遗民们

第四章晚明余音——读《梅村家藏稿》札记

一“福过其分,实切悚栗”——权臣倾轧中的复社才子

1.张溥的入室弟子

2.天子门生:“正大博雅,足式诡靡”

3.“人间好事皆归子”

二“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从翰林院到南京国子监

1.复社的政治风波

2.《劾元臣疏》

3.“如今公卿习唯唯”

三红颜知己卞玉京

1.投闲置散

2.复社名士与秦淮佳丽

3.《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4.“多情唤却羞”

四“通侯青史姓名高”——缅怀杀身成仁的瞿式耜

1.苦苦挣扎的南明

2.《临难遗表》与《浩气吟》

3.“虽末路顿殊,而初心不异”

五一声叹息:“草间偷活”,“一钱不值”

1.“万事今尽废”

2.“十年故国伤青史”

3.“误尽平生是一官”

4.“忍死偷生廿载余”

后记

精彩章节

“天下翕然想望风采”

隆庆二年(1566)七月,徐阶一再“乞休”,终于获得皇帝恩准,得以致仕回乡。已经出任内阁大学士的张居正写信向他致谢。这封信在他的文集中标题为《答上师相徐存斋》,向老师吐露心声:“不肖受知于老师也,天下莫不闻老师以家国之事托之于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丙寅之事,老师手扶日月,照临寰宇,沉几密谋,相与图议于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既而获被末光,滥蒙援拔,不肖亦自以为不世之遇,日夜思所以报主恩、酬知己者。后悟人事不齐,世局屡变,使老师经纶匡济之业未获尽纾,不肖感激图报之心竟成隔阂。故昨都门一别,泪簌簌而不能止,非为别也,叹始图之弗就,慨鄙意之未伸也。”

徐阶与张居正的关系非同一般,他是张居正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时的指导老师。当时徐阶以吏部左侍郎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职责之一就是指导庶吉士,是张居正名副其实的业师。这种师生关系在官场至关重要,日后徐阶提拔重用张居正都与此有关。看似平静的朝廷已经隐约可见风云变幻的迹象,徐阶非常需要张居正这样的得力助手,因此多方提携,先是把他从翰林院编修提升为右春坊右中允,兼任国子监司业;继而又把他调入裕王府邸,担任裕王朱载垕(即后来的穆宗皇帝)的讲读官。这是深谋远虑的安排,成为皇储的侍从亲信,一旦朱载垕即位,就是从龙功臣。信中所说的“丙寅之事”,就是嘉靖四十五年世宗去世,徐阶和张居正起草世宗遗诏以及穆宗即位诏书之事。此事瞒过了内阁同僚,确实如信中所说“老师手扶日月,照临寰宇,沉几密谋,相与图议于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

隆庆六年(1572),徐阶七十大寿时,张居正向乡居已达三年多的“师相”寄去贺信,表达感激之意:“余既为公门人,不自意又从公政府之后,诸所为佐国家者,一惟公是师。”从庶吉士时代的门生身份,到政府中的助手,张居正一直尊徐阶为师。徐阶八十大寿时,万历新政成就卓著,张居正把这一切都归之于“师相”的教导:

居正尝谓,士君子所为尊主庇民,定经制,安社稷,有自以其身致之者,有不必身亲为之,而其道自行于天下,其泽自被于苍生者,窃以为此两者惟吾师兼焉。当嘉靖季年,墨臣柄国,吾师所为矫枉以正,矫浊而清者,幸及耳目,其概载在国史,志在缙绅,里巷耆长尚能道焉。此以身致治者也。比成功而归老也,则挈其生平所为经纶蓄积者,尽以属之居正……万历以来,主圣时清,吏治廉勤,民生康阜,纪纲振肃,风俗朴淳,粒陈于庾,贯朽于府,烟火万里,露积相望……一时海内号称熙洽,人咸谓居正能,而不知盖有所受之也。此不必身亲为之者也。故此两者惟吾师兼焉。

这并非张居正的阿谀之词,徐阶确实当得起他的赞誉。申时行称赞徐阶“神襟迥秀,而内持养深坚,执义甚果”。徐阶身为诸生时,就与出任华亭知县的聂豹切磋理学;出任京官以后,又与欧阳德、邹守益、罗洪先、郑晓、赵时春、唐顺之等学者型官僚,阐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相磨淬砺。他有深厚的学识,却不迂腐,从政游刃有余。申时行说他“于群书无不综贯,而惟以资经济,自本朝典章条格,边防阨塞,度支盈缩,刑名比详,远方谣俗利蠹,耳濡手注,强记精识。长于议论,与人言,刃迎缕解,愈扣而愈响应无穷者。喜诱引后进,当世知名士多出其门”。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人。嘉靖二年(1523),他以第三名进士及第,张岱写道:“(徐)阶为人短小白皙,秀眉目,善容止。辅臣杨廷和见而异之,指以语其僚曰:‘此少年名位不下我辈。’”杨廷和是正德、嘉靖之际的内阁首辅,面对复杂形势,运筹帷幄,拨乱反正,天下仰望其风采。他的戏言“此少年名位不下我辈”,居然一语成谶。徐阶在嘉靖、隆庆之际,力挽狂澜,“务收人心,用物望,严杜筐篚,天下翕然想望风采”,被人们赞誉为杨廷和再世。

徐阶主政以后,拨乱反正,在内阁办公室的墙壁上写了一个条幅:

以威福还主上

以政务还诸司

以用舍刑赏还公论

他成为内阁首辅以后,邀请内阁次辅袁炜一起办公,共同为皇帝票拟谕旨。皇帝以为不妥,认为只须首辅一人票拟即可,徐阶解释说,事情出于众人合议就公正,而公正是所有美德的基础;独断专行就自私,而自私会导致百弊丛生。当时给事中、御史不断抨击勾结严氏父子的官员,皇帝对此很反感,徐阶委婉曲折地作出解释,缓解了皇帝的怒气,保护了言官。

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十一日,徐阶和皇帝谈起人才难得,希望皇上“广听纳”“容人言”。他说:自古人心难测,因为最大的奸佞貌似忠诚,最大的欺诈貌似诚信,这就是知人很难的原因;必须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那么就有人为我抵挡穷凶极恶,为我揭发隐匿深情,而且能够不让没有用的人才滥竽充数,即使已经用了也不至于再侥幸留用;做到了这一点,皇上不下堂阶就可以周知天下事情。他还以严世蕃害国戕民为例,如果皇上早日听取人言,也不会如此之甚。因此凡是官员进言,必须详加询察,如果事情大,言有实据,就采纳实行;如果所言不实,事情小就不必计较。事情大也须容忍,稍加谴责就可,目的是广泛吸收天下之言。皇帝听了他的一番宏论,“称善良久”。

可见他对于治国、用人是很有一些想法的。他引用门生张居正为裕王(即后来的穆宗皇帝)讲学,保证皇位更替得以顺利进行。世宗皇帝临终之时,他连夜紧急召见张居正,一起谋划,起草遗诏,次日清晨当朝公布,稳定了嘉靖、隆庆之际的政局。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皇帝朱厚熜去世,他的遗诏并非临死之前口授,而是由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其基调是,让已故皇帝作自我检讨:“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机诳惑,祷祠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之祀不亲,朝讲之仪久废……每一追思,惟增愧恨。盖愆成美,端仗后贤。皇子裕王仁孝天植,睿智夙成,宜上遵祖训,下顺群情,即皇帝位,勉修令德……各稽祖宗旧典,斟酌改正。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方士人等查照情罪,各正刑章。斋醮工作,采买等项不经劳民之事,悉皆停止。”这些话,一看便知不是朱厚熜愿意讲的,而是徐阶和张居正想要表达的政见。

徐、张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于此可见一斑。正如张居正自己所说:“天下亦莫不闻丙寅(嘉靖四十五年〔1566〕)之事,老师手扶日月,照临寰宇,沉几密谋,相与图议于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这种关系,隆庆元年(1567)大理寺右丞耿定向也看到了,他在给徐阶的信中,直截了当地指出:“某尝念门下士无虑千数,乃阁下独属意江陵张君,重相托付,诚为天下得人矣。同志中有识者佥谓‘此阁下相业第一筹也’。”可谓知人之论。

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穆宗皇帝即位,他的即位诏书也是由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一再强调遵奉先帝遗诏,既避免了“改祖宗之法”的非难,也进一步把他们的政见具体化。这份即位诏书,列举了三十多条拨乱反正的政策措施。其中三条是执行遗诏的具体措施:一是遵奉遗诏,自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以前为建言而得罪的官员,存者召用,殁者恤录,吏部、礼部、兵部尽快查开职务姓名,报告朝廷。二是遵奉遗诏,方士人等查照情罪,各正刑章,有的按照“妄进药物致损圣躬”罪,命锦衣卫拿送法司,从重究问;有的以画符做法而滥叨恩赏,立即押送原籍;书造局、真人府聘用的道士,一律发还原先道观;太常寺授予的官职、名号,全部取消。三是遵奉遗诏,斋醮工作悉皆停止,因斋醮而形成的赋税加派,全部取消。其余各条大多涉及各种弊政的对策,兹选录几条于下:

——朝廷用人,惟求任当其才,若拘泥资格,使举人绝望于九卿(京官),岁贡不得为方面(地方官),殊非饬吏治、作士风之意。今后吏部用人,毋拘三途,但有才能卓异者,即便破格擢用,以示激励。

——各处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不同,或逸而得誉,或劳而速谤,既乖升黜之宜,遂起避趋之巧,士风日坏,吏治不修。吏部通将天下府州县逐一品第,定为上中下三等,遇该推升选补,量才授任。

——在外两司有司官贪酷恣肆,皆由巡按御史不能正身格物,及举劾不公所致。其御史失职,又由都察院徇情,将考核视为虚文所致。今后御史出差回道,都察院务要秉公持正,严行考核,如或隐护,该科即行纠劾,该科如敢扶同,事发一体重究。

——今后在京在外文武衙门大小官员,俱要励端慎廉静之节,去虚浮怠玩之私,上报国恩,下保名位。一应弊政,诏书开载未尽者,陆续自行查议奏革。其凡可以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等项长策,仍许诸人直言无隐。

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徐阶在积重难返之际,力挽狂澜的治国方略,其中不少为张居正所汲取,在万历新政中付诸实施。

徐阶的治国方略,不仅体现在他代拟的即位诏书中,自他出任内阁首辅以来,日夜思考如何拨乱反正,整顿颓靡的政局。他在给同僚的信中感叹:“仆浅薄,叨冒天恩,踰溢涯分,犬马之齿亦遂六十……即日局面似有更新之机,但人心陷溺已久,非有重望不能转移;诸务废弛已极,非有高才不能整顿。而仆皆无之,此昔贤所以有‘有时无人’之叹也。”还说:“天下事非一人所能为,惟是倡率则有所在。仆不肖,幸夙闻父师之教,朋友之切磨,又滥荷圣明之误眷,所谓倡率,不敢辞其责矣。”他的“整顿”“倡率”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谨慎地采取了行动。

他推心置腹地敦请严讷(字敏卿,号养斋,苏州府常熟县人)出任吏部尚书,整顿吏治。严讷为了改变严嵩造成的“吏道污杂”局面,与同僚约法三章:

一、谈公事一律到吏部衙门,不得到他的私宅。

二、慎重选择吏部的郎中、主事等中层官员,要他们“务抑奔竞”,也就是杜绝开后门、通路子。

三、选拔人才不要拘泥于资格,即使是州县小官,如果政绩优异,就应该破格提升。

申时行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亡何,吏部尚书阙,上手诏用公(严讷)。公自以荷上眷知,位冢宰(吏部),操群吏黜陟,宜矢心戮力以报。而又念向者柄臣墨吏相贸市为奸,浊乱海内,非苦身为天下率,吏治不清。乃下教诸以公事谒及攻吾阙者之待漏所,毋私第,吾不受私谒。又饬其家张具,若召客者实亡所召,而尽呼苍头饮食,劳苦之曰:‘若辈幸守吾操束,内迹毋外。’择谨厚吏守邸舍,而戒之曰:‘若幸视吾扄钥,外迹毋内。’有郡守使人上谒,公(严讷)以属吏而镌守三秩,曰:‘吾不爱一守以明吾志。’门庭然。然延接宾客,咨访人才,孜孜无倦,一时卓行异能之士,毋问乡举岁荐,皆骤得优擢,曰:‘祖宗朝兼用三途,奈何以资格限天下士!’异时名公卿屏田间,上所尝谴怒而不欲收者,乘间为请,次第推毂起家几尽。于时耆贤布列,吏治烝烝不奸,天下翕然以公(严讷)为知人能任职也。”

严讷的整顿,改变了先前“吏道污杂”的状况,“铨政一新”——吏治焕然一新。严讷并不居功,上则归功于内阁首辅徐阶,下则归功于司属官员。他说吏部是一个特大部门,我掌管吏部两年,适逢徐阶主持内阁,大力支持,办事毫无阻力。确实如此。徐阶不仅全力支持严讷,而且尽量争取皇帝的默许,使得吏治整顿得以顺利进行。为此他经常向皇帝赞誉严讷,比如他说:“臣闻(严)讷在吏部殊有志,为皇上守法,但请托既绝,恐不免怨谤。此却仰赖圣明主张,乃能行其志也。”为了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他向皇帝建议:“缘循资按格,其来已久。(严)讷初到部,未能即破旧套,今须仰仗圣明,特降一谕,使唯才是用,勿专论资格,庶(严)讷有所遵奉也。”为此,他尖锐地批判陈腐的人才观:“臣窃见士大夫以虚文巧适为有才,而诚慤者则诋以为拙;以怙势作威为风力,而敬慎者则笑以为懦;以怠安泄沓为得体,而勤励者则鄙以为俗流;以容奸庇恶为长厚,而明作者则谤以为生事。甚至以谋国为过计,以恤民为迂谈,以持法为苛刻,以秉公为乖僻。”但拨乱反正,谈何容易!所以请求皇帝下一道特别谕旨:“唯才是用,勿专论资格。”

徐阶不仅重用吏部尚书严讷,而且重用兵部尚书杨博(字维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人)、工部尚书雷礼(字必进,江西丰城人)。他向皇帝谈到人才,特别表扬了这三位:“(严)讷为人畏慎,又肯留意人才,孜孜查访,今仕路颇清,实得其力。(杨)博之任未见有可代者……臣见(雷)礼每事皆亲干,面垢声哑……答云:工部官钱粮在手,第一要不贪,第二要任劳任怨,第三要知工作事宜,会调度。”他由此发挥关于人才的标准:“大抵用人须得心行才识俱好,若才识好而心行不好,则反以其才坏事,心行好而才识不好,则又干不得事。”

徐阶,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嘉靖四十一年扳倒严嵩后任内阁首辅,隆庆二年致仕。隆庆三年海瑞任应天巡抚,整治苏松钱粮税赋,令徐阶等豪绅退田。隆庆五年时任首辅高拱再次因之前的私人恩怨打击报复徐阶。隆庆六年高拱被罢,徐阶的生活方归于平静。万历十一年因病卒。

申时行,苏州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状元。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万历六年入阁,十一年为首辅。后因建储事为言官所劾,罢归。

耿定向,湖广红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隆庆初擢大理寺右丞,与高拱不睦,谪横州判官。隆庆末年高拱罢后,量移衡州推官,后晋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因卷入政争上疏求退。

严讷,苏州常熟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执掌铨政期间,任人唯贤,破格超擢人才,令吏治一新。后以病乞归。

(此为边栏文字,由编辑对一些人物、事件等,结合上下文,进行了简单的注释,以方便读者了解那段历史。)

(摘自《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第一章《嘉靖隆庆时代的政局与内阁》)

THE END
1.台北天恩宫天气预报,历史气温,旅游指数,天恩宫一周天气预报携程攻携程天气预报,为您及时准确发布中央气象台天气信息,便捷查询台北天恩宫实时天气预报、明天天气预报、一周天气预报,提供天气现象、气温状况、实况温度、风向情况、风力等级、总降水量、相对湿度、日出/日落时间https://you.ctrip.com/weather/taipeicity360/5208188.html
2.孤舟国产剧全集完整版免费在线播放地址李天恩(古天乐饰)少年时代便喜欢打架,后来成为了江湖老大,他与母亲恩妈(苗可秀饰)互相斗嘴,是他们一贯的相处方式。陈美宝(刘若英饰)与李天恩在警察局一见钟情,即使两人背景相差甚异,两人还是相爱了。可是当美宝告诉天恩自己已怀孕的时候,天恩犹如晴天霹雳,没有父亲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当一名父亲。应负的责任,李天恩还http://0551.longweilvhua.com/videos/138665.html
3.天恩(深圳)医疗降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天恩(深圳)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曾用名 天启非融资性担保(深圳)有限公司(-至2020年11月13日) 法定代表人 李 李桉 关联企业1 经营状态存续成立日期2018-05-02 注册资本 5000 万人民币 实缴资本 - 组织机构代码MA5F41GC4工商注册号440300204307066纳税人识别号91440300MA5F41GC41 https://www.qixin.com/company/429607cc-bbb8-48e0-9490-452a2463f3b3
4.續綸扉奏草:八《口天启沮年七月十五圆》 1 且 2 醉朝奏陈要务疏 3 寿画以 4 参名 5 天恩难报敬竭愚哀仰祈 6 圣鉴事臣闻盖臣之事君也不以身之去而忘社稷之忧明孟之待臣也亦不以人之愚而忽盖菲之禾昔有过逆旅者怀其饭既去犹为之酒扫庭户以谢主入兄翼受恩午朝至隆至渥无可仰国今归伏田里远隅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10398&remap=gb
5.天启五年(1625)七月,在历经钢针作刷铜来自叶阿勇天启五年(1625)七月,在历经钢针作刷、铜锤击胸、土袋压身、铁钉贯耳等毫无人性的酷刑之后,已经处于濒死状态的杨涟,咬破手指写下了这篇绝命血书。读之激昂悲壮,感天地、泣鬼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狱中血https://weibo.com/3171992654/MFWli78Si
6.天恩浩荡的意思天恩浩荡是什么意思天恩浩荡的含义解释词语天恩浩荡 繁体- 拼音tiān ēn hào dàng 注音 天恩浩荡的意思 天恩浩荡含义解释 天恩浩荡[tiān ēn hào dàng] 天恩浩荡,泛指上天的恩情不断,古人多指蒙受皇家的恩慧润泽不断。 天恩浩荡翻译 grace in abundance 天恩浩荡拓展查询 tian开头的词语 https://cidian.gei6.com/nl2v3s1t.html
7.三期封神榜天启龙封印最新章节无上250三期封神榜天启龙封印作者:无上250动作:加入书架, 投推荐票, 直达底部最后更新:2020-04-14 19:19:18格式:( TXT,CHM,UMD,JAR,APK,HTML )你就是姜子牙、玉皇大帝也要在三期封神榜上重新标名挂号!宇宙苍穹日月星辰天地人间听我号令! 宇宙苍穹天地万物主继承人,三三真拉,弃绝累世的情缘孽债,一改宇宙天地浪荡公子http://www.zmccx.com/93_93687/
8.重庆天启樱宁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找心理咨询师找心理医生心理百科525心理网,找重庆天启樱宁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专家,525专业心理网在线为您服务。https://www.psy525.cn/baike/zhongqingtianqiyingningxinlizixunyouxiangongsi/xinlizixunshi.html
9.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九十二卷于劲 于天恩 于须 于文仁 于祚 于忠 于景 于昕 于砾 于祇 于晖〈尚书仆射〉 于仁生 于翊 于若 于扬仁 于义罗 于子荣 于晖〈征东将军〉 于道扬 于元伯 于安定 于长文 北齐 于敷 北周 于谨 于寔 于翼 于礼 于智 于绍 于弼 于兰 于旷 于象贤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616/16/72621758_1036282124.shtml
10.普济桥万安桥迎祥桥…魔都存世古桥走过几座?来欣赏又一道美丽位于柘林镇法华老街,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一说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桥额刻“法华桥”,西侧楹联:“彩虹高揭民安国泰迥万古,翠石横空人寿年丰万年秋”。(图源:奉贤区档案馆) 继芳桥 原位于光明社区东部,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桥体为三孔环龙桥。1978年开凿金汇港时,继芳桥被泥土填没,2006年经挖掘后移建https://static.zhoudaosh.com/4799169496374FE8E263D27E088C3921AD4771211F64C539EAC64291CEC9B4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