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法治的背景之下,公众对掌掴暴力行为表示支持,甚至称掌掴男子“三观很正”,俨然将其抬高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英雄”的高度。这一现象十分反常,究其原因,这一巴掌封出“地铁判官”,其实是一种公共情绪的宣泄。一方面,是打出了网友心中幻想的“一口气”。公共场合中恶意占座、寻衅滋事等行为时有发生,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但往往因为担心惹麻烦而选择了沉默。“地铁判官”猝不及防的掌掴,将人们内心“恨不得”的无奈,变成了“啪啪打脸”的现实,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另一方面,是凸显了公众期待正义的“一颗心”。地铁占座,看上去小事一桩,通常难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但此类问题的频发,影响却十分恶劣,人们期待有这样一位“判官”,能在“好话”讲不通的时候,迅速介入,让有不文明行为的“坏人”受到处罚,回应公众朴素的正义感。
“地铁判官”掌掴大爷貌似替地铁上的乘客甚至广大网友出了一口气,但是打着正义的旗号,破坏秩序,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绝对不是处理公共场所冲突的正确选择,这不是伸张正义,而是挑起了更大的矛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引起不良的示范效应。人们期待一位“判官”,可以在地铁上快意恩仇地执行处罚,同样地,这样的思维模式也会投射到自身,渴望效仿这位“地铁判官”,用暴力去表达自己的正义感,也可以对所谓“为老不尊”的老人、“品行不堪”的小伙,甩上自己的一记耳光,那么一个充斥着武力宣判的社会只会增加暴力冲突,从而使得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严重,引发恶性循环。
部分公众将个别事件中极端人物的鲁莽行为抬高,极力追捧这种“与众不同”的个人英雄主义,却忽视了千千万万为维护社会秩序而努力的工作人员,美化施暴者,将道德问题和违法问题模糊化,本质上也是法律观念的淡薄。当“以暴制暴”形成逻辑的闭环,破环了威严的法治制度,和文明社会的规章制度脱节,制度法律就会失去对人的约束,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