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童年被欺负

心理被称为心理现象,也可以叫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比如学习、运动、交往、休息等,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主要有三个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童年被欺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阿甘正传》的阿甘先天弱智,常常受人欺负,但他还能在朋友及妈妈的鼓励下自强不息。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小孩都没法抵御这种欺凌。当小孩受到欺负时,很多成人认为可能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但其实后果很严重,受到欺凌会对小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语言和精神的欺凌,伤害也很严重

每天,都会有成百上千的小孩都能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太胖了,太瘦了,太笨了等等,而这些其实都是欺凌的形式,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阴影。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欺凌的影响不会在受害者回家或大哭一场后消失,这种影响能持续到孩子成人的阶段。受到欺凌的小孩更容易产生失望、焦虑及其他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整个成长。

童年被欺负,长大更易患焦虑症

研究者做过一项“欺凌产生的心理影响”的长期研究。研究者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1420位参与者做了调查,这些参与者被分成了四组:欺凌者,受害者,同是欺凌者也是受害者,未遭受欺凌的参与者。调查者询问了年龄在9-16岁参与者的欺凌经历,在他们19岁,21岁及24-26岁时,研究者又再次调查了这些参与者。

研究发现,有被欺凌经历的孩童,在他们成人时,患有焦虑症的可能性要比从未有欺凌经历的人高4倍。而欺凌别人的孩子在成年后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几率更高。同是欺凌者又是受害者的孩子受到的影响是最糟的,他们成年后更易产生失望、恐慌症、焦虑症及广场恐惧症。

欺凌对男孩的影响更大

有大量的研究指出童年遭受欺凌会在他们成人后引起一些严重的心理后果。这些后果就包括产生失望、焦虑情绪及人际关系问题,甚至是自杀念头。其他研究发现,尤其是男孩,不管是欺凌者或受害者,在他们成人时,更易产生精神健康问题。

扩展资料:

被投诉后的做法

当孩子被老师或其他家长投诉时,很多家长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只能一个劲地道歉,并当着大家的面责骂孩子,这样虽然能息事宁人,但并不能够真正地帮助到孩子。

1.温和地找出原因让孩子告诉你,他为什么要欺负人。根据冲突的起因判断是非给予不同的处理。如果是对方孩子不对,可要求自己的孩子原谅对方;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应该要求向对方道歉,得到对方的谅解。只听片面之词便让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道歉,还不允许孩子表达,这样孩子难免会产生委屈愤怒的情绪。

2.帮助解决问题做孩子身边的帮助者,支持者,而不是做一个指责他的人。

3.教孩子承担后果如果是孩子的错,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犯的错误,学习体会别人的情绪,并承担后果、道歉、弥补等。

4.一如既往地爱他当孩子学着改正或表示改正时,一定要给他信心,向他保证你仍然爱他。

受欺负后做法

如果孩子长期受欺负,孩子的心灵会受到很大的创伤,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父母要重视起来,正确引导孩子。

1.自我保护让孩子知道:在沟通、合作和共享中能获得快乐;别人攻击,要学会躲避、求援等方法;出现伤害性危险时需要自卫。

2.扩大朋友圈鼓励宝宝主动向小朋友打招呼以增进友谊,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

3.不胆怯告诉孩子,被人欺负时,不管对方多强大,都不要在对方面前显得畏惧,害怕只会增加被欺负的可能性。

4.大声喊叫告诉孩子在被欺负时要大声喊叫,这样可以吸引其他成人和小朋友的注意,使攻击性宝宝感受来自周围的压力而住手。鼓励孩子对欺负人的小朋友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

5.会求助教孩子学会说“不行”、“不要打人”等对抗的话。告诉孩子联合其他同学共同对抗的`策略。“你要和反对打人的同学们联合起来,这样,他就不能随便欺负你了。”让孩子认识到齐心协力的力量胜于单打独斗。

身体上的虐待对儿童造成的创伤:

1、长大后可能会认为整个社会“充满危险”,比如他不想受到攻击,他可能会先攻击别人,具有很强的反社会倾向。

2、性格上会变得十分胆怯,不断逃避,不敢和别人沟通,缺乏自信心,有很强的自卑感。

所以,在童年期受到虐待或者被忽视,会在他们的心里产生抑郁的隐患。因此,请关爱每一个孩子的童年,远离虐待,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阴影,童年时期遭遇的不好的事情,会对孩子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童年被虐待的人,首先会对人产生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总认为别人会伤害自己,所以很难去相信一个人,和人建立起信任依赖的关系。也可能存在一些过度自我防卫,就是言语中容易具有攻击性。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情况更为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暴力倾向。将小时候遭受过的伤害转嫁到他人身上。

所以,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原生家庭的烙印需要经历无数自我成长、突破、完善的过程,才能缓解和愈合。这要看个人后天的学习和经历,是否可以给人正面的指引力。

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曾经的伤口,接纳并拥抱过去的自己。与过去的阴影和解是一场相当艰难的战斗。

我们只有勇敢地站起来,举起手,大胆迈出步伐。抬头看看阳光花朵,相信世界的善意吧!让我们忘掉伤痕,遇见更好的自己。

童年被虐待对今后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反差也太大,但绝对不会允许自己那样去虐待别人,对于往后人生路遇到有同样遭遇有被虐经历的人更有爱心,能相互安慰互补人生有共同语言,但性格比正常人而已,对往后工作家庭都有很大的恐惧感,对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肯定是万般呵护不会让他们有自己的经历出现……

THE END
1.宝宝被欺负留下心理阴影怎么办?聪明的父母做好这几点!宝宝在与同龄孩子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冲突,如被别的孩子欺负。孩子被抢玩具后,有了阴影,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怎么办?孩子性格太好,被“欺负”了,也不愿还击,以后会不会变得懦弱、不自信?其实家长不必过度放大宝宝的害怕、委屈,只要做好适当引导、干预,给予宝宝爱和支持,不让宝宝留下心理阴影就行啦!https://www.age06.com/Age06Web3/Teacher/ImgFontDetail/f9e8edcd-8043-41b9-b91b-5641933308bf
2.儿子被同学欺负留下心理阴影怎么办寻医问药网指导意见:你好!多陪陪孩子,让孩子知道家人是爱他的,不愉快的事情会过去的,不要让阴影影响孩子的https://club.xywy.com/static/20150915/76449477.htm
3.以前被欺负有了心里阴影怎么办有问必答根据你的描述,以前被欺负过,留下了心理阴影,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不会随便就被欺负了,再说小孩子的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77786835.htm
4.孩子胆小在学校总被欺负怎么办胆小内向只是孩子性格的一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对其产生偏见,但是如果这种胆小的性格,让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的话,就必须加以改变。那么孩子胆小在学校总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胆小在学校总被欺负怎么办 1、正确看待“受欺负”这件事 处在幼儿园或刚上小学阶段的孩子之间产生打闹行为,并不是真心想要欺负他人。https://www.zhihejia.com/jzkt/zt/lfhosxhf/
5.小学孩子在学校被欺凌了怎么办?专家导读 小学孩子在学校被欺凌了可以报警处理,也可以向学校反映情况,根据我们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中明确的规定,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话,学校是有责任对此进行监管。 小学孩子在学校被欺凌了怎么办? 一、小学孩子在学校被欺凌了怎么办? 孩子遇到校园欺凌,作为家长需要把发生的事https://mip.64365.com/zs/1507117.aspx
6.小孩在学校受欺负最好解决办法当孩子受到欺负时,他们的心中肯定是十分委屈的,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训斥孩子怎么不打回去,更不要告诉孩子以后离欺负他的人远点。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抱抱孩子,允许孩子在你的怀里哭一会儿。 2、问清孩子事情的缘由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对方的错。所以,他们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找欺负http://m.zgkyw.com/zt/ltmgcpla/
7.《悲伤逆流成河》:死有什么可怕,被霸凌地活着才是无尽的深渊(悲伤试问,内心一片荒凉的母亲,又怎么有能量去关爱女儿?易瑶生病的事,被唐小米恶意传播,她因此受到了全校学生的霸凌:被喂吃粉笔;被当成瘟疫;被称为会传染的病原体;被泼水、贴红条;被拿走治病的钱;被说成杀人凶手;被践踏、被侮辱……从此,她成了下贱的代名词。生活对易瑶来说,是无尽的黑夜——突如其来的性病,没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23004/
8.打孩子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吗?因为被打时的记忆太过恐怖,所以孩子没有勇气反抗,只能硬生生地承受着。不要说孩子, 就算成年人,处于惊恐的环境中,也会因为害怕而硬生生改变啊!被打时的恐惧、害怕、愤怒,会成为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心理阴影。有些孩子会把恐惧积压在心里,找机会欺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发泄内心的不满。有的孩子不会攻击别人,而是https://weibo.com/p/2313474277981500572311/wenda_home
9.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家长和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办?有参与的社工介绍,在他们的干预服务接触中,不同家长、校方、班主任、学生,在真正面临“上学被欺负”这件事情时态度和做法是很不一样的。 “家长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会高度重视、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心理阴影。但也有不少家长没有时间、或者不知情、或担心‘尴尬’而不愿意‘抛头露面’。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612/13/c21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