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社会实践报告500字五篇

实践报告是进行实践后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国开社会实践报告500字五篇,欢迎品鉴!

国开社会实践报告500字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精神瑰宝。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结合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要求,将“四史”融入课程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拓展历史视野,从历史中感悟初心,在百年奋斗中牢记使命,不断增强为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史鉴今,砥砺前行。

[关键词]“四史”;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者简介]郑海涛(198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继才(通信作者)(1975—),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

一、“四史”融入的重要意义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奋斗与发展中形成的政治财富。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同时,通过“四史”融入课程,使大学生能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融入路径

(一)运用课堂教学,讲好“四史”红色故事

1.从“四史”中传承红色基因,明确时代使命和责任。结合“四史”回顾历史、感悟初心,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激发新时代大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增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行动力,奋力担当新时代新使命。同时结合“四史”讲清楚新时代对时代新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本领才干和担当精神的要求,使大学生能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并且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成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和有奉献的时代新人。

2.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通过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教育大学生们要树立信仰、坚守初心,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

3.从“四史”中感悟高尚与纯粹,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感悟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纯粹的理想人格,从理想信念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顺“四史”的历史逻辑。回顾历史,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坚持信仰、秉持初心,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些都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培育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艰苦奋斗提供充沛的精神养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好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这些事例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与坚定初心。

4.从“四史”中追忆先辈的革命初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角度,以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以后发生的典型故事为依托,用有血有肉的故事,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悟真理,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四史”教育是培植爱国奋斗精神的智慧之源。爱国奋斗精神是贯穿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历程的一条主线,是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内在印证和统一的整体,是新时代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识,是以党史教育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精神指向,是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现实的动力。

6.从“四史”中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锤炼品德修为。以不同历史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感人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优良道德品质,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从中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使其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7.从“四史”中见证共和国的法治印迹,培养法治思维。汲取法治的智慧,通过讲授坚定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历史制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充分发掘在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诸多第一次、伟大创举和标志性首创案例,使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促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带动社会其他成员崇德向善。(二)利用社會实践,把握“四史”价值意蕴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思政课活起来。高校通过寒假、暑期社会实践,由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过程的深化提升,使“四史”教育立体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参观传统教育馆、革命活动旧址等,走进红色基地、聆听历史故事,通过观看一张张反映当年战斗场景的图片、一件件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具,倾听一个个英雄的事迹,重温革命先烈大无畏的气概,接受深刻而生动的红色教育。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深刻感悟红色资源的核心和精髓,铭记那段革命历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锤炼升华,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运用网络手段,拓展“四史”教育广度

三、结语

回望来时路、坚定前行路。“四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在长期的探索、奋斗、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在百年党史中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有之义。通过积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顺“四史”的历史逻辑,从“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引导青年学子把握当代中国实情和自身实际,明确定位和方向,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奋斗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忻平,陶雪松.让“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N].解放日报,2020-08-20.

[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国开社会实践报告500字2

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2015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没错,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

从国家而言,中国梦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梦,它是每一个小梦的“合力”。商人的梦想是尽可能的创造利润;

百姓的梦想是在这高昂的房价中有一个自己的温馨小家;

孩子的梦想是快乐的长大;

老人的梦想是健康的身体.这些具体而微的小梦想乍看起来,似乎并不很伟大,然而正是这一个个如此平凡甚至渺小的梦想汇聚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梦。国家和民族不是一个华丽的空壳,他是承载了数千年传统文化,并由亿万个个体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搭建的的“大家”。试问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能够离得开人民的共同努力呢?商人创造利润,则无形中为提高了国家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率;

百姓安居乐业,则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能发展;

孩子们聪明快乐的长大,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的希望。

1900年梁启超先生就曾写下“少年强,则国强”的真理,而今天这句话不妨推而广之:百姓强,则国强。

从个人而言,中国梦是一个顺应当今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只有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的人,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可以引用一句话,即“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可否认,在我国超过13亿之多的人国民中,并不是所有人的梦想都是具有正能量并且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和进步的。比如有些年轻人只看到社会不好的一方面而对祖国给予他的培养毫无报答之心,消极厌世,梦想着得过且过的、毫无作为的日子;

还有梦想不用通过努力就可以一夜暴富的那些人,他们很有可能采取偷盗抢劫等极端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这些梦想正是与中国梦相矛盾,甚至完全违背的,它们终将在辜负祖国的期望的同时,葬送掉自己的人生价值。

伟大的中国梦需要靠每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来实现,而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中国未来10到20年的中坚力量。特殊的身份决定了我们大学生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担当格外重要的角色。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我,已经深深感到责任的重大。老实的讲,在之前的20余载光阴中,我实在算是蹉跎岁月:对未来没有梦想,对生活没有激情,并未意识到“我的存在”。而此刻面对实现中国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是时候该想想“我的存在”之于我的祖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年青一代应该“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如何达到这一要求,进而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将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二,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梦想是什么呢?其实在这学期以前我都没有认真的问过自己,在面对就业和升学的选择时我才不得坐下来细细思考,这迟来了22年的思考。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梦想很美,可实现它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梦想永远和眼泪和汗水在一起,否则就成了空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为升学而奋斗,我希望这是我走向梦想的第一步。我认为我们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而发展离不开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离不开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我要踊跃投身国家建设,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不断添加祖国前行的“燃料”。我会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作为青年大学生,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就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开拓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其次,要做到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有拼劲、充满活力和朝气;

有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

有锐气,敢于挑战障碍,不拘一格。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后,要做到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在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当代青年有较多的机会学习、运用、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广大青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作为青年大学生,在学校要珍惜所有能珍惜的机会,一方面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我们要紧跟党走,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紧跟党的步伐。实现“中国梦”的路并不是依靠青年学生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的。青年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才能寻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寻求到实现“中国梦”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便是高校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我们要学习并弘扬这些精神,让自己更加满怀信心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作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我会牢记党的的教诲,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成功、托起自己的梦、托起中国梦。

也许很多人认为不能实现的梦想都是口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有时候梦想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否实现,而在于追逐的过程。我们的中国梦建立在我国日益繁荣发展的文化之上,以祖国的强大为依托,为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梦想照进现实,身处一个能让年轻人实现自我理想的时代,我们真的很幸福!抱着对祖国和社会的感恩之心,开始行动吧。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和责任:伟大的中国梦从我开始!

国开社会实践报告500字3

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两课”教学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言传身教,训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第二,以“自律”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单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更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生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

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国开社会实践报告500字4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的摇篮,高职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办学目标。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質、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个方面。知识、能力、素质是相互联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它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综合素质方面意义重大。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基本规律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各章节内容,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它紧跟理论与实践新的步伐,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价值引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的教材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三大部分,共六章内容。对教材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大学生打牢科学理论思维的基础。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课堂实践包括师生互动、典型案例的运用、视频播放、课堂练习等,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教学开阔了学生视野,大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对地方企业的参观调研,书写调查报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增强了作为时代新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未来职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1.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的课程设计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有关的人生哲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马克思伦理道德和知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础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使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思想政治,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明辨是非,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2)能力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种课堂实践项目,提升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师生沟通能力等。具体形式有课堂分组讨论、课堂阅读心得交流、爱国主义诗歌朗诵、观看视频以及课堂互动等。通过设计课堂实践项目,用任务布置、任务实施、师生共同评议三环节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具体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和马克思主义法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即道德教育,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遵守公民道德准则;马克思主义法治素养是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

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整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在不断改革,电脑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制作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的使用,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的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平时考评方式,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需要探索适合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考核的方式,制定课堂学习效果考核的目标体系。把学生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以量化的方式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之中,这样学习成绩计算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露濛.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依托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J].法制博览,2018(16).

[2]寇晓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路径探析——基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16).

[3]杨叶平.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依托,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J].价值工程,2013(19).

国开社会实践报告500字5

摘要:“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其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设性;批判性;课程改革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的目标任务。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调的是思政课改革的价值导向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改革实践中加以落实,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

一、坚持基础课改革创新的建设性

基础课改革创新的建设性,是指针对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完善支撑基础课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要素,构建思政课的理论、价值与教学体系。基础课改革创新的建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课的建设性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础课的主线和价值目标的高度概括。坚持基础课的建设性,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认识现实问题,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基础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创新与转化,还是教学方法的变革,都应当万变不离其宗,而这里的“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基础课教师曾经围绕着,基础课是突出政治性还是突出思想性,在高校教学中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应当明确,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毫无疑问政治性是其第一属性。把思想性凌驾于政治性之上,就会迷失基础课的价值导向。而且,政治性与思想性也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非此即彼。政治性与思想性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二者完全可以统一在思政课的建设性之中。建设性不仅强调基础课需要加强思想性,同时也为思想性建设指出了其服务的目标就是政治性。离开了政治性,空谈思想性,就会使思想性偏离思政课的价值目标,从而弱化思政课的作用,甚至使部分教师陷入西方的思想和话语体系之中,以西方的话语体系来占据我国高校的思政课阵地。不能坚持政治性第一的原则,就会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基础课,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二,基础课的建设性要体现在合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第三,基础课的建设性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基础课要借力新媒体新技术。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使其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适应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的新特点,推动课程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有机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目前,我国学校普遍采用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为基础课改革创新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使教师必须开展线上教学,这对于教师提升自身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认真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能力。

二、坚持基础课改革创新的批判性

基础课的批判性,既体现在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和抵制上,也体现在对基础课存在的薄弱环节的校正上。基础课改革创新的批判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基础课改革创新的批判性,表现在必须对一切弱化思政课的思潮与行为进行有力的批判。弱化思政课的思潮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有些人并没有深刻理解我国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没有深刻理解我国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这一类问题需要我们在批判的同时做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其二,是敌对势力妄图通过弱化思政课,来达到用西方价值观占领青年思想主阵地的作用,为其颜色革命服务。对待这种弱化,不仅仅需要大力批判,更需要发挥我国政权的力量,对这种反动思潮进行严厉打击。

三、基础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基础课改革创新的建设性和批判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主题。基础课自身发展和完善需要建设性发挥正向推动性作用;同时,基础课改革创新,又需要批判性发挥剔除错误思想和思潮的影响,发挥反向推动的作用。建设性是基础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批判性是为建设性服务的,二者看似截然不同,但二者都统一在推动基础课的改革创新中。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上,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基础课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教材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建设性,这是由教材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由教材体系成功地转化为教学体系,仅有建设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体系仅有建设性不仅缺少说服力,而且无法使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教学往往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解人的本质属性时,既要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也要针对错误的思潮如“人性自私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错误思潮的批判;我们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既要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理论讲述,又要针对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有力的批判。必须借助于批判性才能更好地为建设性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在课程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也要体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教学案例的选取,要以建设性为主,批判性为辅。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展示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也要对负面事件进行引导和正确评价。例如,在讲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时,即需要选取袁隆平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诸多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也需要对香港持续的骚乱及其原因进行解读和引导;在讲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问题时,既要选择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及其事迹,也要选取道德失范的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剖析。教学案例“正”“反”两面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说服力。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第三,学校内部的管理部门要把握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首先要具备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队伍。因此,打造一支具有坚定信仰的教师队伍,对于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而言,就成为关键环节。香港持续的骚乱,暴露出来的香港教育阵地的失守,对我们应当是一个巨大的警醒。在新的时代,面对国际国内的纷繁复杂的思潮对青年一代产生的影响,基础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斷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

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不仅体现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课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还要体现在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不合格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上。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培养,即需要国家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在职的思政课教师进行培养,又需要国家重视思政课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同时,国家必须对“吃饭砸锅”的思政课教师“零容忍”。思政课教师影响的是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年轻人不能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将产生巨大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有可能演变为社会主义的掘墓人。

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不仅体现在基础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建设上,还要体现在每位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的反思和不断修正上。思政课教师提升自我的起点就是在批判自身的基础上,找到差距和不足,“揭短”是为了发现不足,找到差距,缩小差距。基础课改革创新要找到着力点,就必须认清自身的“短板”,以缩小“短板”为抓手,在对自身的批判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J],吴潜涛,陈越,《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01910期第7-9页.

[3]徐奉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2019年05期.

THE END
1.法考《第一章民法概述》重点知识法考《第一章民法概述》重点知识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 第一编总则:第一章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1.平等主体 认定标准: (1)如各主体不掌握国家权力,则肯定为平等主体 (2)如某一主体握有国家权力,则看其是否在行使国家权力 案例:某市政府决定https://www.doc88.com/p-99790190210473.html
2.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pdf法律/法规/法学 国家法/宪法小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pdf 29页内容提供方:wang888 大小:194.42 KB 字数:约1.36万字 发布时间:2024-11-22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小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20/5123202034012001.shtm
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题库2018法律常识大全法律常识全知道【中公公共基础】提供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资料,含国家/地方/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村官、银行、军转、社区、农信社、三支一扶、公益岗法律基础知识视频https://m.offcn.com/gongji/falv/
4.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应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是培智学校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生活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与多重功能,奠定了该课程在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生活语文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5.2018级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本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口头阐述及流利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能力要求 具有应用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人们遇到的健康问题的能力。 具有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的能力。 具有进行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教育和推广的能力。 具备初步的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具备进行健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6.htm
6.食品药品监督法律法规基础知识500题食品药品监督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问答题 1、什么是依法行政? 答:依法行政,就是行政主体在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的权限内,依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活动。 2、依法行政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依法行政主要有以下五项基本原则:(一)职权法定原则;(二)法律优先原则;(三)依照程序行政http://www.fanwy.cn/1w/179/357849.htm
7.法律基础知识550题(含答案).doc法律基础知识550题(含答案).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页数:约71页 分享到: 1/71 分享到: 1/71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文档介绍 法律基础知识550题(含答案),法律基础知识500题,2018法律基础知识题库,书记员法律常识500题,法律基础知识试题,法律基础知识考试题和答案,法律常识500题及答案,法律基础知识试题500,https://www.taodocs.com/p-175017485.html?v=3.5
8.2013年“三下乡”活动全体队员进行公交车文明礼仪宣讲,就现在的公交车上的让座、卫生等问题对市民进行讲解。并有部分队员打扫公交车,分发公交车文明传单部分。部分队员协助义工大队帮助健康快车的病人。晚上整理当天的照片、视频及编写当天的新闻。 7月16号 部分队员做关于住房等民生问题的调研,联系培智中心,在人民医院帮助病人做各项检查。晚https://www.htu.edu.cn/math/2013/0924/c1386a22890/page.htm
9.初中禁毒教学计划(精选12篇)学校加强班主任、思品课教师、科任教师等禁毒教育宣传骨干人员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向他们广泛宣传《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和禁毒工作方针政策,讲解常见毒品种类、性状、危害及预防知识。 (二)认真开展好“科任老师讲禁毒”、学生禁毒作品评比活动。学校抓好禁毒教育宣传工作,形成学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lvkhje.html
10.2024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帮您了解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试题题型等复习资料,方便您更好地学习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https://www.zgsydw.com/kaoshitiku/gongji
11.2022法检考试练习题题库:法律基础知识模拟习题(12.27)解析:《行政复议法》第十五条规定,“对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一)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https://www.eoffcn.com/kszx/detail/996212.html
12.长盛轴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由 于自润滑轴承领域竞争激烈,公司的知识产权在未来可能遭受不同形式的侵犯, 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162,556,065.35 元为基础,按照 1:0.461379278 的折股比例将公司净资产折合为 股份公司股本 7,500 万股,净资产超过股本部分 87,556,065.35 元计入资本公积http://4g.stockstar.com/detail/JC2017102400000045
13.做守法公民作文500字12篇近年来,经我调处的各类纠纷达500余件。 2012年9月,我被聘为陈袁滩镇专职调解员,通过接触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在解答各类咨询中,我深感自己法律知识的匮乏,常言道:“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胜任本职,我挤出所有时间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先后学习了人民调解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治安http://www.shanhaijingshui.cn/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022/0519/2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