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民基本义务教学反思(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如此旅游可耻”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遵守宪法和法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通过展示“叙利亚难民危机”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叙利亚发生内战后,叙利亚的人民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学生在讨论分析后总结出“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的道理,从而懂得国家利益与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而使学生知道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秦始皇、郑成功等无数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的统一的.民族的团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国家安全日及怎样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这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道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这个基础上,是学生懂得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都要在现实生活中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了课本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自评:
本节课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合作,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他评:
孙泽华老师:
阅读前言和教学目标较好,让学生对标学习,教师指导到位,纠正比较及时、问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页码是什么。教学中所举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比如在旅游时不要乱写乱画;叙利亚难民问题、维护国家统一的具体历史人物等。课堂练习落实到学生该怎么办。
李凤
桂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分为:
(1)引课
(2)讲授新课
(3)自学基础上突出重难点、通过叙利亚的案例实现情感的升华、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再进一步拓展
(4)课堂小结,四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小节,教师常说“快点”,让学生感觉非常紧张。
丁红梅
教学教学环节中引言、前言、点明课本目标,教材意识比较强,课堂气氛较好。教师话有时候有点多,安静让学生看书,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紧扣教材不放。
李传军组长用课堂观察评课:
我在听课过程中,主要观察8名同学本节课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阅读8次,8名同学全部参与书写,发言四次,自主学习参与比较多。在小结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来总结。
祁校长总结发言:
一、导入具有吸引力。
二、主次分明。
本课的内容由四大主要义务和其他多个生活义务构成,对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三、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同时拓展学生自己的思维,“你知道哪些例子是……”,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概括出理论知识,最后再回归生活。在这之中,纠正学生的一些有偏差的认识,鼓励表扬深刻正确的认识,课堂效果更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强课堂管理;语言的生动幽默,吸引学生。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义务》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自评、他评
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如此旅游可耻”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遵守宪法和法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通过展示“叙利亚难民危机”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叙利亚发生内战后,叙利亚的人民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学生在讨论分析后总结出“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的道理,从而懂得国家利益与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而使学生知道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秦始皇、郑成功等无数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的统一的民族的团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国家安全日及怎样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这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道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这个基础上,是学生懂得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都要在现实生活中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了课本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1.阅读前言和教学目标较好,让学生对标学习,教师指导到位,纠正比较及时、问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页码是什么。教学中所举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比如在旅游时不要乱写乱画;叙利亚难民问题、维护国家统一的具体历史人物等。课堂练习落实到学生该怎么办。
1.桂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分为(1)引课(2)讲授新课(3)自学基础上突出重难点、通过叙利亚的案例实现情感的升华、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再进一步拓展(4)课堂小结,四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小节,教师常说“快点”,让学生感觉非常紧张。
1.教学教学环节中引言、前言、点明课本目标,教材意识比较强,课堂气氛较好。教师话有时候有点多,安静让学生看书,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紧扣教材不放。
1.我在听课过程中,主要观察8名同学本节课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阅读8次,8名同学全部参与书写,发言四次,自主学习参与比较多。在小结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来总结。
(1)继续调整好知识与活动的关系,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而不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
(2)要继续学会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用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教学设计。继续研究好教材,学习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认真分析,做好教学设计。并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在对教材的处理中,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一定要因材施教。
(3)继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尤其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研究,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
增强履行法定义务是自觉性,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有依法维权的强烈愿望和勇气,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并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致性的第一个方面,权利和义务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没能够解释的很清楚,没有给予学生明确而浅显易懂的答案,也没有选取一个合适的事例,我觉得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弊病所在。
《公民的义务》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1、用视频《说句心里话》导入新课,优美动人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一个热身的效果。于是,学生在歌声、画面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2、选用贴切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及对问题的思考。于是,我就未成年纳税这个问题编排了小品《小珊应该纳税吗?》。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到“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从而增强学生的义务观念,使之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4、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始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并通过学生的表给予鼓励,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点评和引导。本节课的教学手段有情境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二、本课的不足之处
每一节课都是有待完善的课,本节课也不例外。通过对教学实践,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视频导入是很不错的选择,只是在课堂上学生表现不够激动,老师可让全班同学一起唱的形式加大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刺激,让学生达到一个更佳的学习状态。
2、讨论部分,学生不够激烈,可能是问题设置不够好,未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激情。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确作为公民应如何忠实履行义务。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掌握教材基础知识之后,我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说说哪些是法律鼓励我们做的,哪些是法律要求我们做的,哪些是法律禁止我们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都能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说错了,其他同学也能及时纠正。尤其是最后环节让学生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做好哪些方面的事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本节课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存在溜号的现象,个别学生说一些与讨论问题无关的话题,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缺乏管理,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发挥小组组长的作用及班级的奖惩机制,同时还要多做学生思想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继续调整好知识与活动的关系,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2)要继续学会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用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教学设计,继续研究好教材,学习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认真分析做好教学设计。并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在对教材的处理中,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心理需要,一定要因材施教。
(3)继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法式,尤其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研究,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
增强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有依的强烈愿望和勇气,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并树立权利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权利义务一致性的`第一个方面,权利和义务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没能够解释得很清楚,没有给与学生明确而浅显易懂的答案,也没有选取一个合适的事例,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最大的弊病所在。
二、逻辑连贯,层次分明。
本课的内容由“我们的法定义务”和“我们的道德义务”两大板块构成,分别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组织内容,对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需要改进的地方:
加强课堂管理;语言的生动幽默,吸引学生。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权利和义务”。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
公民在享受权利是必须履行义务
四、教学难点:
1、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2、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义务的权利
五、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公民的义务。对此,学生面临着三个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不多;二是缺少主人翁的责任感,总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三是对履行义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与小孩子无关。这些问题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及时予以解决。由于本框设计中设置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因此讨论积极性比较高,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问的互动氛围浓烈。
六、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设疑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授课过程
(一)情景导入:一个作家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权利也有他应尽的义务。如果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的权利,而且知道自己的义务,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幸福。”法的大厦是由权利、义务共同构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时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做到忠实地履行义务。那么,作为公民,我们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自学指导(一):请大家迅速阅读教材14-16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面几项活动,看看哪组完成的最棒!
活动一: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2)、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其他同学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3)、小明的上述活动,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组交流成果后教师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文本阅读,从书本中寻找有关知识的能力)
※质疑:阅读15页小珊的事例,通过小珊应该不应该纳税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呢
所以,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每个人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从而增强义务观念;增强学生纳税意识使之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活动二: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学生交流成果: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活动三:理解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下列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定说明了什么
1、宪法第42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为: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2、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二者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权利。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不能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3、公民履行纳税义务,享有国家把税款用之于民的福利。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公民正确地行使权利,忠诚地履行义务,作出更多的贡献,国家才能更加富强,才能提高更好的条件来保障公民的权利。
活动四:阅读教材16页正文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学生大声朗读并熟记宪法规定的义务)
教师归纳: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几类:第一类是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第二类是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第三类是公民的其他义务,如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上面的规定。重点强调: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设计意图:加深对基本义务的理解,从而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公民家庭关系中的义务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家庭是每个人憩息傍依的港湾,它的和睦美满不但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一个人成长的乐园,它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做出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在家庭中公民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
二、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板书)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21页最后一段。)
(1)什么是家庭?
(2)家庭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3)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划书。)
那么,家庭成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呢?
1.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板书)
(1)父母子女关系的产生(板书)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2页第一自然段。)
父母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血亲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包括父母与婚生子女、父母与非婚生子女的关系;另一类是拟制血亲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等。
(2)法律特征(板书)
收养关系的确立,标志着养子女同养父母之间建立了父母子女关系,那么,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关系呢?有别于生父母与生子女的关系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
我国收养法第23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于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2页,第2自然段,并画下来。)
收养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法律行为。当收养关系成立,生父母关系即消除。养父母、养子女的权利义务同血亲子女与父母间的权利义务相同。法律上还对养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予以保护。
我们了解了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后,再来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父母子女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们首先来看父母对子女负有什么样的义务。
2.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板书)
(1)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板书)
我国宪法、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抚养主要是指父母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子女地养育和照料,如负担子女的生活费等。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了解我国法律对父母抚养义务的详细规定,然后对下列案件进行审判、裁决。
材料:李真强的父母离婚后,真强选择了和父亲共同生活。真强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艰苦了很多。多少次,真强一口饭没吃就去了学校上学,真强再也忍不下去了,就跑到母亲的住处,要求跟母亲生活。母亲虽然生活窘迫,以卖菜为生,但是对真强照顾得很好。一天,母亲对真强说:“你跟我住,就跟我姓刘吧!”李父听说这个消息后就再也不给真强钱了。又一学期开学了,真强找到父亲要学费、书本费。其父说:“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你回来住;第二,不能姓刘。”真强的班主任知道此事后找到了真强,对他说:“你所说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真强一纸诉状将父亲告到了法庭。
假设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决此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不能因离婚而消除,也不应该附带其他条件。一方面,真强的父亲以姓氏问题为由,拒绝抚养费用是违法的;另一方面,每个公民都拥有姓名权,这不应该成为拒绝抚养的理由。所以,假如我是法官,我判真强的父亲继续支付其抚养费。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那么对成年子女是否可以一概不抚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材料:白玉今年芳龄19,正值青春韶华,为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在大学里苦读。天有不测风云,白玉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骨癌,父母开始时积极为其治疗,可是一个月过后,母亲的态度就让白玉的心冷到了冰点,母亲拒绝支付医疗费用,强令白玉回家。遭到白玉的拒绝后,母亲狠心地把白玉一个人抛弃于医院,陪伴白玉的只有其好友。在社会的帮助下,白玉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解决,病情得到控制,但白玉的右腿已被截肢,无独立生活能力,而其母亲以白玉已成年为由拒绝承担抚养义务。无奈之下,白玉将母亲告上法庭。
请同学们说一下白玉母亲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白玉母亲的做法是不对的。她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的要求,而且触犯了法律。尽管白玉已成年,但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能独立生活,其母对其有抚养的义务,这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下面我们来学习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
(2)教育义务(板书)
父母的一言一行、思想品德、情操、境界等都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履行这些义务呢?请同学们结合第六课所学的有关知识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3页最后一段的内容。)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对子女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用“四有”和“五爱”教育子女,使我们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发展。问:说说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包括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保护义务(板书)
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包括:①用法律和道德对子女进行必要的行为约束。也就是说,教给子女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学会做什么。②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安全不受伤害,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总之,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希望。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父母,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义务。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板书)
问:为什么说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同学们看完教材24页内容,便知道了这个原因。)
问:应当怎样赡养扶助父母,履行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孝敬”一词有二层含义:一是尊敬长辈;二是指将物品献给长辈,表示敬意。那么,按照法律,又应当怎样做呢?
(1)要承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板书)
(2)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必要的慰藉(板书)
子女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带父母散步、购物、逛公园等,使他们生活安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精神上的抚慰及物质上的支持,这是中华民族代相传的家庭美德,也是法律赋予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义务。
你们知道吗?在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同样珍重父母的养育之恩。“父亲节”、“母亲节”,由来已久。联合国自1990年起,把每年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为国际老人年。还有山东济南市第一中学,自定节日——“孝敬日”。该校规定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每周日为“孝敬日”,每位同学都尽已所能。但是也有相反的事例:
案例:张老太出生在江西某山区一个大户人家。她出嫁时,父母给了她许多金银首饰和几万元现金。婚后张老太生下独生子阿禄。阿禄长大不走正道。他结婚后,嫌父母在身边碍手碍脚,逼父母分了家,赶他们住破房子。阿禄他爹下田干活被毒蛇咬死。张老太双目失明。阿禄不闻不问,不尽赡养义务。李村小学学雷锋小组的同学每天轮流为老人服务。老人临终前,办理了遗嘱公证,将她的首饰和现金全部赠送给李村小学扩建校舍。
问:①阿禄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②阿禄依法应受到什么制裁?③张老太“赠物”做法对吗?为什么?
教师帮助学生回答所提问题。对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父母有权通过子女的单位或其他部门调解;也可以起诉到法院,由法院判决。对拒绝赡养父母的行为,会受到依法制裁。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家庭成员中父母子女分别应尽的法律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建立美满家庭的基础,愿各位同学在生活中能依法自觉孝敬父母,承担应尽的义务,让亲情充溢整个家庭,让家庭生活充满爱的阳光。
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懂你》,听满文军娓娓道来关于母爱的故事。
一次思品课上,我给学生讲有关权利与义务的知识说:“我们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受者,还是义务的承担者,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我们每个公民都应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地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此时,我发现有几位同学若有所思,好像对他们的心灵有所触动,于是我就让他们发言,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作用还真不小啊!
一位姓何的女同学说:“我在家是小公主,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都有父母包办,只要我看书搞学习就行,其他不用我瞎操心。在家庭生活当中,我感觉到权利处处围绕着我,都是享受、只有获得,没有义务、也不用付出。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那样的生活不完整,从今以后,我要彻底改变“小公主”的形象,自己能做的事,坚决自己做,决不要父母包办,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孝敬父母、嘘寒问暖,履行一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义务。”
一位姓冉的男同学说:“在家孝敬父母、洗衣做饭、端茶送水,我还做得好,可是到了学校,我就脱胎换骨,不再是家里的那个人人赞赏的`乖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睡大觉梦见周公、作业敷衍了事;一下课,我来了精神,走廊打闹总是少不了我的;给同学起外号更是我的拿手好戏:说起劳动我是拈轻怕重:学校花坛总有我的身影,摘玫瑰、采桂花是我的绝活。学了今天的知识,我才如梦初醒,原来引以为豪的‘绝活’都是没有履行一个初中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表现,在校未做一个好学生,有愧于生我养我的父母和爱我的教师。我决心改改,接受大家的监督。”
同学们在上述两位学生的带动下,你一言,我一语诉说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洗涤自己的心灵,决心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更人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立志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好公民,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节常规思品课,本应该按教案进行教学,教师按教案施教。可实际教学中,经过一番问答后,把一节知识传授课,上成了思品活动课,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本节课把思品课知识与学生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让同学们得到了更大的收获,让教者也收获了快乐和喜悦。我想,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节课,要求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节课都完成哪些作业等等,每一节课都用固有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平时上课时,是应该用常规的方法上好常规课,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多多思考,回答教师的知识提问,努力达到基本要求。但也要让学生思维发散,提出超越教材的问题,提出本课以外的问题,教师更要机智地处理这样的课,让师生在新课程背景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