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文化印象馆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总体布局为一总馆五分馆,设有历史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民俗馆和非遗馆。
沙上春秋·历史馆
关于沙上的起源,流传着“小秦王鞭山”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长江下游地区山脉绵延,是东海龙王的外甥小秦王将恶山驱赶到海里,才形成了广袤的平原。实际上,沙上靠近长江,属于泥沙冲击平原,沙上的成陆史也是一部围垦史。沙上围垦,始于宋代,兴于元明。到了新中国初期,实际围垦5万余公顷,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直至道光年间,形成了西部的南沙、北部常阴沙和中部东兴沙3个大沙。到了民国,长江岸线北移10多千米,沙上地域基本成形。
沙上成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淤涨成陆,围垦沙田。沙上位于张家港市域北部,千余年来,在江流和海潮的作用下,逐步形成江中沙洲众多、滩涂发育的自然景象。“沙上”分为“老沙”和“新沙”,清代中叶,老沙形成,后在它的东边发育形成了新沙,最后新老沙连成,围垦加速。明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垦殖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出现了10个垦殖公司。
第二阶段:人口迁徙,定居成埭。俗话说:“穷奔沙滩富奔城”,一个地方一旦围圩成功,就有大量百姓迁来定居。沙上人,除了部分江南原籍(江阴、常熟)的本地人外,大部分来自苏北,主要来自如皋、靖江、崇明、启东、通州、海门等地。自宋代开始直至民国,沙上地区分属于常熟、江阴、南通三县。1937年,日军入侵,沙上建立了伪政权机构。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沙上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4月,沙上解放。1986年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沙上隶属张家港市。
第三阶段:兴修水利,防汛抗灾。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发动数万民工,疏浚港套三十余条。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治老河道、开掘新河道、加固江堤,沙上抗灾能力不断增强。百里江堤建设也成为全市长江风光带的重要一景。
沙上革命史包括三个阶段:土地革命时期,沙上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贫苦的沙上百姓承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沙上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反抗的怒火也在心中燃烧。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沙洲沦陷。英勇的沙上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侵华日军和汪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0年9月,建立了“江抗”后塍办事处。1941年2月,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曹家仓房成立。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沙上地区的双山岛、巫山、长山是渡江战役的最东线。
沙上传家·家训家风馆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家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像孔子家训、诸葛亮家训等,都堪为经典,家喻户晓。沙上地区历史名人家训中,茅家先祖家训尤为典型,在教子、社交、守规、世传等方面都做了阐释,后人茅学勤曾任中共淞浦军委书记,发动过多次农民暴动,后在江阴君山就义,是位革命烈士。沙上人经过长期围垦和文化融合,也经历了“书包翻身”的崛起,形成了“崇文尚教、睿智谦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沙上精神,也是沙上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沙上地区文明新风品牌,包括十佳道德模范、志愿者、文明家庭评比,以及集体婚礼等等。
沙上俊杰·名人馆
“江山代有才人出”。沙上地区历来崇文尚教,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领域,都活跃着沙上人的身影。
历史名人:公羊寿生于1889年,是合兴悦来村人,辛亥革命先驱,先后参与辛亥革命上海光复起义、淞沪抗战、“福建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专著有《孙子兵法哲理研究》等,章士钊誉之为“江左才俊”。
何伟钦,合兴人,台湾驾机起义人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1976年安阳机场油库起火,千钧一发之际,他纵身火海,凭借身上仅有的一件衬衫,连拍带滚将火扑灭,避免了一场巨大灾难,而他全身烧伤面积超90%,后又以顽强毅力进行功能锻炼,创造了新中国首例大面积烧伤致残、年过半百的飞行员重返蓝天的奇迹。
革命先辈:孙逊群是张家港境内首位共产党员和江阴县首任中共支部书记。茅学勤也是张家港早期革命烈士,发动过多次农民暴动,我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原创中篇评弹《沙洲第一枪》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
沙上英模:有全国劳动模范沈文荣、吴耀芳、黄永林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蒋关林。正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沙上这片土地更增添了一抹人文的靓丽色彩。同时,沙上也出了曹楚南、章申、薛永祺三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沙上风情·民俗馆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数百年来,沙上人长期从事农耕和渔业,孕育造就了沙上特有的风情民俗。沙上民风习俗,渗透在民众的衣、食、住、行以及节庆、游艺等领域。
沙上人家造房建屋是一件大事,而上正梁又是造房的重要环节。上正梁时,木匠师傅、瓦匠师傅一边登梯操作,一边要“说合子”,就是说好话、吉利话。沙上人家屋后几乎都有竹园,竹子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也是沙上人家餐桌上的美味。沙上传统节俗有涨灯求福、喝腊八粥等,涨灯是沙上人家除夕夜一桩很隆重的习俗。沙上地区旧时庙会有大新双杏寺庙会、香山庙会、乐余水太太庙会等,游艺有舞狮、滚铁环、丢沙包等。沙上地区商贸习俗也是讲究店铺字号和门面,讲究文化氛围的,还注重店内外的布置,譬如贴对联等。
从20世纪60、70年代经典的“三大件”到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开始流行,其中折担是沙上婚俗中较为讲究的一环,折担其实就是送聘礼,一部分是钱币,另一部分是实物,因礼物品种数量较多,所以得由媒人、准新郎或差人用担子挑着送上女家,故称礼担,沙上又称折担。沙上还有很多传统美食,比如蟛蜞豆腐、刀鱼馄饨、沙上一缸酱、河豚等。
沙上珍宝·非遗馆
沙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级非遗项目有5个,张家港市级项目有47个,涵盖了非遗11个大类中的10个。为加强“沙上文化”保护,2013年起,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旅局经多次调研,确定以锦丰镇、大新镇为核心区域,全面启动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并于2014年入选第三批江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沙上非遗品类繁多,争奇斗艳,传统技艺有芦苇编制技艺、沙上虎头鞋制作技艺等,沙上民间文学包含沙上山歌、双杏寺的传说、沙上民间谚语等,沙上传统舞蹈包括摸壁鬼、马灯舞等,沙上传统音乐有三兴元宵锣鼓、常阴沙号子、老沙号子、大新唱春等。
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制作技艺流传于乐余镇、南丰镇、大新镇、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有100多年历史。根据造型不同,可分为六角风筝、七星风筝、八角风筝、九串菱风筝四大类,其中以九串菱风筝为代表。沙上竹编,根植于沙上地区的自然环境。沙上竹编以后塍竹编为代表。老沙地区东雷沟和西雷沟生产的土布,称“雷沟大布”,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雷沟大布在北京、南京、扬州等地的布庄均设有专柜。黄酒是我国的特产。明清时期后塍地区的酒坊和农家酿酒就很普遍了,张家港酿造有限公司是“后塍黄酒(沙洲优黄)酿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单位。沙上宝卷是用沙上方言(老沙活、常阴沙话)讲唱,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和民俗研究价值。冶金工业园(锦丰镇)组织整理、编辑、出版的《中国·沙上宝卷集》(上下册),收录宝卷102卷,140余万字。
经营性ICP:苏B2-20200729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68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备案:苏备20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