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霸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最后那三名下药的男生,由于受害者并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甚至不了解保存物证,结果在我国现行法的规定下,三名男生的行为因为没有造成任何恶果,所以成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最后竟然得到了当地警方的祝福,祝这些涉事学生在高考中国取得优异的成绩。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疑问不解,那三位学生的恶果真的没有造成严重的恶果吗尽管,现实中,那名女生身体确实没有受到损害,但是有时候精神上的伤害更加的让人难以痊愈。更严重的精神创伤却直接忽略,他们都没有考虑到那位少女的心理。

但是终究还是以私了的结果结束了,若真就如此终结那顶多受到几句吐槽,或许也就过去了,然而,大量的当地网友以及学校的学生却对那一名女生进行了征讨,怪她没事找事,抹黑了学校,抹黑了那一个地方。明明是受害者却受尽谩骂!只能感到无比的心寒与恐惧。他们的善恶观人生观价值观呢?若是这样,那受到欺负却要忍气吞声,去告状却要被骂多事,这是什么道理?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若是自身或亲人成为受害者,那恐怕就是与这截然不同的说法了吧。

一、霸凌的定义

霸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辱骂、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霸凌可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包括直接语言霸凌,如谩骂,也包括直接身体霸凌,如拳打脚踢,拉扯头发等。间接霸凌,如造谣,孤立排挤等。

二、校园霸凌行为的特点

(一)普遍性

(二)隐蔽性

校园霸凌现象分为直接霸凌和间接霸凌。直接霸凌是通过身体霸凌或者语言霸凌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较容易发现。然而,间接霸凌通常需要通过第三方,这样就导致霸凌现象难被发现。例如网络传播谣言,背后说坏话。父母和教师也较难判断孩子是否深陷这种霸凌行为。

(三)反复持续发生

受害者通常胆小,不敢将受霸凌的事实告诉教师和父母。霸凌者正是抓住此种心理,反复持续欺侮受害者并且以此为乐。霸凌现象一旦发生就会持续反复发展下去。

三、校园霸凌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霸凌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是儿童或青少年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直接学习,是指个体直接做出某种行为并亲自体验这种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信念。这些信念会指导他们日后的行为。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实现的学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这些霸凌者常看到他们父母的家暴行为,耳濡目染,或者是一些家长因为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打骂方式。这些儿童和青少年在观察父母的暴力行为后,认为此行为等同于发泄愤怒的正确方式,学习了暴力行为并且应用在学校环境下,就成为霸凌者。

另一方面,家长对霸凌现象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之间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教育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和家长说被欺负的事实,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传媒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例如,书籍中的暴力情节,电视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和渲染以及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孩子们看了书籍、影音或网络游戏会觉得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是正常的。同时自身缺乏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在学校里的某件小事可能就成为其霸凌的导火线,他们应用在媒介中学到的暴力解决问题方式而成为校园霸凌者。

(三)校园因素

四、校园霸凌行为的危害

霸凌是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中国或者外国,农村或者城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几乎都会有这种现象存在。因此有人觉得,霸凌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霸凌可以让成长中的儿童变得更坚强,从而能更好地迎接成年后的生活。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霸凌行为对被霸凌者、霸凌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有消极影响,因此霸凌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如焦虑、孤独、自残,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而霸凌者可能会在的道路越走越远,也可能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攻击他人而抑郁。看到霸凌行为的同学会恐惧,心灵受到创伤。如果旁观者看到霸凌行为没有受到制止或惩罚,他们也有可能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走上霸凌的道路。校园霸凌行为毁坏校园和谐氛围,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道路,甚至可能引发自杀和犯罪,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五、对策与建议

校园本应该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花园,教育祖国未来的地方。然而,校园内霸凌事件却越来越频繁,破坏了本应该是一片祥和的学习氛围。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对策能够解决校园霸凌呢?

(一)个人方面

首先,加强认识。研究显示,实施暴力的儿童或青少年自身并没有认识到暴力对他人所产生的危害,因而他们肆无忌惮地霸凌给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学生自己应该充分意识到霸凌行为危害的严重性,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矛盾不再采取暴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和儿童应该注重沟通交流。交流包括和同学的交流。当遇到矛盾时,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同时也要多与教师和家长来交流。如果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应该及时向教师和家长反映,积极沟通,寻求帮助。

再次,同W们如果看到其他同学被欺负,不应冷眼旁观,应该及时劝阻欺凌者,保护被欺凌者。校园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维护,保护他人的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二)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强大的后盾,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教育。

家长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加自信自律,较少被欺负,较少欺负他人。家长要以身作则,坚决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以免孩子模仿学习。

(三)学校方面

在反霸凌行动中,学校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的管理者要正视霸凌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霸凌事件的发生。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为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给予学生应该得到的尊重,鼓励儿童和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等。

(四)国家与社会方面

通过公益活动加强美德、公德教育。指出暴力的恶果,减少暴力文化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媒介,以及书报等纸质媒介,都会对儿童及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呼吁各类媒体对播出的内容、出版的书籍等严格把关,减少美化和渲染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误导。

六、总结

不论被霸凌者有什么样的错,霸凌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以牙还牙,不如手挽手,肩并肩,建设和谐校园。目前,校园霸凌事件还时有发生,希望学校、社会各方可以警觉起来,改进不足之处,帮助孩子们。

【参考文献】

[1]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9(04):80-83.

[2]吴志锯.合理、合法地制止校园欺侮行为[N].中国教育报,2007-07-12.

[3]张馨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5.

【关键词】校园霸凌问题青少年暴力反霸凌法“严刑重罚”“成人社会”“暴力崇拜”

今年2月,南加州中国小留学生虐待同胞案结果宣判,其中三名主犯分获6到13年监禁。三人涉及罪名为绑架、攻击、以及致严重人身伤害,均属美国刑法中的“重罪”。此前还被指控的“折磨罪”被撤销,否则仅此一罪,就可能被判终身监禁。

一、“严刑重罚”的效果真的那么好吗?

首先,美国即使拥有了最重的“反霸凌法”,但依旧未改变其是“世界上校园霸凌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现实,在其校园文化当中,充斥着“美式青春的性与暴力”。受99年校园枪击案的触动,早在2000-2002年,以加州为首的15个州就制定了“反霸凌法”,随后全美各州都相继出台此法。可是据统计,2006-2010年,这5年间,全美没有一处地方没有霸凌事件,加州的校园犯罪总数仍高达2万4千余件,其他州也不下千件。今年4月,一名美国少女被霸凌围殴致死。如此现实,我们还要迷信重罚的威慑力吗?

二、家庭社会看不好的孩子,监狱就能看好吗?

很多认为,降刑责年龄,严刑重判,“坏孩子”进了监狱,尝到真正的“教训”,就能“改过自新”,可殊不知,却让他们坐上了“犯罪直通车”。据统计,在美国,被教养所收容的青少年,获释后5年内重新犯罪率高达77%,“这些孩子被关进去以后基本上终生就在监狱里面来回”。管,也要看放在哪里管?怎么管?是否降低年龄,是否重判必须慎重,这不仅是保护未成年人,更是保护社会。

三、面对“校园霸凌”,成人社会该反思。

从犯罪行为,可见端倪:拳打脚踢、待、骂人……这些难道不是成人社会暴力的缩影吗?校园暴力是成人世界不负责的回应。成人间滥用暴力,对于生命的漠视态度,让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而孩子间的“等级”观念,恰恰也是对于“成人世界社会权势地位”的“投射”。“有权有势的理所应当欺负没权没势的。”当孩子从接受到大人那里所谓的“弱肉强食的社会生存法则”时,“拳头便高高举起了”!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著名的“实验”,让两组儿童分别观看成人殴打的两个视频,前者成人受到奖励,后者成人受到惩罚。结果显示,观看前者的儿童攻击行为明显多于观看后者的。由此可鉴,本质上“校园霸凌”是对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教师等处理冲突矛盾方式的异化式模仿。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在这张白纸上“写写画画”,对孩子造成影响。按照心理咨询最新流派家庭治疗的观点,孩子是家庭的“信号灯”,孩子出问题,父母、家庭该反思。而“校园霸凌”问题指向得不远止于此,更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复合因素聚合导致的结果。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的“警示灯”,而消减该难题。必然需要从社会共治层面去着力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川林.英美校园霸凌防治的教育政策研究[J].国际视野,2016(3).

[2]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决策与实践,2015(31).

[3]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报业(理论探讨),2011(12).

[4]徐星.关于校园霸凌,你应该知道的[J].上海教育,2015(35).

1、站出来捍卫自己。恃强凌弱者只欺负那些他们认为不会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孩子。

2、公开表达抗议。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正在被人欺负,要向着他说话。

3、将情况告知他人。把正在发生的事告诉某个老师、辅导员或学校校长。

女:敬爱的老师们

合:大家早上好!

女: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

男:我是主持人##

女:我是主持人张后来。在本期的红领巾广播中我们为大家带来了“青青芳草地”、“校园短波”、“童心童语”、“笑一笑,十年少”和“英语漫步”等栏目,首先让我们进入“青青芳草地”

女:陈凯,你知道本周日是个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男:让我想想,3月8日,哦!是妇女节100周年,对不对

女:答对了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向妈妈和老师表达真诚的祝福呢

男:我听说三年级的同学们为老师和妈妈制作了精致的贺卡,还有同学为妈妈献上了一朵朵美丽的康乃馨,以此报答老师和妈妈的对我们的关心。

女:我相信收到礼物的老师和妈妈一定非常开心!

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

在上周一至三,我校一年级举行了半日活动,在此活动中家长们观摩了各班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及校园学习生活,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赞扬,同时家长也和老师有了更好的沟通和了解。在此我们深情地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男:让我们进入“童心童语”这是我们红领巾广播新设的一个栏目,在这一栏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各年级同学自己的佳作。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一班陈宇星同学的佳作

母爱

陈宇星

是谁,

在你哭泣时为你擦去眼角的泪水

在你委屈时为你敞开温暖的怀抱

对,是母亲。

在你伤心时为你分担忧愁

在你气愤时静静地听你诉说

在你骄傲时提醒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有人说,

世界上最甜美的字眼便是“妈妈”;

只有爱母亲的人才会爱他的祖国。

其实,

爱母亲不论贵贱,不分地位。

也许是一桌美味的佳肴,

也许是一只小小的纸鹤……

所以,

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

别忘记带给母亲你的爱,

只要这样,母亲就满足了……

笑一笑,十年少。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

吠狗不咬人

父子俩在林荫道上散步。突然,看到一条大黑狗对着他们狂吠。儿子害怕极了,躲在爸爸身后。

爸爸说:“别怕,孩子。你知道‘吠狗不咬人’这条谚语吗”

“我知道,爸爸。可是那条狗知道这条谚语吗”

女:一至三年级:

请同学们跟我读

男:四至六年级:

因为这个女孩承认是她霸凌了Rebecca而且毫无悔意,警察以重罪逮捕了她和另一个12岁的女孩。“谁知道她们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警察这样解释逮捕她们的必要性。在Rebecca家中,警察发现了她的日记。她在日记中记下了她的绝望,“读了让人心碎,”警长说。他们发现Rebecca生前有过很多自杀的迹象。在她的电脑中,警察发现她曾搜索过“13岁的女孩肥胖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把刀片从剃须刀中取出来”“服用多大剂量无处方的药物才能杀死你自己”之类的问题。她的电脑屏幕是一张她把自己的头放在铁轨上的照片。一星期后,二百五十多人出席了她的追思礼拜。她躺在一口白色的棺木里,棺木旁挂着一幅挽词,上面写着:“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被霸凌而自杀,我们还要失去多少条生命才能意识到言辞可以杀人?”

是啊,还要失去多少年轻的生命,我们才能制止霸凌?

RyanHalligan,一位因为语言和行动障碍而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很自然地在学校中成为霸凌的对象。2003年当他七年级时,他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漂亮的女孩。后来却发现女孩结识他的目的是骗取他难以启齿的隐私。女孩把Ryan的邮件张贴在网上,并用来和朋友交换信息以取乐。10月7日,Ryan在家中浴室里上吊身亡。那年他才14岁。他的父亲John在Ryan的电脑中找到他和那个女孩交流的邮件。看完后,这位父亲伤心地说:“用作伤害人的武器,现在的技术手段无远勿届,比我们那个时代要有效得多。”

2012年9月7日,AmandaTodd在Youtube上传了一段八分钟的视频。在视频中这位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的中学生决定把自己受霸凌的故事公布于众。从七年级起,她在网上聊天并结识新朋友。一个新结识的朋友花言巧语地诱导她上传了一张没有穿衣服的上身照片,从此开始了她永无休止的噩梦。一年后,她收到这个陌生人的邮件。他说他知道有关她的一切信息,包括她的真实姓名、学校、朋友和亲戚。他用照片讹诈她在网上为他作性视频,Amanda没有听从。那年的圣诞节,警察通知Amanda,她的那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为逃避网上的“恶名”,Amanda转了三次学。“可是每次她转了学,他都可以隐瞒自己,在脸书上重新成为她的网友。”Amanda的妈妈事后说。在这期间她服用抗忧郁症的药物,喝漂白剂和割腕自杀过两回,可是网上的留言更让她寒心。“她应该喝另一个牌子的漂白剂,那她就肯定死了。”有人这样留言。“我再也无法收回那张照片,它将在网上永远存在。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界上。”Amanda在视频里这样说。视频的结尾是一张Amanda被割得伤痕累的手臂的照片。这段视频上传后被一千七百万人点击。一个月后,Amanda在家里上吊自尽。她才16岁。

虽然人们对霸凌还没有达成一个一致定义,但是一般认为要有三个行为特征才构成霸凌。第一,霸凌是一个或数个孩子借着自己的优势对另一个孩子持续的、反复的侵犯行为;第二,被的孩子无力保护自己;第三,施霸凌者怀有伤害被霸凌者的恶意。以上案例中的孩子只是千万个霸凌受害者中最极端的几例。下面的数据显示了美国学校中霸凌的普遍发生:

青少年中每四人就有一个曾被霸凌。

8%的学生曾因为霸凌至少缺课一天。

20%的孩子承认自己是霸凌者,或是有过霸凌行为。

43%的孩子担心自己在学校的浴室里被骚扰。

问卷调查发现,12-17岁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有所增长。

每个月有282,000名中学生在校园受到身体的侵犯。

80%与霸凌者的争论以打架告终。

1/3的学生说曾听到有人说他们要杀死别人。

2/3的学生说他们知道怎样制造炸弹,或是知道从哪里得到制造炸弹的信息。

每七分钟有一个孩子在校园的游乐场被欺凌。4%的情况下有成年人干预,11%的情况下有同伴干预。85%的情况下无人干预。

霸凌最常见的是针对受害者的长相(55%)、身材(37%)和种族(16%)。

有发展残障的孩子成为霸凌对象的可能是正常儿童的二至三倍,因而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

霸凌的英文是“Bullying”,是由Bully(恶霸)一词演变而来。当我们说到恶霸的时候,我们往往联想到的是五大三粗,恃强凌弱。可是网络的出现使现在的霸凌者年轻化(因为他们不必身强体壮才能欺凌别人),匿名化(因为他们可以在网络上隐匿自己),并使伤害普遍化(霸凌不再受地域和距离的限制)和永久化(因为霸凌的信息若不删除,将永远在网上流传)。网络的出现,为霸凌添加了新的途径:

43%的学生曾遭受网络霸凌。25%的学生遭受到不止一次。

35%的孩子曾在网上受到威胁。20%的孩子受到不止一次。

21%的孩子收到过威胁性的邮件。

58%的孩子说有人在邮件里对他们说威胁和伤害他们的话语。40%收到不止一次。

53%的孩子承认他们在网上对

别人说过伤害性的话。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承认他们说过不止一次。

58%的孩子说,当别人通过网络对他们说伤害性的言语时,他们没有告诉他们的父母或老师。

霸凌给受虐者带来的伤害是全方位的。

受霸凌者更可能有学校适应问题、睡眠问题、健康问题、焦虑、抑郁症及学业困难。进入青年期和成年期更经常有药物成瘾和暴力倾向。

霸凌者和受虐者都更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

【关键词】甲氨蝶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利妥昔单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发生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中,其病理为浸润整个软脑膜、脑实质和脊髓等多个位置[1]。目前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多采取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放疗以及化疗[2]。本组实验选择本院实施治疗的3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实验组,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治疗法,即全脑放疗与大剂量使用甲氨蝶呤,静脉注射甲氨蝶呤(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628),剂量为3g/m2,1个月为1个周期。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其中甲氨蝶呤使用方法和对照组一致。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53),剂量为375mg/m2,用药前后对患者充分水化,同时碱化尿液。治疗后12h利用亚叶酸钙对患者实施解毒。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目前关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较受重视的有四种学说,即原位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增生、嗜中枢新淋巴细胞、病毒感染以及中枢系统庇护所效应。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颅内高压(头痛、呕吐与恶心等)、智力下降与行为异常、神经系统(行走不稳、视力障碍、眩晕、肢体无力、失语以及癫痫等)。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通常采取综合治疗,比如包块型事先实施手术切除,然后再实施放疗以及化疗;沿着硬脑膜下与脑室壁下匍匐生长患者,经确诊后实施放疗与化疗;多发结节型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活检,经确诊后实施放疗以及化疗。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玲,肖家和,魏懿,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43-47,55.

[2]邱伟智,龚国梅,李文臣,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特征和疗效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1):22-27.

[3]江锦红,方炳木,徐叶惠,等.大剂量甲氨蝶呤加造血干细胞移植辅以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二例附文献复习.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2):162-163.

[4]崔向丽,林松,朱乐亭,等.大剂量甲氨蝶吟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血药浓度监测及不良反应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3):218-222.

??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范文

??一个是一心考学的乖乖女,一个是早早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问题”少年,两个正值最美好年华的少年在18岁的夏天,尝到了成人世界的残忍……

??这部影片中,易烊千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不,应该说那就是小北的眼睛。在面对质疑与不公时,眼里有属于小北的倔强,和小北的狠劲,他的愤怒,没有大吼,但我却感受到了他的愤怒,特别是他在看陈念视频的时候,愤怒,痛苦但又心疼。我记得千玺以前说过,自己不是一个经常生气的人,甚至连想挥手的想法都没有。但这部影片却恰恰相反,小北从不掩饰自己的愤怒,愤怒了就挥拳,哪怕最后遍体鳞伤,也要使劲挥拳。唯一的掩饰,就只有想保护陈念的时候,因为想保护,所以不能愤怒。一个眼睛会说话的人,以后一定会是一个好演员,期待易烊千玺以后的电影作品。

??起初我以为她是唯一一个施暴者中仍心存善良的人,但最后发现,她从未有过怜悯,事情过去后,她依旧花着心思纹着眉毛打扮的光鲜亮丽。而悲伤却一直留在了受害的人心中一辈子。陈念是幸运的,哪怕遭遇了霸凌,但至少她有小北,有小北保护着她,小北也是幸运的,因为陈念就是希望,就是光芒,把他从以往的污泥生活中拯救了出来,光明正大的走在大街上。希望世界能够再善良一点,希望每一个遭遇不幸的人都能遇到自己的光明。我们生活在污泥中,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校园青春题材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潮流,每个人都是从校园走向社会,每个人都曾是少年。7月23日,电影《少年的你》正式官宣。

??北野是个桀骜不驯的大男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因为母亲是特殊职业从业者受到他人嘲笑,在外人看来,他叛逆混蛋,不干正事。但他却在陈念被欺负时默默守护,是陈念最信任的人。易烊千玺是TF组合里年龄最小的男孩,平时在大众面前表现出来的也是一个腼腆安静的男孩子形象,这样看来或许很难将他和北野联系在一起。但在《少年的你》官宣海报中,易烊千玺一头板寸,手背和脸上是擦出的伤痕,锐利眼神直直地透过镜头投射出来,完全看不出来这是那个腼腆内向的青涩男孩。褪去青涩的板寸千玺在他的第一部挑大梁电影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小编很是期待了。

??《少年的你》打造团队是《七月与安生》原班人马。《七月与安生》也是小说改编剧,无论是剧情情节改编还是角色塑造,都极为成功在改编上很好的保留了原著想表达的情感思想。如今《少年的你》由他们来创造,相信也不会差。至于饰演陈念的周冬雨,这位塑造过各种截然不同形象角色的金马影后,塑造角色的能力和出色演技自是不用多提。

??看了《少年的你》的首映,无比震撼,无论是从演员的表现还是剧情走向,都是我心中理想的甚至超越了理想的样子。

??首先从影片内容来看,是反映校园暴力的,虽说现在社会重视校园暴力,希望给少年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可是黑暗总是悄无声息,并且每个少年光明的背后都会有阴影。就像影片中表达的:谁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谁又都是校园暴力的施害者。陈念对胡小蝶的求助的不理睬、魏莱对原生家庭的恐惧、魏莱对陈念和胡小蝶的侵害、学校对弱势学生的调侃疏远、还有学校对施暴者的宽容,所有人都有错,都活在阴沟里,都希望有人可以拯救自己,当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失去了希望,就只有自己站出来,拯救自己。

为什么要自杀?

美国甜心经历的13次“核爆”

《十三个原因》,顾名思义,逼死汉娜的外部原因有13个。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校园美剧,通过这13个原因深入聚焦校园霸凌现象,看完以后真的会有一种深刻的丧。

剧中的汉娜作为转学生,起初被两名“新朋友”排挤疏远,又在初恋时就遇到渣男,不但被骗初吻,还被偷拍裙底,“艳照”被疯传后落得个风的名声。之后她与亚裔女同学成为好友,不想对方是个T,一心想要掰弯她。更不巧的是,“蕾丝恋”又被变态男同学偷拍,“风”升级成“男女通吃女”,亚裔女生为了自保,恶意散布谣言中伤汉娜。此后不再相信感情的她,因为拒绝了学生会主席和亚裔男同学,而处处树敌。想要加入诗歌俱乐部重找爱好,她的私人写作却被公开成为攻击她的又一利器。而和林奕含相似,汉娜成为校园流氓的目标,惨遭,经历了女生觉得最屈辱的致命一击。这时,校内老师的冷漠脸、不作为让她彻底感觉生无可恋,成为压死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逼死一个少女?可能不需要这13条都满足,单一条就足以逼死一个学科能力测验满分的天才少女林奕含。如此,汉娜的人生算不算得上经历过13次“核爆”?

到底谁该自省?

让人心惊胆寒的隐形刽子手

13个原因牵扯出的13个人是“杀死”汉娜的刽子手,全剧用他们每个人的自省来反复强调:“只要我们有一个人做了不一样的事情,她可能就不会死。”而当你以为只要“恶人不再作恶”,这个世界就会充满善意,但回头却发现,剧集之外、现实之中的隐形刽子手们,才更让人心惊胆寒。

自杀前她在想什么?

承受灵魂自戕的痛苦勇敢发声

汉娜们、林奕含们的自杀是有预谋的。她们燃尽生命最后的烛灯留下了一盒充满控诉的磁带,或是一部由亲身经历改编的书。由此,我们还有机会获知她们的死因,借以小心的揣测,在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她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治理校园欺凌,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8部委下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б饧》。一些中小学校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实施月报制度等措施严格保证了有效落实。

当前,学校对学生的惩罚权限界线模糊,难以界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舆论压力以及严肃的问责。一旦出现欺凌事件,学校唯一可用的武器就是批评教育。众所周知,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这样的批评教育很难奏效,更难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要从根本上治理校园欺凌,必须给予学校一定的惩戒权,通过法律的手段,严厉治理校园违法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违法性质不言自明,并不能因为责任主体是未成年人而网开一面,法律的宽容实质上是对犯错学生的纵容,不仅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会将犯错学生引入歧途,以至于积少成多,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管理措施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方帆在他的著作《给学生无限可能――细说美国教育》一书中描写了美国公立高中管理学生的方式。美国的高中均有学生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全部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都能通过法律方式来实施。如一个学期累积三次旷课,家长可被判罚25万美元或徒刑六个月。在学校财物上面乱写乱画,可被判徒刑六个月。以侮辱性语言在网络或者现实中辱骂他人超过三次者,可被罚停学处分或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等。

THE END
1.校园霸凌定义法律校园霸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学生之间的恶意行为,通常导致受害者身体、心理或财产上的损害。以下是对校园霸凌定义的详细阐述: 一、校园霸凌的定义 校园霸凌指的是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这种行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4e5bab459125ec001012
2.独家专访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违法少年的刑事司法介入也是一种定义——“校园霸凌”准确吗? 对于媒体报道中常见的“校园霸凌”一词,李玫瑾认为,校园欺负、霸凌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不同性质的概念,她按照恶劣程度对这些行为进行了划分。 李玫瑾认为,欺负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都会有,它更像是孩子的淘气,一般没有特别恶劣的后果,只要老师干预就基本都能够解决。 https://news.cnr.cn/dj/20240522/t20240522_526714352.shtml
3.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是怎样的?专家导读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和法律责任是这样的: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法律责任有民事责任,应当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然后还有治安处罚,以及刑事处罚。 https://mip.64365.com/zs/1380903.aspx
4.校园霸凌法律条文律师普法目前,我国并未设立专门调整校园霸凌的法律,处理校园霸凌只能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处理,者则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一般认为是霸凌者(一个或一群人)对被霸凌者进行重复的伤害行为。 https://www.110ask.com/tuwen/10679845604001279304.html
5.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更应注重从法律VS教育着手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在法律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校园法规建设,制定更加明确、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明确的定义,同时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制裁,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宣传教育,让他们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防止校园霸凌的发生。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04/6134215014005141.shtm
6.校园霸凌背后的深度心理分析,细思极恐!每个人都应该看看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则报告提到[3]:全球 32% 的学生,在近一个月内都曾遭遇校园欺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少年,可以完全避过校园欺凌。 可见,校园霸凌不是个例,而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二、霸凌从何而来? 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https://new.qq.com/omn/20200712/20200712A0GOE600.html
7.歙县校园霸凌:对侵害“零容忍”,要用足法律!南方plus日前,一段女孩在厕所内遭多名女生围堵霸凌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受害人被围堵、被多人多次掌掴并拍视频围观,其中一名施暴者叫嚣“别怕,出事我扛着”。 8月16日,安徽歙县通报证实网传视频真实性,并对王某某等10名违法行为人的寻衅滋事行为作出处理,其中除1人被处以行政拘留14日处罚外,其余人员或因已满14周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8/16/c564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