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韩德校的视频,你会听到他用“散装英语”介绍自家的红薯粉和厂房:“hi~friends!thisisoursweetpotatovermicelli!”(你好,朋友!这是我们的美味红薯粉!)“thisismynoddlefactory!”(这是我们的面条工厂)带着口音的魔性发音,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被网友调侃:“第一次听别人说英文,说出了《亮剑》的台词感!”
韩德校用“散装英语”介绍自家红薯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韩德校,刚过去的周末,他前往山里的红薯种植基地查看红薯的长势,一天也没有闲下来。今年51岁的韩德校,是红安伟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告诉记者,这些英语视频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拍摄的,因为公司正在做外贸出口,为了扩大销量,他想到了用英语拍视频的形式,“我是厂长,对我的产品负责,所以我想自己出来讲解可能更有说服力,让外国朋友更能信任我们的产品”。
放弃建材生意返乡创业
从零开始做“新农人”
“2016年,红安县委、县政府发起了‘能人回乡’的号召,我也收到了邀请。”韩德校说,一开始,他的家人是有些不同意的,“我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在读大学,两个儿子还在读高中,一家人都搬回去有点不现实。”
那后来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呢?韩德校解释道,“我童年的生活经历,让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外打工时,常常想到小时候在田里玩的场景,想到家乡的味道。人到中年,常会思乡,我和妻子说了想法,还告诉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农村里人越来越少,这样子怎么发展?我们这些人回去办企业,把家乡好的农产品做出来,家乡才会越来越好。”
说服了家人后,他给两个儿子办理了转学,带着妻子一起回到红安。经过一番考察,他在当地创办了公司,主营红安县的特色农产品红安苕(苕是湖北对红薯的俗称)制品,他自己带着员工下田干活、打苕粉、晾晒、装箱、搬运……什么活儿都干,亲力亲为。
韩德校去田里干农活
韩厂长(右一)和员工们
2018年3月,他注册了商标“苕大哥”,采用传统技艺结合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红薯淀粉、红薯粉条,他也因此多了一个外号“苕大哥”,“家人总说我‘苕’,好日子不过非要回到农村下地干活,但我觉得在这里的前景是广阔的,到现在我一直觉得当时走的路是对的。”
产品登上央视
带动了当地村民一起致富
除了技术的更新迭代,韩德校一直在努力为自家产品打开销路。“我们积极拥抱电商市场,在很多平台推广,2018年我们就拍视频了,当时还不成熟,拍拍产品、工厂、红薯粉的制作方法等,比较中规中矩,我自己也做直播,但都没有这次英文视频这么出圈。”韩德校说,“散装英语”出圈是意外,但偶然中可能也存在着“必然”——真正出圈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好产品,是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农村实干家的真诚态度。散装英语背后,农村本土企业积极求新求变、拥抱更大市场的理念和行动,让网友们打心眼儿里感到“Good!Good!”
韩德校在做直播
有意思的是,韩厂长的视频出圈后,他还带着公司做售后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学英语,“现在国外的订单越来越多了,我鼓励大家一起学,每天都能在厂里听到大家学英语的声音,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有用的!”
韩德校回忆说,2018年创业当年,公司产值达220万元;2019年,产值500万元,“当年产品还登陆了央视《乡村》栏目,在全国糖酒招商会上签下百万大单。”韩德校欣慰地说,这几年“苕大哥”品牌走上规模发展之路,目前公司年销售总额过千万。
公司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所种红安苕的销路问题,也解决了一些农户的就业。韩德校介绍,公司采用的是“创业项目+扶贫车间+贫困农户”模式,把生产基地建在村里,农民靠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劳务务工得薪金,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助农模式。
让他骄傲的是,除了帮助当地农民,公司也一直在招聘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目前我们厂里有几名年轻的员工,他们有干劲不浮躁,愿意回到家乡踏踏实实地跟着我干,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好,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年轻人回乡,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有朝气与活力!”
紫牛新闻记者|张冰晶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邮编:210092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