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习总书记的论述给我们指明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必须加强道德建设的方向。
加强道德建设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个人品德的进一步提高,而个人品德的提高,则须着力于保持对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的坚守、坚持与弘扬。
仁爱心,即爱人之心,仁者爱人,就是要懂得爱人,有一颗爱人之心,爱亲人、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责任心,是公民热心参与社会必不可缺的心理品质。即一个人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自觉承担这种角色应承担的任务和义务的态度。譬如:在家庭作为子女,就有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和睦团结的责任;在学校作为学生,就有尊师重教、努力学习的责任;在社区作为社区成员,就要有热心公益、构建和谐社区的责任;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重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个公民在享受国家、社会赋予的各种公民权利的同时,要知道自己身负的义务,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的繁荣富强,都要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有一种使命。
同情心即一个人的恻隐之心,当他人遇到困难、受到挫折、遭到不幸,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有朋友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听说谁个遭到不幸,这个不幸好像就是自己遭受了一样。同情是一种美德,对他人之难有如同身受的心理体验,就会产生我要帮助别人的愿望,或者是安慰,或者是劝导,或者是伸一把手。道义源于同情,很多热心助人的义举常常是出于同情心。
羞耻心即一个人有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有一种不安,内疚,惭愧,悔恨的心态。如果做了不合道德的事情,心里过意不去,忐忑不安,这就是羞耻心。羞耻心是一个人道德养成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党员干部要注意培养和具备羞耻心这一心理品质。
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是道德之四良。四良养成,德立品高。四良缺失,品卑德衰。让德之四良在我们心中永存!
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