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古盐井群包括黑井镇大井盐井、大子井盐井、复隆盐井、黑井古盐井群;妥安乡琅井村委会的伏大井。伏大井位于妥安乡琅井村委会西北的芒硝厂内。该井开凿于明万历3年(公元1623年),为斜竖井,全长236米,在182米处分东、北方向两岔井,其中东面岔井长32米,北面岔井长54米,井内最宽处达8.1米,最窄处1.5米,平均坡度42°,最陡处为56°。井顶井壁呈弧形,多为岩石,坚硬。井内开凿石台阶,供人上下行走,石台阶平均长1米,宽0.3米。该井卤水较淡,硝质较重,目前作为琅井芒硝厂生产兽用硫酸钠的原料。
黑井镇古盐井共有40余口之多,分为竖井和斜井两种类型。其中以大井盐井最为典型,该井又称黑牛盐井,盐井为斜井,石级而下,深50米;洞口为石砌拱洞,高3米,宽2.3米。井中出卤,元明时用木桶装卤,人工背或抬出;清至近代,用木笼逐级上汲;1969年电泵抽吸至卤池沉降再用,现今停用。大井是黑井最早开采的第一口盐井,其卤水时多是少,时淡时咸,故有“限定桶数,则每日一百五十桶”之说。盐池长17.9米,宽11.7米,深约8米,卤水深约5米。
禄丰古盐井群是滇中古盐井盐业发展的最好历史见证。古井保存完好,所存古木龙等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现已被当地文化站收藏,对研究滇中盐文化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2012年,禄丰古盐井群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本体状况
大井盐井,又称黑牛盐井。该井位于黑井三街后,七星台下。盐井为斜井,石级而下,深50米;洞口为石砌拱洞,高3米,宽2.3米。井中出卤,元明时用木桶装卤,人工背或抬出;清至近代,用木笼逐级上汲;1969年电泵抽吸至卤池沉降再用,现今停用。大井是黑井最早开采的第一口盐井,其卤水时多是少,时淡时咸,故有“限定桶数,则每日一百五十桶”之说。盐池长17.9米,宽11.7米,深约8米,卤水深约5米。由于该井产盐卤历史悠久,贡献特大,故有“西迤名高第一泉”之美称。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禄丰古盐井群的伏大井位于妥安乡琅井村委会西北的芒硝厂内。该井开凿于明万历3年(公元1623年),为斜竖井,全长236米,在182米处分东、北方向两岔井,其中东面岔井长32米,北面岔井长54米,井内最宽处达8.1米,最窄处1.5米,平均坡度42°,最陡处为56°。井顶井壁呈弧形,多为岩石,坚硬。井内开凿石台阶,供人上下行走,石台阶平均长1米,宽0.3米。该井卤水较淡,硝质较重,目前作为琅井芒硝厂生产兽用硫酸钠的原料。芒硝厂为了扩大生产,于2010年对该井进行清淤除障,在井下发现多条木龙,大部分材质为竹子,均已腐烂,但有一条木龙,材质较好,保存完好。井壁上的小洞是放置香油灯的地方,专供负责木龙的工人照明用,平台是负责木龙抽水工人坐的地方。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在没有电,没有现代抽水机的情况下,伏大井的卤水就是通过18条木龙逐级提吸输出到井外供灶户熬煮。从七十年代以来,该井卤水一直作为生产芒硝的原料使用,沿袭了近400年的历史。生产芒硝生产工艺相当简单,卤水通过抽水机输送到井外储水池中,脱水结晶,成为晶莹剔透的兽用芒硝产品。
大子井盐井位于禄丰县黑井镇黑井三街后七星台下南侧,井口方位北偏东6°。井口平面呈长方形,宽3.62米,长4.6米,井口距地表3.4米,从北侧沿石阶下入井底,石阶宽1.2米。井为竖井,井口宽2.3米,长3米,竖井底部为斜井,斜井井口宽0.96米,有积水,深度无法探知。井北面有一石条嵌顶的井洞,宽2.1米,高1.68米,进深1.97米。整个井井壁、井沿全部用红沙石石条支砌。是黑井盐井的代表之一。
复隆盐井位于禄丰县黑井镇复隆村民委员会复井村盐水箐南北两侧。据《黑盐井志》记载,复隆井一昼夜可出盐卤180余桶,每桶煎盐45斤。此井自明代开采以来,因多次被水冲埋曾中断开采,后又复开。1980年后停止开采。有斜井和直井两种。现可看见的盐井共有13口,盐井分布在盐水箐的南北两侧,现南侧可看见的有盐井12口,北侧可看见的盐井有1口。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口斜井从洞口至16米的地方出卤水,井口宽1.4米,高度约1.8米,在天然的岩体上挖台阶逐级而下。规模较大的一口直井井壁中部有支撑井架的4隼眼,隼眼宽0.35米,长、高为0.25米,可能用于分级提升;井宽约1米,长2.4米,可探测深度未9.4米;工作面宽3米,高1.9米,进深4.7米。在南侧最西边的一口盐井井口上方的岩壁上有两排隼眼;盐水箐南侧中上部紧挨山崖的地方有一个用条石支砌的蓄卤池,壁宽0.66米,残存高度0.6米,长3.55米,宽2.1米。
历史沿革
据《续篇琅井志》载:琅井汉前无考,到了汉时则为越州郡,属安乐境。唐初为西越州境,贞观时属茅州境。南诏统辖云南期间,井盐曾为诏国专用贡品。至大理国改为商民封地,元末至正年间属定远县,归古奕州(今楚雄)所辖。元朝时云南行省开始课税,明初设安宁提举司,明末天启三年(公元1624年)移至琅井为琅井提举司,明朝天启三年(1624年)移连然(今安宁)盐课司于琅井,改名为琅井盐课提举司,隶黑盐井盐课提举司。
在明朝时琅井一年煎盐1599996斤(旧斤),每年课银6414两,清代每年煎盐1998996斤(旧斤),每年裸银11880两。一年仅产盐创造的财富就达五万至七万两白银。琅井的百姓大多以盐为生,或贩盐、卖盐,或开店经商,或充灶丁、井兵,而少以耕种稼墙。旧时马路四通八达,大批马帮运盐而出,又贩运其它商品而入。琅井小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繁荣的经济吸引了大量人口,方圆不足一里的小镇,就达致千人口,小镇四条街道呈井字型布局,当街一面,尽为店铺。清康熙45年(公元1707年)于黑、白二井一起从楚雄府分出,在辖于云南布政使司直至清亡。民国设盐场分场,隶属黑井。解放后,因卤停煎撤销,1960年属盐兴县,1954年为第三区,1958年并入广通后设琅井乡。1960年属禄丰县黑井公社琅井区。1961年属黑井区,1966年从黑井划出成立妥安公社属13个大队之一的琅井大队,1969年并入牟定县,是琅井公社所在地,1979从牟定县并回禄丰县,属妥安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2010年有20个村社,885户,总人口3866人。少数民族55人,占总人口的1.4%。
大井盐井开采年代志书上无准确记载。《南诏野史盐井》载:“盐井,滇共四十处,唯姚安白井,楚雄黑井最佳。若琅井、黑井,因狼与黑牛舔地,故名之”。大井井中出卤,元明时两人到井底用大木桶装卤沿石级抬出。清至近代,用木龙逐台用人拉汲而出地面。1969年用电泵抽吸。大井是黑井最早开采的第一口盐井。其卤水时多时少,时淡时咸。据康熙《黑盐井志卷一祥异》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大井,出卤水味咸数多,加于往十倍。”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大井卤淡,一桶止煎盐八斤”,故“限定桶数,则每日一百五十桶”今仍使用。明清时代有关省州盐政的志书中,论述滇盐,首提黑井。记黑盐井,大井之名列在卷首。故大井有“两迤名高第一泉”之美称。
价值评估
禄丰古盐井群完整反映了云南古代井盐开采各个时期的情况,是云南古代盐业开采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具体而言,有以下价值:
2、井盐开采及提炼是中国古代食盐生产的三大技术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禄丰古盐井群对研究中国古代的井盐生产技术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禄丰古盐井群是考察我省古代井盐生产重要的历史文物,对研究、复原云南古代井盐生产的工艺、技术、历史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3、禄丰古盐井群在保存的形式、功能、位置与环境等方面是真实可信的,其现状是历史上遗留的原状,包括始建时的状态、历史上多次改建状态和长期受损后残缺的状态,在整体或主要部分上能够真实地显示与其时代特征一致性。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保存较好。
4、禄丰古盐井群由数个片区和40余口古盐井组成,延续数个朝代近800年,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难得的中国古代手工业文明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