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教科书起始阶段对拼音教学的要求有了哪些变化?
2.低年段课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字,学习了一上、一下的几个课例,你对识字教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请从以上两项作业中选择一项完成。)
一、学习目标
那么,汉语拼音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我们部编教材的拼音教学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注意:不用听写、默写)
4.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5.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一点原来是在上学期就要掌握,现在是在下学期才做要求)
我们看到,在拼音教学上,部编教材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其实这种降低是针对不恰当的、被拔高的要求而言的,拼音的价值就是帮助识字的工具,它是工具,不是文字,不提倡听写、默写。但对于“准确地拼读音节”这一要求,应该严格要求,其它方面降低要求,就是为了对这项内容提高要求,这是拼音教学的底线,不会拼、拼不准这都不行,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二、拼音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部编教材重视学好拼音,但并不是单一学习拼音,而是将拼音与识字学词、口头表达整合设计,同步进行,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综合发展各方面能力。部编教材的拼音教学内容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字母、情境图、音节、词语、儿歌、识字、拼音书写
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每一部分的教学我们来如何具体落实。
1.情境图。(以jqxzcs情境图为例解说)在部编教材中汉语拼音编排最大的特色就是情境图。每课都配有情境图,而且是整合的情境图。注重以图提示字母的音或形,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建立字母音与形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口语基础,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每幅情境图都蕴含着丰富的拼音学习资源。如《iuvyw》一课的情境图,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生活情境图,晾衣杆上晒着的衣服提示了y\i的音,衣服的前襟和顶上的纽扣提示了i的形,树杈、衣服袖子和衣身之间的皱痕提示y的形,乌龟和乌鸦的“乌”提示了u\w\wu的音,大树叉和乌龟壳的形状提示u的形,屋顶的形状提示的是w的形,水中的鱼儿提示的是音,一条翘着尾巴的鱼提示的是的形。
讲dtnl情境图故事
这些故事能一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每到一幅情境图都可以讲故事,用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刚进入拼音学习的时候,老师要多做几次示范,慢慢地,到后面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编故事了。讲故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学习,但不一定每次都是放在开头,如果每天一学拼音就先讲故事,学生会失去新鲜感,逐渐乏味,所以利用情境图编故事可以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中间和结尾,变换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你比如说:先不讲故事,等学完了字母的音和形,学完了带调读,学完了音节,这时候学生可能觉得枯燥了吧,这时候你再来讲故事也可以,但这时候讲故事你就要有这样的要求,一定要把和这幅图有关系的内容讲到,如果学生讲不到老师可以补充,老师至少一开始要讲到三四次做好示范,慢慢的学生在你的示范下他才会讲。所以我觉得教一年级的老师自己首先要会讲故事,这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教学情境图时,还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在图画中自主发现字母的音、形元素,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认识字母的音和形,(aoe的情境图:a的形从哪里抽象出它的形:女孩头部和小辫子的形状;o是共计嘴巴前方的小泡泡;e是鹅水中的倒影,由具象到抽象)。
再如(11:dtnl的情境图:,这幅情境图把dtnl的形也融进去了,你看d就像鼓和鼓槌组合在一起的样子,t就像女孩手中握着的伞柄,n就像舞台背景拱门的样子,l就像男孩手中的鼓槌。学生对着图,自己去找,自己去发现,对字母的形记得会更牢。)
你看,在情境图中,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以相应的事物示音或示形,帮助学习字母,将拼音学习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口语基础,有利于发展语言。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所以说,这些情境图因为它包含着故事情境,不但可以将拼音学习融入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看图讲故事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学生还在观察图画、看图说话中,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拼音的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这样也不至于在集中学习拼音的阶段,阻滞学生的口语发展,使学生的发展顾此失彼。这也使得语文素养得以在拼音教学中落地。
2.发音
(1):一般来说,学生的拼音学习以模仿为主,如果学生能够结合口语准确读出字母的音,那就完全没必要再给学生讲发音方法了,你讲那么复杂,学生根本听不懂,所以我们不需要逐一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母的发音方法,是否需要讲解发音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那么,发音方法在什么时候最适用呢?如果学生通过模仿不能读准音,或者某两个读音相近字母学生总数混淆,没有办法准确区分,这时候,发音方法的指导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简单的方法指导,让学生体会字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n——l(用手指按住鼻子,感受气流,n鼻子会震动);b——p(拿一张纸放在嘴前发音,纸会震动的就是p)。
所以学习字母发音一是教师示范读,学生模仿;二是告诉学生体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马上就能读好。对一些舌头发育得比较晚的孩子我们是多鼓励他:别急,慢慢学,总有一天你能读好。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新鲜感,如果你每天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读音节的话他会很没劲,所以,读音节的方法要变化多样,你可以今天用小卡片,明天可以用小黑板,后天还可以用小头饰。有的老师会说,每天做头饰这得多累呀。其实,你不一定要自己动手亲自做,你可以布置一些能干的小朋友做头饰,作为奖励,肯定有很多孩子抢着帮你做的。
音节有两拼音节、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这是我们两拼连读的口诀。三拼连读的口诀是: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带调拼读,为什么强调带调拼读,因为拼读过程非常重要,一定要让学生拼,在拼读的过程中学习拼音的方法,不要求学生一下能直呼。
相比两拼音节,三拼连读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掌握的技巧,需要长期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时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法1:三拼连读法。老师可以利用汉字和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让学生读出音节,再出示声、介、韵三拼连读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练习。如:g—u—a→gua的三拼连读教学,可以出示西瓜南瓜冬瓜黄瓜的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是什么,在学生不断发出瓜的音以后,出示音节gua是由g-u-a这三个字母连拼而成的音节,然后让学生反复拼读。这种方法学习过程比较慢,但一旦掌握后拼音速度比较快,有利于今后提高借助拼音阅读的速度。
方法2:介韵合母拼读法。就是利用两拼音节的方法分解三拼过程,先把介母和韵母拼起来,合成一个音,再用声母和和这个音拼出音节,如:u—a→ua
g—ua→gua
方法3:还有的老师会用声介合母拼读法。先把声母和介母拼读在一起,再和后面的韵母相拼,如gua的拼读过程可以这样分解:(但这种方法声母和介母一拼就成了一个音节,强化了介母的作用,在带介母的韵母中,iu鱼不是主要元音,正因为重音是后面的元音,所以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
g—u→gu
gu—a→gua
所以老师们可以根据拼读教学习惯的不同,或是班级学生学习拼音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前面两种其中的一种拼读方法进行教学。
(3)声调
我们说音节要带调读,那么我们前面学韵母时就要读准韵母的四声了,这样才能顺利地带调读。在学aoe这一课时,就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以借助课文中小汽车行驶路线图学会aoe的四声:小车带我去旅游,平地开车āāā,加油上坡ááá,下坡又上坡ǎǎǎ,快速下坡ààà.我们老师在范读声调时,可以用手势表示汽车行驶路线,帮助学生认识四声。尤其是第二声和第三声不容易读到位,教师要用手势提示学生声调走势及调型。同时结合生活创设语境,学生就更容易读准,如:
(1)ā阿姨,早上好!(2)á啊,你说什么?(3)ǎ啊?这是怎么回事?(4)à啊,多么可爱的小鸟!
4.记形。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母的样子呢?一是可以编顺口溜。如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
“g像9,9像g,小9冒充老大哥,黑猫警长来识破,谁有小钩睡是g。”
二是联系记忆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将字母的形与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巩固学生的认知。如利用情境图,通过图画和字母之间的相似点来记忆字形,a像什么,o像什么,e像什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o像爸爸汽车上的方向盘,e像盘起来的蛇,i像一根蜡烛,还像戴橡皮的铅笔,u像一只小小的茶杯等等。
三是自编手指操
四是结合游戏和活动反复复现。
比如设计“找朋友”“摘苹果”“开火车”、抽奖、演一演等活动。
3.拼音书写。
(1)认识四线格(在学单韵母aoe这一课时,就要开始书写字母了,在书写之前要让学生先认识四线格,可出示《四线格儿歌》帮助学生记住书写规则:拼音格,四线条,拼音字母住里边。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不踩边,中格写满顶两边。
(2)正确书写:例:bpmf的格式书写(观察解说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不踩边,中格写满顶两边。)
书写重难点:书写拼音书写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达到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音节的要求,难点是音节中字母之间和音节之间距离的控制。音节书写要提醒学生注意:几个字母要靠近,大小要均匀。在初写音节时,老师一定要进行板书示范,学生在书写音节之前,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以及调号的位置,要提醒学生,写完音节再标调号,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要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
4.拼音中的词语和儿歌
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这是部编教材拼音教学的另一个特点。
如复韵母aoouiu一课的教学。你看,小桥、流水、垂柳、桃花这几个词语旁边有一幅图,显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春天场景里可以联系起来的景物。学生借助图画直观认识“小桥、流水、垂柳、桃花”这几种事物,这几个词语里都含有本节课学的韵母和音节,学生读这几个词语时就进一步巩固了含有这几个韵母的音节,再通过这几个词语认识“小、桥、台”这三个字。当然,这几个字教学时只要求认读,不要求书写,认读时可以让学生给它们口头组组词,加深对这几个字的印象。
我们看,在学习拼音过程中要求认识的几十个常用汉字,都是学生可以自己拼读出来的,使拼音和汉字的学习双线并行,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不是相互孤立、自成体系。之前学过的汉字,可以帮助读准拼音,成为学习拼音的好帮手;新学的拼音,又可以帮助认识新的汉字。拼音与识字相得益彰、协同发展,拼音的学习直接指向运用,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知识的价值,从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这是gkh这一课的儿歌《说话》,大家注意红色的音节,也是含有这课刚学的一个三拼音节gua和这课刚学的声母。
教材中这些儿歌有什么作用呢:1.复现音节,巩固拼音。2.增加趣味性(你看这些儿歌都充满童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3.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儿歌的教学以准确拼读音节、正确朗读儿歌为主要任务。
6.儿化音。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部编教材中的儿化音有了明确的拼音提示,
《秋天》一课: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
大家比较一下,这和之前未改编的注音有什么不一样?教过一年级的老师有没有印象?我记得北师大教材中这篇课文中“一会儿”的“儿”是单独标注了韵母er,是第二声,但现在的部编版“儿”字没有单独注音,大家注意这两个“一会儿”,它的注音是儿化音了,这就提醒大家要读儿化音。
但是不是所有后面带了“儿”的词语都要读儿化音呢?
第10课拼音教学《aoouui》的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飘啊飘啊到台湾(注意飘啊要读成飘哇)。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大家看,为什么这里的“话儿”中的“儿”单独注音,不读儿化音呢?这是因为《欢迎台湾小朋友》是一首儿歌,除了韵脚“an”,还有朗读的节奏。如果读成儿化音,就丧失了儿歌的韵律和美感。
注意事项(音节yan):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提到yan这个音节到底怎么拼,怎么读,其实这个音节实际上是ian,只是把i改写成了大写的y,它不能拼读,是一个零声母音节,只是为了隔音还有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写成这样。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对含有ian和uan的音节不做三拼音节处理,全做两拼音节处理。对”ianuan”这两个韵母,就不能像对待韵母为“iauaiangiong”等音节来做三拼音节处理,而只能做两拼音节处理,按《方案》韵母表中“ianüan”的读音“烟冤”来与声母进行拼读。
如:tiαnbiαndiαnjiαnjuαnquαnxuαn(两拼音节)
具体到每一册语文学习达到什么程度,通过哪些线索去逐步实现,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在哪里,又应该怎么在教学中落实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呢?在这里,部编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教师用书上会有知识点和训练点的提示。二是看单元导语。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的重点。三是研究思考题和各个栏目的要求。思考题往往体现对知识点或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