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经济周期信贷货币政策

经济周期是指繁荣与衰退的循环交替,现在是用于描述经济崩溃和萧条的术语。对于投资者而言,经济周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深刻理解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奥地利学派因对经济周期的解释而独树一帜。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ABCT)最早可追溯至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一个经济体为什么会经历经济周期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它们不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而是干预主义货币体系的直接后果。或许人们可以根据其他不同的概念来解释这个理论,但我们将从经济的生产结构开始研究。

无扭曲的生产结构

为了理解生产结构的扭曲,我们将首先展示一个存在于非政府统治状态、自由市场货币体系下的正常生产结构。德国经济学家威廉罗雪尔(WilhelmRoscher)提出过一个常用来说明劳动分工下的生产结构的例子。因此,我们遵循罗雪尔的思想,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他认为,一群安家于鱼群丰富的水域附近的渔民,必先历经一段物资极度匮乏的日子。渔民或许能够通过整日在浅水区捕鱼勉强糊口,但这些渔民怎样才能改善他们的处境呢?

图6.1哈耶克三角Ⅰ

迂回生产的高收益并不是确定的。只有最终能够实现更高产出的迂回生产方式才会被选择并得以继续。资本更密集的生产结构通常产出更高。否则,这种生产结构就会被抛弃,因为没有人愿意采取迂回生产方式而不求更多数量或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如果采取迂回生产方式却不能带来更高的回报,这会危及企业的生存。

生产结构的重组

以上简单例子已经暗示了生产结构的动态变化。在该变化过程中,决定性的一点是:在资本积累之前,必须有行为上的改变。以渔民为例,人们能够通过“表面的牺牲”暂时降低消费并创造储蓄。但这种牺牲只是一种表面的牺牲,因为最终获得的更高回报弥补了这种牺牲。

将生产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置于更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看,推动生产结构变化的因素就包括储蓄意愿的变化。在全社会范围内,节俭行为的增加或减少是常有的事。

从经济上讲,每一项行动都要付出代价。人们储蓄得越多,必然导致消费越少。今天,人们非常担心该后果。然而,这种担心毫无根据,或者说基于一种虚假经济学——仅仅从静态总量角度进行循环论证,却忽视了该过程中的一系列动态机制。我们仔细分析这一动态过程:消费水平下降首先带来需求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经济中。消费的减少只意味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减少。因此,哈耶克三角的右边边界首先出现一个塌陷。零售商无法出清商品,其所从事业务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了。由此会导致什么呢?

让我们观察个人层面上的实际变化。想象一下,有一群企业家聚在一起讨论商业,其中零售商对其损失怨声载道。不过,零售商只代表了一小部分的商业人士,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生产阶段与消费端相去甚远,他们目前并没有经历任何变化。但由于需求下滑,零售商将削减他与批发商之间的下一笔订单,批发商也会相应地削减他与生产商之间的下一笔订单,这样就带动了生产结构的变化。然而,目前只有零售商在抱怨,其他行业的企业家继续享受着旺盛订单。不过,与会投资者或企业家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避开接近消费端的行业!新进入的企业家现在将更倾向于参与远离消费端的生产阶段,投资由此转移。

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动态机制,从消费转向储蓄还改变了不同时期的商品供应。由于行为者放弃现有消费,以换取未来更丰富(或质量更好)的商品,更多的当期商品由于资本的形成而变得容易获得。未被消费的当期商品的供应增加,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相对于未来商品的价格下降,而这个价格比率由市场利率表示,因此,在长期项目中使用的当期商品会变得更便宜。

上述所有动态机制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人类行为的变化导致生产结构的深化,远离消费端的生产阶段逐渐扩张,而接近消费端的生产阶段趋于萎缩。这种变化如图6.2所示。除哈耶克三角之外,由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杰加里森(RogerGarrison)所创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也能用来说明上述条件的变化,它说明了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权衡。

图6.2哈耶克三角Ⅱ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由于这一过程是动态的,生产结构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调整。消费者储蓄的决定表明其偏好远期消费而非即期消费。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必须形成资本,而创造储蓄才是持续形成资本的方式。如果储蓄率保持在同一水平,这些更高的回报最终会使生产结构进一步深化。这一过程也代表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这种增长所形成的模式类似于树木的年轮,如图6.3所示。

图6.3哈耶克三角Ⅲ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资本结构

在某些方面,资本能否被视为同质的?这是有关资本争议的主要话题。奥地利学派的拥护者总是以强调资本的异质性而与众不同,换言之,他们认为不可能将资本标准化或加总。其中,路德维希拉赫曼(LudwigLachmann)是奥地利学派最坚定的追随者之一,他对异质性资本问题做了如下总结:

资本异质性是指其使用中的异质性;

使用中的异质性意味着多重专用性;

多重专用性意味着互补性;

互补性意味着资本的组合;

资本组合构成了资本结构的要素。

以下将逐一对此进行解释:

资本异质性是指其使用中的异质性。在根本上,资本是实现行为主体之主观目标的手段,故其物质上的特性是次要的。由于同样的资本可用于实现不同的目标,因此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资本品从来不是以物质形式来定义的,而是以其如何被使用来定义的。对于同一资本品,如果人的主观目标发生了变化,即使它在物质上没有发生改变,也可能在人们观念转变的瞬间失去其资本功能,甚至完全失去价值。

使用中的异质性意味着多重专用性。资本品的等级越低,即越接近消费端,它就越具有专用性。专用性是指每项资本品只能用于有限数量的用途。资本品具有最高程度的专用性意味着它只能被转化为一种低阶商品。资本品对我们的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这一事实意味着它们只能用于特定目的,但一般来说,目的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资本品具有多重专用性。

多重专用性意味着互补性。如果两项资本品只能一起转化为低阶资本品,那么它们就是互补的。由于每项资本品只能用于有限数量的用途,它总是与其互补品结合使用。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使是积累量最多的资本品A,如果没有与之互补的资本品B,那也会毫无价值。因此,资本的“自动”积累只是资本同质性假设下的说法,而这一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互补性意味着资本的组合。不同的特定资本品需要与其互补资本品以一定比例组合起来使用,它们只有形成互补组合才能产生影响。创造低阶资本品,也就是说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实现人类目标的前提,是资本的适当组合,而不是资本的“总量”。

资本组合构成了资本结构的要素。在漫长生产过程的每一阶段,大多数场合下的资本必须结合起来使用,因此资本必须被视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结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衡量指标。而且,资本结构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人的选择与行动进行预期与组合。

建立资本结构的行为被称为投资。因此,投资是一个资本去同质化的过程。同质资本,即“自由资本”,必须被捆绑起来。结合上述关于资本结构的分析,投资具有不可逆性。现有的资本结构很难在不付出成本和努力的情况下转变成另一种资本结构。在一个生产过程中,生产结构的组成部件往往无法用作他途,在它们的替代性使用中,分别需要完全不同的互补资本品。

“资本是有结构的”这一观点清楚地表明,资本作为一定数量的货币的流行概念从根本上是错误的。投资,也就是资本的形成,就是把货币(当前的、最终的财货形式)去同质化,转变成一个具体的结构,这至少需要做出一部分不可逆转的决定。“投资”(investment)一词来自拉丁语中的“clothing”(investire)。换言之,某人以一种不同的形式投资资本,相当于将其缝制为新的衣服。

生产结构的扭曲

存在着某种贷款利率,它对商品价格而言是中性的,它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商品价格。这必然与如果不使用货币,整个贷款的发放都以实际资本品的形式进行时,由供求所决定的利率相同。从本质上讲,这可以被描述为资本自然利率的当前水平。

维克塞尔认为,上述两种利率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投资需求与储蓄数量不匹配的情况。如果市场的整体利率低于自然利率,经济就会扩张,物价上涨(其他条件不变)。反之,如果市场的整体利率高于自然利率,经济就会陷入低迷。

这种存在着两类利率相分离的思想与奥地利学派的思想相似。奥地利学派的拥护者认为,货币供应的人为增加,会人为地抑制利率,并由此导致经济周期。与维克塞尔不同的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成功地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为逻辑一致的经济周期理论,并指出了维克塞尔的错误。维克塞尔认为,如果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处于均衡状态,价格就会稳定。该观点在1931年受到了哈耶克的特别反驳。

自然利率可以被视为(未来商品与当期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因此也像其他价格一样由供求决定。利率在消费与投资之间发挥着具有经济意义的协调功能,因此,其作用不可替代。它传递着某种信息,而非被任意确定的数字。如果它被集中操控,则无法再履行其协调功能,反而会产生误导作用。

现在利率的下降使商人的计算出现错误。现有资本品的数量没有增加,而经济计算所采用的数字只有在这种增加真的发生时才是有效的。因此,这种计算是误导性的。市场利率的下降使许多项目看起来有利可图或可行。而如果基于不受信贷扩张操纵的利率进行计算,这些项目将被证明无法实现。结果,企业家们开始着手实施这样的项目。商业活动受到刺激。繁荣开始。

央行将利率降至非自然水平,并没有向经济释放额外的资源。然而,在人为抑制利率的环境下,看似有利可图的投资数量发生了变化。现在,实际不变的资源池不得不用于实现更多的投资项目。由于不允许形成自然利率,在正常情况下利率所发挥的协调功能现在反而误导了企业家。米塞斯把身陷这一处境的企业家类比为这样的建筑师——他不知道自己所掌握的建筑材料不足以建造出具有他预想中规模和形状的建筑:

整个企业家阶层,可以说,好比是建筑师,他的任务是用有限的建筑材料盖一栋建筑物。如果一个建筑师高估可供使用的建材数量,那么对于完成他所拟定的计划来说,他可支配的手段是不够的。他一开始便把地基挖得太深,把基础范围铺设得太大,盖到后来才发现欠缺完成整栋建筑所需的材料。

自然利率的水平也表明了真实储蓄的稀缺性,可以说,真实储蓄是藏在货币面纱后面的。自然利率体现着“市场参与者放弃当前可能的消费的某一部分”需要付出的代价。经济增长源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建立在行为变化基础上的,这种行为的变化又是通过一个较低的自然利率来表现的。相比之下,人为抑制的利率并不伴随着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必要变化,因此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干预实际上就意味着对利率实施价格控制。商业银行受到央行措施的诱导,发放更多的消费和商业贷款。在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的作用下,人为的信贷扩张随之而来。此外,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即作为随时准备向商业银行提供几乎无限制的新资本的机构,已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至绝对的最低水平。

由于金融机构只需要以现金储备的形式持有其存款的一小部分,因此,它们拥有从无到有创造存款的法律特权。从无到有,是因为银行可以通过扩大资产负债表来发放贷款,从而创造新的“虚拟货币”(virtualmoney)。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这产生了对同一借款人的债权和债务。整个过程的荒谬之处在于,资产负债表上的债权或资产是基于银行自身的负债,而银行还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米塞斯将这些不兑现的贷款称为“流通信贷”(circulationcredit)。这种人为的信贷扩张为贷款接受者提供了新的购买力。然而,在整个经济中,这种货币通胀并不能被留存下来的同等规模的实际资源所抵消。

图6.4显示了这种因果关系。人为诱导的货币供应扩张,及其对应的被人为抑制的利率,导致了生产结构链条的延长。然而,与前述生产结构逐渐迂回相比,这并不是储蓄增加的结果。生产结构并未变得扁平,反而逐渐变得陡峭。原因在于,利率下降导致储蓄不再有利可图,市场参与者的储蓄欲望不仅没有增强,甚至有降低的趋势。因此,随着较高阶段取得的虚假会计利润被分配,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接近消费端的生产阶段,尽管该过程常常略有滞后。这些会计利润之所以虚假,是因为它们是基于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错误的经济计算。很多一开始被认为存在“利润”的项目,后来则会被证明只是资本消耗。生产结构被扭曲,经济周期开始启动。我们现在正进入繁荣阶段:远离消费端的、新的更高生产阶段所需的资源不再被留存,而是正被消耗。相当于一个人试图同时拥有和吃掉他的蛋糕。罗兰巴德尔以他特有的犀利方式直指问题的关键:

在近几十年的纸上信贷狂欢中,我们提前把食物吃了,这将导致我们不得不在未来几十年里忍饥挨饿。

图6.4哈耶克三角IV

进入流通中的新资金造成了储蓄和投资的分裂。储蓄与投资以前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但现在它们不再互为补充。其中的裂缝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对蛋糕的拉锯战。

让我们来看看上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经验证明。图6.5显示了美国经济中生产要素的构成,表明了资本品生产支出与消费品生产支出的比率。该比率的上升表明,资本结构逐渐从低阶向高阶扩张。这种现象主要可以用信贷引发的不可持续的繁荣来解释。尽管这一比率无法显示错配的程度有多严重,但很明显,如果资本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关系在几年内出现巨大分野,经济就会越来越扭曲。该比率大幅上升后,一旦出现衰退,短期趋势就会逆转。在这一时期,生产结构根据市场参与者的实际消费和储蓄意愿进行部分调整。然而,由于货币政策通常很快就会对衰退做出反应,对以前因投资不当而产生的资本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没有充分完成。与普遍的观点相反,这种繁荣实际上是依靠人为扩大信贷来维持的。

图6.5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生产支出比率

在实践中,投资者可以将这一比率作为一个指标,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正在引发繁荣。

一方面,货币供应扩张速度的下降,甚至仅仅是放缓,都可能导致一种影响,即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所有已进行的投资。

图6.6螺旋式货币供应扩张

另一方面,许多正常的公司或银行极有可能与资不抵债的公司或银行存在业务往来,这导致了额外的呆账。这一过程通常作为实际问题出现在公众辩论中,这往往给人一种印象,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实际上渴望出现一场危机。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把不可避免且有必要的通缩调整视为这样一个机会:它奠定了实现日益繁荣的基础,且从长期来看,这种繁荣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与主流经济学家相反,他们并不认为经济萧条是一个需要不惜任何代价加以预防的问题,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必要的恶”来看待。把繁荣视为上升的错误看法促使货币政策制定者试图避免图6.6左下角所示的结果,并给他们保持通胀的激励。毒药被用作良药,且毒药的剂量进一步增加,通缩调整被推迟。对此,哈耶克警告说:

通过信贷扩张来对抗萧条,类似于用导致邪恶的手段对抗邪恶:因为我们在生产上受到误导,所以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误导——一旦信贷扩张结束,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更严重的危机。

繁荣—萧条周期交替得越频繁,市场参与者对央行官员的行为就越敏感,央行官员的每一次皱眉都有可能被解读,从而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不以为奇了。然而,这只是政府制造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市场参与者根据对货币政策决定的预期来使用资源;而这些预期反过来又会影响决策者。近年来,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2009年以来,美联储对经济活动的每一次放缓都采取了刺激进一步通胀的措施。由于通胀政策的延续和扩张已被消化,因此可以观察到一个矛盾的情况:

一方面,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导致股价上涨,因为之后通胀政策产生的相应扩张已经被考虑在内。

图6.7美国货币供应量和标普500指数(阴影区域表示量化宽松时期)

这次股市反弹是人为扩大货币供应所导致的众多影响之一,人为扩大货币供应总是会启动一个经济周期:

因此,银行信贷扩张将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产生:通胀繁荣以货币供应扩张和投资不当为标志;危机爆发于信贷扩张停止、不良投资变得明显之时;而萧条复苏是必要的调整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经济能恢复到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最有效方式。

2001年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和2008年的本伯南克(BenBernanke)为避免短期的痛苦调整所采取的措施,恰恰是以未来出现一场严重得多的衰退为代价,从而阻止了复苏。经济结构不但无法恢复,反而被“止痛药”所淹没。一方面,大量的资金继续被用于无利可图的项目;另一方面,大量投资者持续面临资源短期问题。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曾分析过这种措施必然导致的后果:

信贷扩张所带来的繁荣的最终崩溃是无法避免的,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自愿放弃进一步的信贷扩张,让危机早点出现,还延迟危机的到来,令货币体系最终陷入彻底的灾难。

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泡沫的破裂和随之而来的后遗症是此前资本配置不当不可避免的后果,这将在经济衰退中无情地暴露出来。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利率水平被人为降低,以及货币供应被央行和商业银行先前为刺激疲软的经济(萎靡的就业数据、低迷的经济增长、接连不断的救助计划等)而人为地过度扩张。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看,与流行的观点相反,经济衰退不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后果,而是先前实行干预主义所产生影响的必要治愈过程。

繁荣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而衰退则代表着一种结构调整。这种结构性问题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解决。甚至部分主流经济学家也逐渐地认识到了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的因果混淆。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讲中指出,货币扩张只不过是对市场参与者的欺骗。利率——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比率——被伪造,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功能逐渐被破坏,这将导致资本错配。卢卡斯认为,货币政策——无论它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都无法改变经济产出水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通过货币刺激来解决。有人可能会忍不住认为,这样的经济周期并没有那么糟糕,不过是经济时而表现良好,时而表现稍差。然而,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不当投资实际上摧毁了真正的财富,而这些财富随后必须被重造。这不仅仅是财富的代际再分配,更是财富被彻底摧毁了。

坎蒂隆效应

奥地利学派的重要先驱、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Cantillon,1680-1734)是第一个认识到货币非中性的人。他认为货币供应的每一个变化都会改变经济结构。新创造的货币既不是均匀分布,也不是同时分布于个体层面。这意味着,货币供应扩张是一种财富转移,一些人将从价格上涨中受益,而另一些人则受损。较早获得新创造货币的市场参与者,相较于较晚或根本不获得新创造货币的市场参与者而受益。因为前者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或资本品,后者则在价格上涨后才能购买。坎蒂隆效应(Cantilloneffect)——新创造的货币在特定时刻进入经济并流通——正是货币供应扩张永远不可能是“中性”的原因。

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供应的扩张很可能无法提高物价。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再分配。就算再分配效应并不明显,但事实上,货币供应的增加阻止了价格的下降。如果货币供应没有增加,价格会下降得更严重。因此,一方面,商品价格被人为地保持在高位,生产者受益;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货币供应扩张阻止了商品价格下降和货币购买力提高,消费者受损。坎蒂隆效应对不富裕阶层的影响最为严重,通胀具有累退税的效果。

图6.8坎蒂隆效应——不同收入阶层的股票持有情况

美联储总是用所谓的财富效应来为其印钞计划辩护。美联储官员的观点是,由于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上涨,私人财富不断增加,每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可用于私人消费。就这样,资产价值的膨胀被当作炫耀性享乐消费的理由。然而,就连凯恩斯也意识到了货币长期贬值的后果:

通过持续的通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任意地没收公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被发现。这一过程让绝大多数人变得贫穷,但实际上也让一些人变得富有……体制为之带来意外之财的那些人变成了“奸商”,他们是仇恨的对象……获取财富的过程堕落为赌博和买彩票……列宁当然是对的。要颠覆现有的社会基础,没有比使货币堕落更微妙、更可靠的方法了。这一过程动用了经济规律中所有隐藏的力量,使之站在破坏的一边,并以百万分之一的人都难以察觉的方式进行。

人们热议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正在加剧,并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从1979年到2011年,平均家庭收入增长了64%,而1%的上层家庭的收入增长了近300%,20%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仅增长了18%。这种财富集中度的强劲上升体现于许多国家的基尼系数达到创纪录的高度。这意味着收入水平最高和最低的极端情况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传统中产阶级的占比却在下降。

摩天大楼指数

城市规划者的狂妄能被视为资源错配的可靠警告吗?安德鲁劳伦斯(AndrewLawrence)于1999年提出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index),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在《摩天大楼指数:有缺陷的大楼》中,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摩天大楼的建造与经济周期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桑顿于2005年对这一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劳伦斯的思想融入以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的经济框架,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摩天大楼指数确实代表了一个可靠的警告信号——繁荣幻灭:

世界最高建筑的建造情况是一个用于判断严重经济衰退是否开始的不错指标。

第一个效应是关于利率对土地和资本价值的影响。由于利率下降导致购买房地产的机会成本降低,房地产更具吸引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下降将导致对房地产和土地的需求上升。因此,房地产价格将会上涨。

第二个效应是低利率对公司规模的影响。低利率不仅扩大了公司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品的融资成本。对资本品的长期投资似乎是可行的,企业家和投机者的信心增强了。随着周期的持续,过度投机和对经济的无知会同时增加。一种“这次一切都不一样了”的心态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最终为建设狂妄自大的项目提供了理由。

第三个效应涉及创新技术与建造更高建筑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越来越高的摩天大楼,资本密集型生产过程也总是需要采用新的方法以成功地在市场上实现。此外,其他一些问题也需要创新技术发展,如工程和施工问题,以及环境、交通和通信问题,如需要建造更快的电梯,或在迄今未达到的高度建造时考虑各种环境影响等。

表6.1世界最高建筑与经济危机

建筑物

城市

高度

楼层

经济危机

1908年

胜家大楼

纽约

186米

47

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

1909年

大都会人寿大厦

213米

50

1913年

吾尔沃斯大楼

241米

57

1929年

华尔街40号

282米

71

大萧条

1930年

克莱斯勒大厦

318米

77

1931年

帝国大厦

102

1972/1973年

世贸中心

416米

110

20世纪70年代滞胀

1974年

西尔斯大厦

芝加哥

441米

1997年

双子塔

吉隆坡

452米

8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目前,印度和中国在建设摩天大楼上的计划与行动尤其引人注目。这两国都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建成大批摩天大楼,以备劳动力流入城市之需。在未来的六年里,仅中国就打算完成目前全球在建的124座摩天大楼中的一半。表6.2显示,不仅是摩天大楼的数量,其平均高度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巴克莱摩天大楼指数,中国的摩天大楼除了规模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其地理分布也将发生改变。过去摩天大楼主要建在一、二线城市,但未来将主要建在三线城市。

就目前而言,中国最高的建筑是建成于2014年的上海中心大厦,这座耗资24亿美元、高达632米的大厦,同时还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建筑。在不久的将来,在10座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中将有5座位于中国,在20座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中将有14座位于中国(见表6.2)。

表6.2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序号

(计划)

用途

1

王国塔

吉达(沙特阿拉伯)

1000米

2019年

写字楼/酒店/住宅

2

哈利法塔

迪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828米

2010年

3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深圳(中国)

660米

2017年

写字楼

4

武汉绿地中心

武汉(中国)

636米

5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国)

632米

2015年

写字楼/酒店

6

麦加皇家钟塔

麦加(沙特阿拉伯)

601米

2012年

酒店/其他

7

高银金融117

597米

2016年

8

乐天世界大厦

首尔(韩国)

555米

9

纽约(美国)

541米

2014年

10

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

广州(中国)

530米

11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

天津(中国)

12

中国尊

北京(中国)

528米

2018年

13

台北101大楼

台北(中国)

508米

2004年

14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中国)

492米

2008年

15

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中国)

482米

16

国贸中心

重庆(中国)

469米

17

富力广东大厦

468米

18

拉赫塔中心

圣彼得堡(俄罗斯)

463米

房价与年收入之比在不同地区的情况见图6.9。

图6.9房价与年收入之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在印度,大型建设项目也在进行中:在未来五年内,印度将建造14座摩天大楼;高达718米的印度塔将成为世界上第二高的建筑,尽管这个动工于2010年的工程曾在2011年中断过。

THE END
1.把握篆济的周期性规律自古以来,《易经》《史记》《盐铁论》等中国典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多有论述,远早于杰文斯提出太阳黑子理论,从而引发了西方对经济周期的潜心研究。而西方近现代经济周期研究领域流派丛生、新义迭呈,并日渐引发国内市场重视。“周期”一词代表规律性,意味着经济变量围绕长期趋势波动,并具有明确的长度和幅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3715841280728219&wfr=spider&for=pc
2.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全)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志为转移地创造或制定它。第三,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3、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答:特点:第一,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0517075_920330375.html
3.《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7.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说明某一具体经济事物是好是坏,是否符合价值标准。 8.实证分析:排除了主观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作客观分析,只考虑经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9.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https://www.yoojia.com/ask/17-12054441182264583004.html
4.政治经济学作业集(必做题)2.社会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有哪四种方式? 答:习惯、命令、计划、经济 3.请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和一般功能。 答: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包括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供求关系;二是价格杠杆;三是竞争机制。在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了市场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a3gj36i.html
5.蚌埠市商业网点规划4、应强化蚌埠市商业特色的论证,体现蚌埠市的特点、特色。特别应充分体现规划的针对性。 5、对规划区的人口、面积、商业零售总额的现状及规划须作进一步核实。对相关数据进一步核对,应使用2004年或2005年数据。 6、规划应服从蚌埠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蚌埠市城市建设规划,并与蚌埠市房地产发展规划、蚌埠市交通发展https://swj.bengbu.gov.cn/zfxxgk/public/22181/34726051.html
6.第六章旅游市场海风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指旅游需求者和旅游供应者之间围绕旅游产品交换所产生的各种联系和经济关系。 2、简述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的关系,以及国际旅游流向流量的一般规律 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只有一定的流量才能构成一定的流向,也只有一定的流向才构成一定的流量。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bf856d00100lonp.html
7.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2.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可以() A.创造经济规律B.改变经济规律 C.消灭经济规律D.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3.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在于() A.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 C.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https://zikao.eol.cn/a/43031.html
8.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考试真题33.规律的特点表明,规律具有 A.永恒性 B.有用性 C.客观性 D.普遍性 34.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检验今天人们提出的全部认识,这说明 A.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 B.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 C.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 D.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3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http://m.xueti.com/zikao/56633.html
9.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研究生招生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1、历史的现实前提 2、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3、历史规律的特点 4、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社会形态的概念 http://mksxy.hainnu.edu.cn/html/2013/yjszs_0708/476.html
10.广东2022年1月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真题及答案A、经济规律 B、政治规律 C、社会规律 D、发展规律 2.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具有的特点不包括(B) A、具有能动性 B、具有潜在性 C、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D、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3.通过以下哪一种方式能够满足劳动者个人与企业需要的最佳匹配?(D) 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3/gll_0319/42247.html
11.技术经济与投资项目评估ok1湖南大学:技术经济与投资项目评估展规律。 技术经济学研究怎样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 步,并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问题。技术经济学的研究 范围跨跃技术领域和经济领域,涉及四个研究层次。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 1.1.2技术经济学的特点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综合 性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决策 性学科,由此决定了它具有 http://read.cucdc.com/cw/81438/134047.html
12.城镇建设论文范文12篇(全文)在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还应该坚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 各地政府还应该对新型城镇化理念进行充分的认识, 以便更好的开展生态城镇的建设工作。 摘要:简述了我国城镇化理念的变化发展趋势, 结合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生态城镇建设目标, 从科学规划、节约土地、发展生态产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l1ftju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