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影片围绕三个与正当防卫有关的司法案例展开叙述,其中一个关于校园霸凌的案例尤为引人深思,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校园霸凌的残酷现实,更触动了每位观众对于如何破解这一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不敢站出来?
影片中,张科作为霸凌者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是学校教导处主任的儿子,却因种种原因成为校园中的“小霸王”。在厕所内对同学拳打脚踢的一幕,令人震惊。当韩雨辰勇敢地站出来制止时,我们看到了正确与错误的直面碰撞。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简单。韩雨辰的见义勇为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甚至遭到了张科的报复。他的母亲也因调解时遭遇刁难,失控误伤对方家长而被起诉拘留。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
影片中,有老师描述校园霸凌时说:“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这句话点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校园霸凌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被霸凌的孩子往往因羞耻感和恐惧感选择沉默,他们害怕被同学嘲笑、被老师忽视、被家长责备,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弱小。
这种心理防御意识使他们无法看清现实,长期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同时,霸凌者的强大形象和被霸凌者的无力感也阻碍了他们寻求帮助和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一些看见霸凌行为的孩子往往因担心惹火上身而选择明哲保身。他们害怕站出来指认后会成为霸凌者的下一个目标,因此选择回避或轻描淡写地处理。这种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校园霸凌的蔓延,使得被霸凌者更加孤立无援。
此外,霸凌者若具有自恋型人格,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崇拜和美化,从而使其霸凌行为被忽视或合理化。
央视新闻曾在搜集了100个校园暴力视频后做出了这样的统计,“校园霸凌行为大多在围观下发生,87%的施暴现场都有围观者,并且没有人阻止”。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视频拍摄者大多是围观者,并伴随嬉笑、调侃和解说。
央视新闻对校园暴力网络视频中的围观者情况调查
很多时候,学校和社会的漠视态度也为霸凌行为提供了温床。翻找以往很多被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会发现,在这些出现问题的学校,只要被霸凌者不报告,不发声,学校倾向于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有在出现了明显的事故后,才会有所行动。
如何保护“挺身而出”?
尽管呼吁多年,破解校园霸凌问题仍任重道远。
现实中,韩雨辰这样的勇者并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被霸凌的孩子选择沉默,看见的孩子选择回避。这种沉默和回避,不仅是对霸凌行为的纵容,更是对被霸凌者的二次伤害。
因此,像韩雨辰那样勇敢站出来制止霸凌的行为应该得到赞扬和支持。他们伸出的援手及所产生的结果,同样应该受到《刑法》第二十条的保护。
知名普法人士罗翔就表示:“法律中没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的立场,不要对防卫人过于苛责。”
不仅于此,学校和社会还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帮助。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第二十条》的案例,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加强正当防卫等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
在电影中,有些学生在面对霸凌时选择了反抗,但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学生们的法律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在面对霸凌时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在面对校园霸凌这样的违法行为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还需要做些什么?
回到电影《第二十条》,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了校园霸凌的残酷现实和破解之难。
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反校园霸凌机制,明确规定什么是校园霸凌、如何处理和预防。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校园霸凌的认知和抵制能力。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明白尊重他人、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此外,还需要政府、法律机构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电影《第二十条》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校园霸凌的问题,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对于正义与邪恶、勇气与懦弱、公平与偏见的思考和探讨。正如罗翔所说,“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当然,面对校园霸凌,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力量,更需要从道德、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校园霸凌的土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周玉森
编辑:袁琳
审核:王骄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年我国最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这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
对于教师触“网”的行为,应当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潜在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