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事件让人气愤而痛心,到底该如何约束惩治霸凌者?法律能起到什么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雷槟硕
一起聊聊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如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
@Eliane: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认为犯罪者基本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是否即使判决死刑也难以起到警示作用?刑罚上有哪些手段可以促进犯罪人进行反思呢?
雷槟硕:一、特定的未成年人在特定阶段是否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是否能养成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具有阶段性的同时,还具有相当的个体差异性。即使都是12岁,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差异。
二、死刑的警示作用的可靠性,就像你说的,不敬畏生命,可能死刑的警示作用有限。古语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很多从事严重犯罪行为的人,不是不知道实施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这个时候通过严重的刑罚警示,可能效果有限。这不意味着要放弃刑罚。因为刑罚不一定是警示,也可能是“报应”,即行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刑罚手段很多,比如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但是无论创设何种刑罚都可能有其边界,即刑罚不是万能的。又或者,刑罚无法独立发挥全部的作用,需要结合其他措施。
对此,可以举一个例子。A地是某国犯罪率最高的地方,一直居高不下,有关部门后来不是通过刑罚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通过训练他们形成“谋生手段”的方式,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了犯罪率的下降。但是这个方式也有短板。所以,要综合各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
@澎湃网友3ARnai:会不会有家长觉得自家孩子能欺负别人是挺自豪的事?觉得自己的孩子挺有本事?我觉得有这类人!出台些法律,对于未成年罪犯的家长加些处罚,应该会有帮助吧。
雷槟硕:孩子的问题可能确实有家庭的因素。但是一个操作性难点在于,父母可能不会直接教导孩子去打去骂,而是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影响了孩子,导致特定孩子采取了一些罪错行为。比如,有的案例是,家长教育孩子动辄拳脚相加、恶言相向。导致孩子认为这是一种人际关系处理方式,转而在校园里采取类似的方式对待其他人。
这不限于校园热暴力,还有冷暴力,比如人际关系孤立,小团体故意孤立特定的孩子。所以,确实要对家庭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家庭的教育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孩子放了学,家长下了班,怎么教育,外部力量很难介入,或者很难对家庭产生影响。在这个方面需要认真考虑。
法律能彻底解决问题吗
@悖论纠缠的曲线:我觉得法律在判决时不用界定孩子或者成人,其实只是犯罪的动机、过程不同罢了。
而且我认为法律并不能改变社会,只能约束社会行为,道德意识才具备改变社会的力量。
雷槟硕:区分对待,可能是基于“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差异对待”。如果不同情况对于特定行为而言,评价上是不重要的,那么,确实可以相同对待。比如故意伤害,性别可能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但手段可能是一个需要区别对待的方面,比如使用武器和不使用武器。
我翻译的《孩子为什么遵守规则》一书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在25岁以前,人的前额叶皮层主导的理性控制系统和杏仁核主导的情感控制系统并非同步发育的。通常而言,情感控制系统较早地成熟,而理性控制系统较晚地成熟。这导致特定年龄段的人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感控制系统,可能会出现一些罪错行为。那么对于这个区别,可能要考虑是否有区别的必要。
进一步的讨论是,可能在某些犯罪上不需要区别对待,但有些犯罪需要区别对待。比如,盗窃。一个4岁的孩子盗窃,是否要同一个成年人盗窃采取相同的处罚?但是,如果是类似邯郸案件的情况,可能区别的必要性或重要性就没那么大。
您主张的孩子或者成人不用界定,或者无需区别,换成另一种表达,就是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需要下降。也许,当我们的科技水平发达到可以确定每一个不同的人的主观心理情况、客观危害程度时,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孩子为什么遵守规则》一书的作者在“道德意识”的重要性上,跟您的想法比较近似,觉得法律在类似问题上的作用有限。
@大树上的小蚂蚁:我不认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法律能完全解决的。儿童青少年并不是仅仅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他们还有一个游戏世界,那里的生存方式完全不同,懂的人非常少,存在于玩伴中。
雷槟硕:可能要把问题分成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具体的、个别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第二,抽象的、整体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前者主要着眼特定案件的处理;后者主要着眼社会治理。当大家看到第一个问题时,可能下意识地运用直觉处理,刑罚直觉便是其中之一。
您可能说的主要是第二个问题。在第二个问题的意义上,未成年人罪错行为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警惕“法律万能主义”,觉得只要通过法律就能解决问题。并且,未成年人罪错行为是一个多因一果性问题。法律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一定是唯一的原因。
您的视角可以被理解为将“儿童或者少年、未成年人”作为一种独立的范畴来看待。在解决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问题时,确实要注意成年人视角可能带来的视角差异。
比如,在青少年时期,校园内、班级内的亚文化群体问题,以及您说的游戏世界,都构造了一个不同于成年人的社交空间,这是他们的“江湖”,有他们认可的逻辑,也有相应的规则。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可能无法处理问题,反而会激化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即使要对其进行处理,在方式方法上可能也需要注意。
《孩子为什么遵守规则:法律社会化与合法性发展》,汤姆·R.泰勒/里克·特林克纳著,雷槟硕译,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