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拎着几张“片子”来去匆匆,托熟人、找专家看病,这是各医院最常见的一幕。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一次CT检查,要拍出数千幅图像,给到患者手里的胶片最多不超过1/10。一旦本院无法确诊,需要再换一家医院就诊,这寥寥几张“片子”不能满足诊疗需求时,又得花费成百上千元重拍。
一张胶片折射的是影像共享难题。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除受制于设备、技术、诊断等因素外,影像共享还面临信息传输“断头路”、各方“小算盘”等诸多人为障碍。
一位患者在进行影像诊断刘军喜摄
信息要多跑路,谁料上了“断头路”
在基层得不到准确诊断,辗转到上级医院挂专家号,专家有可能出差,或专家号根本抢不到。有的患者费尽千辛万苦挂到了专家号,掏出袋子里的胶片却被发现无法诊断,还得重新排队做检查,又得两三天,这让从事影像工作多年的江西某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颇为无奈。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做一次CT检查可拍出数千幅原始图像,影像医生通过选取其中横向、侧向等不同方位的图像,为临床医生提供立体的观察影像。相当于把一个患者横在医生的面前,一层层分开来看,而有限的胶片只是一张张平面图。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影像原始图像被储存在各家医院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由于医院各自选择不同的信息系统,制式不一,接口不一,信息难以互联互通,互为“信息孤岛”。“就好比开车,虽然有路,却都是‘断头路’,路和路之间不通。”上述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说。
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患者如想带走原始图像,一般只能用最原始的拷贝办法,医院大多还会要求患者购买一个新U盘,原因是担心病毒威胁医院信息系统安全。
数据壁垒下暗藏各方“小算盘”
“真正让医院犹豫的是,一旦和其他医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很有可能因此流失病人。”
江西某二级医院影像科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患者在某医院做影像检查,出于已支付检查费用的考虑,一般都会选择在这家医院治疗。如果能轻而易举带走数据,则增加了患者转院的可能性。“和数百上千元的影像检查费用相比,后续的治疗才是大头。”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在有的地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第三方影像中心,患者在区域内任何一家医院检查同质、结果互认、数据共享。
然而,中部某一设区市卫计委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影像共建共享阻力更多来自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影像检查成为医院收入较为可观的部门之一。一名影像科负责人也说,影像收入占医院总体收入的5%~10%,如果把这一块排除在外,对公立医院的生存无疑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靠胶片获得回扣、赞助等“暗收入”,也是以数字胶片迭代物理胶片、实现数据共享的障碍。中部某省高级人民法院2017年审理的一起医院放射科主任受贿案件显示,按每张计算机成像系统胶片1.5元回扣的约定,该负责人先后接受医疗器械公司回扣款8万余元。
“一旦交给第三方,这些就都难以染指了。”
江西某二级医院影像科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有时医院采购一台设备,会接到各个层面打来的招呼,有的甚至不得不采购并非自己心仪的设备,比如以骨科见长的医院最后采购了一台更适宜做心脏的设备。
影像共享更盼打开大门
其一,怕失地位。一名曾担任江西某设区市三甲医院院长的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在一些地方,部分医院不顾区域内服务人口规模,彼此攀比式采购高端影像检查设备,通过宣传某一高端设备吸引患者。“实现影像共享,意味着这些设备优势将不复存在。”
其二,怕丢面子。对基层而言,影像共享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依托互联网实现线上专家资源共享。然而,一家医院影像科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对待影像共享存在两种态度:有的不愿承认诊断水平和经验上的局限和不足,认为只靠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则是担心自己的诊断被其他专家发现存在漏诊或误诊。
“关键在于,有些影像检查比如血管造影,一旦发生危险,很难抢救过来。影像中心建得太远,如果病人在转运前往检查过程中发生危险,责任算谁的?”受访的一家县级医院影像科负责人说。(高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