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如何看待“除三害”——关于邯郸初中生杀人案的理性分析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本文从案涉各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入手,探索加强家校教育、学校管理可行之道,杜绝校园恶性事件再次发生。

未成年不应成为免责金牌

众所周知,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调低了部分刑事犯罪的责任年龄,规定年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因此,本案中三未成年行凶人的理论最高量刑只能是无期徒刑。

那么,

涉案三未成年行凶人果真能被判处无期徒刑吗?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能否适用无期徒刑在理论和实务中曾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针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作出司法解释,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在罪行极其严重时,可以适用无期徒刑。但同时又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因此,从司法解释看,最高院似乎给出了明确答案,但同时又作了严格适用的保留性意见。最高法院之所以作出“模棱两可”的解释,表面上看是行文表述的问题,但深究其因,则是源自刑法内部个别条款的理解与适用问题。

我国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是单独适用的,但同时第17条又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结合两高量刑指导意见,年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减少基准刑30%—60%的规定,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是“应当”而不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因此,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其量刑起点为无期徒刑,但是,由于无期徒刑没有从轻区间,无法体现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处罚的规定,故只能减轻处罚,适用有期徒刑。

以上论证从理论上看似乎是合理的和行得通的,但是,如果对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同时又无法适用无期徒刑的话,这将导致刑法的量刑严重失衡,对情节特别恶劣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无法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无期徒刑,也与刑法的立法本意相悖。如果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同时又不适用无期徒刑,可以直接在法条中明确规定。既然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就不应该超出其本意,做扩大解释。“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犯罪主体的法定从轻或减轻量刑情节,在否决适用死刑时被评价过,就已经体现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了,如果在适用无期徒刑中再次被评价,则存在重复评价问题,也就背离了刑法的立法本意。

回到邯郸杀人案。据媒体报道,涉案三未成年行凶人年龄均未满14周岁,在12至14周岁之间。根据最高院关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司法解释,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尚且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那么对于年龄更小的涉案三未成年人是否能够判处无期徒刑,的确存在一个巨大的疑问。

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十一)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切,降低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等恶性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已经与时俱进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既然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就应该按照刑法第232条的规定,在不能适用死刑的前提下,适用无期徒刑。

当然,上述论证完全是依据媒体报道,且是在假设三未成年行凶人作案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的基础之上。那么,在舆论高呼“严惩凶手”“未成年人保护法不是禽兽保护法”“必须判处死刑”等汹汹民意下,无期徒刑或许是本案最好的判决。

民事责任与家庭教育

1、施暴学生家长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明确规定,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职责,对于预防犯罪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家长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一旦发现未成年人心理或者行为异常,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教育、引导和劝诫,以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本案中,如果最终查明受害人系被三名学生所杀,无论三名学生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他们的家长作为监护人均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受害学生家长应如何请求赔偿?

由于目前三名施暴学生的年龄还未公布,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仍未确定,受害学生家长请求赔偿的途径会因三名学生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有所不同。

如果三名学生未被追究刑事责任,受害学生家长可以直接起诉施暴学生家长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赔偿范围除丧葬费、医疗费、交通费等以外,还包括死亡赔偿金等。

3、如何加强家庭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有媒体报道,此前三位学生曾多次欺负受害学生;事发前受害学生有厌学现象,家人没有重视;事发后三位学生家长曾拒绝孩子配合询问,担心吓到孩子;施暴家长迟迟未表示道歉,甚至两户人家人去楼空。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家庭教育的缺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海恩法则”中所说,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很多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习惯和点滴小错开始,霸道任性、大手大脚花钱、迷恋游戏、喜欢暴力、厌恶学习,这些看似小毛病都有可能将孩子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健全的心灵

1、学校在防止校园霸凌有哪些法律责任?

校园霸凌行为往往会涉及多种法律关系,从而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

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防治校园欺凌作了专门规定,包括建立防控制度、开展教育培训、家庭协作等;对于家庭专门规定了父母的教育,包括配合处理校园欺凌行为,不得放任孩子欺凌他人。该法所体现的主要精神是保护其身心健康,集学校、家庭、社会及司法保护于一体,相互配合。

但总体而言,当前立法对于校园霸凌行为的规制在惩戒力度、可操作性上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2、我国社会在治理校园霸凌问题上,

有哪些困境?

第一,立法不足。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加入关于校园欺凌的内容,但并不能看作是专门法律的制定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成年人学生接触电子产品、多媒体等网络信息媒介的机会大大增加。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施行的过程中,也不断遇到新的难题和挑战。《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鉴定标准和赔偿标准,学校在发生欺凌事件时,是否尽到管理义务的认定等都有待进一步细化。

第二,司法救济不足。刑法对于刑事责任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以特殊照顾,校园霸凌事件,往往因行为人年龄较小,遇到出现公安部门不介入、法院不立案等难题。在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后,学生家长和校方也常常积极寻求私下解决问题的路径,成为这类案件进入审判程序的阻碍因素。

第三,法治教育不足。我国因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性,导致地区性法治教育素质呈现不平衡态势。依法治校、法制教育具有地区差异性,法治教育专业人才水平具有差异性。法治教育副校长作用不显著。

3、其他国家在治理校园霸凌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

校园霸凌事件是全球性的治理难题。近年来,各国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并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各国在立法、监控、跟进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不少值得借鉴。

第一,加快立法调研,强化立法保护。1999年,美国佐治亚州最早通过了《校园反霸凌法》(schoolantibullyinglegislation),截至2015年4月蒙大拿州通过该法,美国50个州已经全部通过了《校园反霸凌法》。美国通过严格的法律来表达出了对霸凌行为的零容忍。2019年,法国推出“防校园霸凌计划”,并于2019年至2021年在六个学区进行试点实验。2021年至2022年尝试在中小学校园全面推行。2021年12月,通过《校园霸凌法案》草案,将校园霸凌行为定为刑事犯罪,刑期最重可判10年。法国据此成为全球对校园霸凌行为处罚最重的国家。2013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霸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多国实践验证,制定专门规制校园霸凌的法律规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

第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有效的校园霸凌现象监测评估。以法国为例,SIVIS系统是法国政府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平台、构建的校园暴力排查系统。法国教育部绩效预测评估司每年会将SIVIS的调查结果和定期进行的全国校园氛围与受害情况调查结果相结合,对校园氛围做出整体评估并发布年度报告。

4、为防止校园霸凌,大家能做些什么?

第一,积极呼吁、推动、参与《反校园霸凌法》立法,支持、拥护国家立法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详细的界定和分类,加大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探索霸凌预警-通报-追究-心理干预机制,教育部、地方教委、学校都应当建立相应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大教育部门观察、研判、干预力度。学校和教师及时发现和制止学校霸凌,适时施以必要的惩戒措施和保护措施。强化教育、警政、司法多方相互联系及支援机制等。

第三,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应当加强普法工作,提升家长法律意识。

第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反对校园霸凌。鼓励建立相应的反霸凌社会组织和专门的反霸凌网站或政府热线,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对霸凌行为进行预防和控制。

原标题:《法律如何看待“除三害”——关于邯郸初中生杀人案的理性分析》

THE END
1.解决校园霸凌更应该依靠法律手段受害者教育法律霸凌今天我们的辩题是解决校园霸凌更应该依靠法律手段还是教育手段,我方坚定认为更应该依靠法律手段。首先,开宗明义,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校园环境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法律手段是指https://3g.163.com/dy/article/HMPGN29B0553TUVT.html
2.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VS教育着手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VS教育着手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参赛选手、观众朋友们:我们今天所辩论的主题是关于校园霸凌的问题。作为正方代表,我认为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和教育两方面着手。在法律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校园法规建设,制定更加明确、严格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04/6134215014005141.shtm
3.会计学院开展解决校园霸凌更应该依赖法律手段/教育手段主题辩论赛5月30日,会计学院开展首届“新光 出锋”系列辩论赛,第四轮比赛以“解决校园霸凌更应该依赖法律手段/教育手段”为辩题,旨在深入探讨分析教育手段在预防和解决校园霸凌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辩论赛双方分别是正方“四大才子说的都队”和反方“思辨先锋队”。正方辩手认为,在当前教育形势下,仅依靠教育手段来解决校园http://www.dyxy.edu.cn/s.php/kjxy/item-view-id-72308.html
4.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应该主要依靠教育手段一辩稿两观点立论简介: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应该主要依靠教育手段 标签:校园霸凌,校园,价值倡导,法律,政策,教育,哲理 质量审核通过 预览: 一辩稿谢谢主席,问候各位。开宗明义,校园霸凌是指学生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可能是肢体、性霸凌等硬暴力形式,也可能是言语霸凌、关系霸凌等软暴力形式。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统一性的特点,http://www.bianlunzy.cn/doc/doccon/id/3911.html
5.校园霸凌问题肯定不能主要依靠法律解决,法来自王澜说转型校园霸凌问题肯定不能主要依靠法律解决,法律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一老一小十分乏力,这也是世界通病,学校要付起管理责任来,预防才是根本之策【转发】@:抱歉,根据作者设置的微博可见时间范围,此微博已不可见https://weibo.com/6509092601/NlNvz5skN
6.校园欺凌讲座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受xx市一中邀请,xx市公安局看守所所长xx深入校园进行预防校园欺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xx所长从当前的校园安全状况入手,结合一些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案例,通过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告诫同学们必须引以为戒,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针对校园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649ik99.html
7.解决校园霸凌应该主要依靠法律一辩稿(第三版)原创辩论稿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伴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殴打,人身侮辱等多种情况。首先明确一件事情,法律手段不仅仅是对施暴者进行法律制裁,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对校园监管体系、家庭监护职责进行规定,完善监管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个http://bianlunba.cn/post/10525.html
8.社区青少年工作报告6篇(全文)近日,作为“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青少年法律体系建设第二场系列研讨会,上海市社工协会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联合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市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共同主办了“霸凌的社会工作介入”的专题研讨会。研讨会主要聚焦青少年霸凌现象,侧重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青少年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ve4812q.html
9.校园欺凌的正确解决方式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欺凌的正确解决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校园欺凌现象面面观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问题研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怎么看校园欺凌? 童小军:校园欺凌的确是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它更是发生在中https://www.gwyoo.com/haowen/33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