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杯”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辩论赛
于10月2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
圆满落下了帷幕
上海师范大学的辩论队
一路“过关斩将”
闯入决赛,荣获亚军!
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
想一睹决赛之精彩?
那么,随着团团的镜头
一起走进比赛现场吧~
赛事回顾
01
02
正方
反方
辩题
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更应该侧重“创新之城”/“人文之城”
上海师范大学辩手
一辩
张李楠
二辩
宋沁宁
三辩
王子越
四辩
陈皓
上海师范大学作为正方开篇立论即:创新之城和人文之城的定义。在全球网络配置中不能被超越的前提下比较当下侧重哪一边,认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创新,利用创新对人文环境进行改善。
而反方却作出质疑:人文、创新各有益处不可从效益高低来决定侧重哪一侧,解决人文的问题可使用创新的手段但不可以被称为创新之城。
在二辩驳论环节,我方回应对方辩手提出的创新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我方认为反方在论述时将手段和目标又再次混淆自相矛盾,同时提出在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时我们应该既要拉长板也要补短板二者不能偏废,但核心功能上要侧重各方效益更为高的创新。对于对方辩友"卖惨"人文建设现状,我方提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人文发展瓶颈还是要依靠创新来突破。
结辩陈词阶段,反方提出我们要注重目的,创新人文生态三者不可偏废。并且列举了沪语的例子,指出上海人文环境岌岌可危,提出人文确实没有过多效益,因而需要政府的调控。而正方也从沪语入手,列举了沪剧歌剧,提出了创新带动人文的观点。由于经济体量大,因而需要政府带动发展,其路线就是创新。双方从不同观点和角度详尽地总结了己方理论并且提出质疑,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比赛。
评委老师在点评过程中肯定了我校在辩论过程中有理有据,给出了诸如“创新之城与创新能不能划等号”、“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指标体系”等想法,提出了立论要有标准,不应全盘否定对方的意见,为本次辩论赛进行了精彩的总结。
整体回顾
五月十九,仲夏伊始
梦想杯,刚刚启航
十月十七,金秋末尾
梦想杯,抵达彼岸
5个月,100多天。
从“现代大学教育应以学识素养/求职就业为导向”
“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更应该侧重“创新之城/“人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