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加速了我国《原子能法》立法的脚步。完善国家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规范和调整政府行政管理关系和企业利益关系,实现法制化管理,不仅是核能业界的期盼,也是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核法律法规体系发展
目前,我国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面,形成了以《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为顶层,《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系列条例支撑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构成:急用先建,逐步完善
我国核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核电的建设和引进工作急用先建,逐步完善。我国核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针对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建立的核出口及进口管制、保障监督等核不扩散制度。二是针对核安全问题和辐射危害,在核设施安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性矿产开采及矿石加工、放射性物品运输、放射性废物管理等方面设立许可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为控制和减少核事故危害建立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以及核损害赔偿制度等。三是针对近年来日益重视的核与辐射恐怖活动建立的包括实物保护在内的核安保制度。
内容:三个层级
我国的核法律法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国家法律。我国核领域唯一的国家法律是《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原子能法》和《核安全法》尚在制定之中。
第二层次——国务院条例。包括《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9个条例,从不同方面管制核能对人类的健康、安全以及环境可能造成的特殊风险,是国家法律在该方面的细化。
问题:多而杂,体系建设存在缺项
从数量上看,我国核法律法规体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庞杂;从顶层设计来看,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缺项和问题。
缺乏基础性法律。目前,《原子能法》迟迟没有出台,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两者立法不平衡,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定位、发展方针、基本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内容过时。随着部门设置与职责调整,现有部分条例的管理监督职责内容已过时。另外,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个别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管理内容也需要修订等。
完善我国核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议
【建议一】及早出台《原子能法》,奠定核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石
作为原子能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原子能法》的立法目的是促进和规范原子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要实现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的统一,在这两方面建立利与弊的平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发展。其主要内容应既包括核安全、核安保、核进出口和防核扩散等基本制度,也体现促进发展的目标,明确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定位、发展方针和基本政策。
其中,在基本政策方面,建议实行国家统一管理、行业准入、研发与财税支持政策。
国家统一管理政策。国家对全国原子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等。
行业准入政策。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对核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审批制或核准制。对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重大项目和限制项目实行核准制。
研发与财税支持政策。将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国家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安排资金支持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原子能科学技术进步。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原子能研究利用、开发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支持。
【建议二】研究制定《核安全法》,提升核安全法规地位
【建议三】制定或修订有关条例,完善核法律法规体系
1.制定《核安保条例》(或《实物保护条例》)
2.制定《核事故损害赔偿条例》
为保证发生核事故时受害者得到充分与合理的赔偿,又不影响核能和平利用事业的发展,应制定核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适用范围、责任的类型与豁免、覆盖的损害范围、责任限额、财务保证、诉讼时效、主管法院、国家干预等。与一般民事责任不同,核损害民事责任实行严格责任原则、有限责任原则,要求强制性的财务保证、必要时由国家干预等。
3.制定《放射性矿产勘查与采冶管理条例》
制定《放射性矿产勘查与采冶管理条例》,与《矿产资源法》协调衔接,对其未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4.适时修订《核材料管制条例》等
根据目前的管理实践,应重新界定《核材料管制条例》的监督管理职责,并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对核材料许可证申请和颁发程序进行修订。如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修订扩充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全面涵盖核电厂外的核设施辐射事故应急管理,放射性物品运输、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等的辐射事故应急管理等。将《核出口管制条例》修订扩充为《核进出口管制条例》,全面覆盖核出口、核进口以及保障监督等重要方面。调整《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设施主管部门”的内涵和监督管理职责等。
延伸阅读:国外核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实践
美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原子能法
美国原子能领域法律法规框架是:顶层是原子能法。该法于1946年8月1日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原子能法。下一层是联邦法规CFR10,即美国核管会导则,再下一层是美国核管会导则实施细则。美国核管会导则实施细则分成10个方面,包括动力反应堆、研究实验堆、核材料和核燃料装置、环境和场所等。最后一层是工业标准ASME和IEEE系列与原子能工业有关的标准。
俄罗斯:五层“金字塔”结构
俄罗斯核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位于顶层的是俄联邦法律和国际条约(协定、协议),如1997年1月21日发布的原子能应用法。然后是俄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法律执行文件,再下一层是原子能应用领域的俄联邦标准和规定,第四个层次是国家管理机构发布的文件(安全导则、指导方针),在最底层的是操作文件。此外,俄罗斯核领域将军用和民用分开立法。
日本:每个特定领域都有相应的子法
法国:没有一部原子能基本法律
核电在法国电力生产中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但法国并没有一部原子能基本法律。
法国原子能领域的立法工作开始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成立之时(1945年),其原子能利用及管理活动的立法是一个涵盖众多领域的复杂、庞大的法律体系,所适用的众多法律法规分散规定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中,没有系统化编撰。
韩国:原子能委员会是最高执法主体
德国:把“逐步淘汰核电”写入法律
德国是以1959年《原子能法》(也称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和防止其危害法》)为指导,由不同的法律、法令对原子能利用和管理的各个领域予以规范调整,共同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原子能法律体系。
目前,德国是核电大国中唯一在法律中确立“逐步淘汰核电政策”的国家。(丰雪)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位嘉宾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