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传统、重视节日、重视人情味的民族。一场大迁徙,伴随着回家的渴望,亲人的期盼,诉说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回家过年,就是最大、最美的乡愁。
一家三口返乡创业
(记者黄彦乔通讯员张圆)“妍妍,你看,江那边就是爸爸出生的地方。”2月12日傍晚,韩庆虎带着爱人和女儿在枝江滨江公园散步,他指着对岸的百里洲对8岁的女儿说。
“我们在成都生活得很安逸,为什么要回枝江啊?”妍妍瞪大了眼睛问。
“因为这里是爸爸妈妈的家乡,等你长大就明白了。”韩庆虎今年39岁,出生在枝江市百里洲镇,1999年到成都当通信兵,一待就是16年。2010年,他在成都买了房,女儿也在当年出生,一家三口过得很幸福。但去年2月,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举家迁回枝江。
“近几年枝江变得越来越美,而我的家乡情结也越来越浓”,韩庆虎告诉记者,转业时,面临留在成都和回到家乡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韩庆虎的爱人叫胡兰亭,也是百里洲人,2006年到成都后,一直从事美容行业,“当时真的很舍不得成都,我正和朋友商量着开家美容院。”她说,房子是和丈夫节衣缩食买下的,好不容易安了家,却说走就要走,难免有些想不通。“谁叫我嫁给他了呢,他的选择我都会支持的。”去年,他们把成都的房子卖了,回到枝江从头开始。
“我回来的根本原因,还是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机会。”韩庆虎说,2014年回来时,他发现枝江变了,公路、铁路、高铁、港口、机场四通八达,从前低矮、破旧的房屋被高楼大厦取代,街上私家车多了,道路两旁绿树成荫。
2016年,再回枝江时,发现枝江又变了。沿江大道修好了,滨江公园建起来了,江边有了领秀之江、CBD锦城天下等标志性楼盘。去年又有了共享单车,建成了市体育中心,治理好了金湖湿地,食品医药、纺织、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正在崛起,真是日新月异。
“我就住在领秀枝江,”韩庆虎指着眼前的高楼,骄傲地说。“我们以前逛街只知道去丰坪巷那里,现在的选择太多了,可以去逛逛国贸大厦、妙尚广场、七星新天地,购物环境和成都不相上下。还可以上网淘货。”
“现在的枝江,产业兴,环境好,回来了就不想离开。”韩庆虎说,这一次的选择,终身无悔。
回家的路,“娘家人”来守护
(记者孙晓陵通讯员姚超)“您的血压是110、80,蛮好,您要继续保持,祝您新年快乐。”2月12日上午9时,在宜昌东站站前广场,回家的人流熙熙攘攘,市总工会联合市中心人民医院、上海金汇通航宜昌直升机会员服务中心、宜昌中交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开展“守护回家的路”公益活动,为过往旅客送政策、送法律、送物资、送医疗等服务。
“之前我在贵州福泉跟着私人老板干铁塔安装,有3个月的工钱一直没结,今天准备和朋友坐火车去老板在建始的老家要账。”得知市总工会职工法律服务团成员、湖北诚昌律师事务所律师彭静在现场,家住点军区的黄师傅满脸焦急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当初签订了劳动合同没有?拖欠的工资是否打了欠条?”彭静详细询问了黄师傅的情况,提出了专业的建议。临走前,彭静一再叮嘱黄师傅一定要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留下了他的手机号,随时提供法律援助。
“您好,凭当日火车票可以免费领取一份大礼包。”活动举办方还专门准备了方便面、火腿肠、奶茶、矿泉水等“回家物资”1000份,免费发送给过往旅客。
从河南安阳回宜昌过年的王先生和家人接过物资,既意外又开心,“没想到刚下火车,就收到家乡人民的‘过年礼包’,感到很温暖。”
“常年在外打拼,有必要抽空学学职工常用法律知识,用法律保障合法权益。”市总工会工作人员胡新桥热情地为前来咨询的工友们送上《职工常用法律法规资料汇编》等小册子,并给他们留下了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的地址和联系方式,“遇到困难时联系我们,工会始终是大家的‘娘家人’。”
动车“打尖住店
(通讯员何强记者张宇新)2月7日18时38分,由武昌到宜昌东站的D5723次旅客列车进站停稳,不一会儿车厢便空了。而D5723次列车的下一站,就是高铁动车在宜昌东站的“客栈”——动车存放点。
动车存放点值班站长吴斌介绍,近年来,宜昌东站的客流量不断增加,为进一步扩大宜昌东站始发运能,满足三峡库区旅客出行需求,武汉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去年底在宜昌东站设置修建了动车存放点。“我们这里就像一个‘客栈’,高铁动车就是我们的客人。奔波了一天的高铁动车会相继到这里‘打尖住店’。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留宿’的高铁动车组吃饱喝足,美美地洗个澡,然后舒服地睡上一觉。”吴斌说。
“客整所(宜昌东站动车存放点的前身),D5723要道D2,车组号CRH5A—5137+5090。”“D5723要道,客整所明白!信号已开放。”当晚第一趟动车就要进库,值班员李群宜的工作,就是为这些远道而来客人“登记入住”。开放完信号,李群宜在占线板上的“动存2”空格中写上“DJ7602(后夜开行车次)”。
23时26分,D5727按计划到达动车存放点,这是当晚的最后一个“客人”。过了午夜,整个“客栈”安静下来,看着“客人们”都进入梦乡,值班站长吴斌也终于能回值班室小憩了。
“孩子,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记者尤蔓)2月12日,当阳市庙前镇桐树垭村郑琦乡村少年宫院内,冬日的暖阳洒在秋千上,几个孩子在太阳下玩耍。
“都快过春节了,还有孩子在您这里呀?”记者觉得奇怪。
“这几个孩子父母都还没有回来,他们愿意在我这里呆着,有书看,还有人陪他玩。”师德楷模郑琦老师答道。
他指着一旁几个人说:“爱心妈妈杜妈妈和晨曲艺校慎超校长一早就来了,给留守的孩子们带来了乐器、书本等新年礼物。往年也总是有孩子迟迟没回去过年的,杜妈妈他们都来看望孩子,陪他们一起学习、玩耍。”
郑老师口中的“杜妈妈”杜爱平其实已经是当奶奶的年龄了,因为多年从事幼教事业,创办了“杜妈妈心心桥”志愿服务家园,组建了“雀尕飞”留守流动儿童艺术团,网罗了全市千余名留守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艺术指导,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之为“杜妈妈”。
这时,一个小女孩蹦跳着过来了,举着手里的葫芦丝对记者说:“这是我的新年礼物,我可喜欢啦!”说完摇头晃脑唱起了歌。
杜爱平摸着她的头说:“瞧这孩子多聪明,她唱的这首《爱心妈妈》是我3个月以前教她的,还记得这么清楚,又是一棵好艺术苗子!”
慎超马上竖起了大拇指:“以后来我们艺术学校学习,学费全免!”小女孩开心地笑了。
郑琦老师介绍,这个10岁的孩子是井岗村五组的朱君杰,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春节也不能回来,其他几个孩子也是同样的情况。他弯下腰,对孩子们说:“爸妈没回来不要紧,春节就在这里过,孩子,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旅检关员守“国门”
宜昌海关关员正在进行出入境旅检。(记者付蓓蓓摄)
(记者杨婧通讯员孙芙蓉)“请完成出口检验检疫的旅客往里走,到宜昌海关处进行旅检。”2月8日小年夜,宜昌至越南BL1011次国际航班开检,三峡机场海关监管区又开始忙碌起来。
进出境旅检是机场安检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所有进出境旅客及携带的行李物品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接受海关检查。
第一道“申报”检查,海关对携带文物、动植物、大额现钞及超量物品等旅客,办理申报手续。“去年有一名旅客做代购生意,3个月内往返韩国36次,且不向海关申报。”宜昌海关关长余洪川说,这种行为涉嫌偷逃海关关税。
“这个是化妆品”“这些是衣服”……第二道货物检查,关员吴涛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X光图像,根据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线团,准确判断出物品种类。
送走这批出境旅客已接近晚上10点,旅检关员们又转到“入境处”,准备对乘坐BL1010次航班回宜的旅客进行入境旅检。“如果航班准点,我们差不多能在深夜12点前回家。”关员孙军秀告诉记者,上周航班延误,他们凌晨两点才从机场离开。
作为湖北省内除武汉天河机场之外唯一开放的航空口岸,我市开通国际航班后,不仅点燃了本地旅客“出境游”的热情,还吸引了武汉、恩施、荆州等地的旅客,辗转来宜,直飞出境。2017年,有2.5万人次通过三峡机场出入境。
越是节假日,“出境游”越红火,宜昌海关的旅检关员就越忙。但也正是他们没有双休、没有节日、“白加黑”的坚守,扛起了监管责任,有力维护了国家的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
一次特殊的通关
(记者高炜通讯员王媛)“关爱企业解忧难、热情服务谋发展”。2月12日,在宜昌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一面来自湖北鄂贸国际贸易服务有限公司的锦旗,揭开了一场一波三折的政企故事。
焦急的等待中,首批货物于1月31日抵达武汉,可又面临更大难题:货物来自不同国家,品类近千种,涉及多种材质,市场价值近2000万元,给海关、商检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审核和查验压力,难以及时清关提货。
得知企业的困境,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大员出动、积极对接,协调武汉海关、宜昌海关、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加班加点审单验放。自贸片区创新推进局副局长孙孝华还提前对报关关键事项做出预案,促成了各环节高效运转。
刚开始清关,意外便发生了。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电脑放行无法继续,工作人员便采用传统人工处理的“笨办法”,保证了清关顺利进行。仅用三天,全部货物便从武汉天河机场海关顺利提货,企业活动得以顺利举行。吕坤桦说:“如果按部就班,估计至少需要5到7天,感谢自贸片区还有海关、商检部门给予了特殊服务,避免了企业损失。”
五天四夜抢修生命线
“这里的1、2号管主要供应宜昌城区居民用水,马虎不得。”到现场后,抢修队负责人杜万平带着1台挖机和30多名队员迅速投入到抢修中。向下挖了6米后,水管破裂原因找到了,抢修队员们的身上也湿透了。
“我们在挖,水在流,水坑里全是泥浆。里面衣服是汗湿的,外面是水泡湿的。”杜万平向记者介绍,维修时,底部到水管仅有60厘米的高度,为了不伤到水管,施工人员只能趴在地上修补。
经过两天一夜的抢修,终于在9日下午完成了1号管的抢修。通过试压后,10日早上1号管开始放水运行。
“本来11号就可以全部完成维修,结果1号管在11日下午再次出现了新问题。”维修队长卢勇介绍,为不影响春节期间城区居民用水,施工是人歇机器不歇,现场实行三班倒运行。
5天4夜里,没有好好睡一觉,吃饭也不按时。但大家说,“完成了维修,不仅自己可以安心过年,城区居民用水也不会受影响,这几天的辛苦,值!”
贫困户收到“订制年货”
(记者邓明明通讯员刘远登李明)“天这么冷,你们怎么又来了!”2月4日,记者跟随市公积金中心扶贫队来到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为贫困户送温暖、献爱心。低保户闫大玉看到栾方顶、刘远登、张润峰等熟悉的客人,感动地说:“真没想到我随口说的一句话,你们竟然放心上,真买了新鲜猪肉带过来。”
原来,上个月,对口帮扶闫大玉的市公积金中心扶贫队员前来慰问,得知她因腿脚不便未购置年货时,扶贫队员当即表态为她购买过年物资,助她安心过年。
新款智能电饭煲、暖和的冬被和床品……在贫困户韩承柱、王德华夫妇家,扶贫队员的“订制年货”让夫妻俩惊喜万分。
除了送上爱心物资,生活、产业一条龙的帮扶助力,也让帮扶对象感激不已。
“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敢想象我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生活,用上和宾馆一样的卫生间,更别提还能养黑山鸡致富了!”48岁的贫困户韩承义握着扶贫队员的手感激道。
因要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韩承义无法外出工作。自从市公积金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昌贵对口帮扶以后,不仅为他家改造了卫生间,买了大彩电,还鼓励他养殖致富。“今年饲养了100多只黑山鸡,除了留几只过年外,其它也在中心的帮助下全部销售一空。”韩承义说。
做微商选对了路子
“老唐,年底了生意还这么好,这个年过的红火啊。”听到邮政工作人员彭成海这么说,唐运华突然觉得自己做微商,算是选对了路子。
56岁的老唐是南阳镇营盘村四组的农民,十几年前开始种柑橘,但那时候本地销路不好,他只能跑到全国各地卖。“每趟出去十多天,柑橘是卖完了,但运输和差旅成本太高,落在口袋里的却没几个钱。”吃力不讨好的一本账,让老唐犯了愁。
“幸好赶了一次时髦,搞起了微商。”看到记者一脸疑惑,老唐说道。2014年,他通过外地亲戚了解到电商平台,回来后发现村里快递方便,就跟妻子商量着在网上找销路。
第一次“触网”尝到甜头后,老唐又在家里装上宽带,通过淘宝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并精心设计包装,打造自己的柑橘品牌。一传十、十传百,老唐的柑橘通过网络卖到了吉林、北京、上海等地,还有10多个客户主动找上门,成为他的代理商。2017年,老唐在网上销售柑橘2000件,收入达14万元。
“多亏网络和快递带来了机遇,我们的日子也变好了。”如今,老唐家的外债还清了,家里房子新装了,两个女儿外嫁,他跟妻子整天守在网上,忙得不亦乐乎。
像老唐一样,该县走上电商之路的村民越来越多。据介绍,2017年该县电商、微商邮政交寄量达到98360件,电商快递市场占有率达到38.38%,在全市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