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司法制度:“天下之法”的观念造就大唐盛世法治法律判例错案民事诉讼民商事案件

唐代是中国古代繁荣昌盛、法治清明的时期,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完备的法制,主要包括法律体系和司法体制。

其中,唐代的法律体系分为为律、令、格、式四种形式,使得立法宽平简明,公正无私,但唐代的司法体制在后世研究中往往让人忽略。

实际上,唐代的司法体制十分健全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从立案到审判,每个机构的职能安排和每个环节的规范都十分精细明确。

这主要受益于唐代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

受法律至上的观念影响,司法官员具有独立审判权,司法官员选拔的严格促成了唐代整体审判水平的高超,以及完备的诉讼审判程序和监督体制,都使得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健全优良。

“天下之法”,独立审判

在隋朝时期,朝廷政治制度过于集中,权利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这也是传统的“一家之法”的说法,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唐代为了不犯前朝的错误,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法律概念,即法律至上的观念,皇权不得僭越法律,司法官员具有独立审判权。

独立审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受皇权的干预。

即使皇帝多想处决一个人,若这个人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司法官员只需按照法律条文来断案,无需以皇帝的意志来判决,且不能援引皇帝未上升为法律条文的诏令。

唐德宗时期,有一个雕琢玉石的工匠为皇帝制作衣服的腰带,他不小心弄坏了腰带上一个玉石装饰品,于是在市场上买了其他玉代替,结果被唐德宗发现了,唐德宗认为他犯了欺君之罪,想把他处死。

这时宰相柳浑反驳说:

“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法司,臣不敢亏法”。

意思说:如果皇上你现在自己杀了他,我阻止不了,但是交到我这里,我必须按照法律给他定罪。

最后,这个工匠被司法审判机关免于死刑。

二是不受上级官员的干预,下级官员办案时若受到上级官员的打压、干扰时,可进行独立审判。

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与寺院僧人因争夺一个石磨发生了诉讼纠纷。

当时一个叫李元纮的司法官员认为太平公主应将石磨还给僧人,但李元纮的上级长官窦怀贞惧怕太平公主的势力,让李元纮改判,但最后李元纮坚决拒绝了。

这些独立审判的案例,都印证了唐朝司法制度的高度公正和完善。

“试判”考试,严格选人

为了选拔出像李元纮、柳浑优秀的司法人才,司法官员任职前都要学习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通过吏部主持的专门考察法律技能的“试判”考试。

唐代的司法人员构成较为复杂,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中央专门从事司法职务的官员,有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等中央司法官员;

二是地方各州府的司法参军,各县的县尉、司法佐等;

三是中央及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审判事务的官员。

因此,唐代官吏任职前都要通过“试判”考试,此外,科举考生入职、流外官入流也要“试判”。

“试判”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国家律、令、格、式法律条文的熟悉情况,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审断疑难案件的能力。

不仅如此,“试判”考试考查人员范围巨大,基本上要多次参加考试。

除国家高级官员,其余中下级的行政司法官员、包括四五品的官员,都要多次参加“试判”。

这种体制和规定,一方面能够促使司法官员自主学习法律知识、锻炼审判技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一方面也让唐代法律更加完善和严谨,其中就包括完备、公正的诉讼审判程序。

诉讼审判程序

公正完备的诉讼审判程序能够有效保障司法正义,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唐代为实现司法公正,在制度上有所创新。

在民事诉讼方面,实行自诉制度,除当事人和近亲属外,旁人无权提起诉讼。

当时,有一妻子殴打丈夫被告到官府,但由于案件是由他们的邻居起诉的,此案件不成立。

在刑事审判方面,采取了从新兼从轻主义的原则,此项规定则十分人性化。

该法律条文规定,如有刑事案件判决,若此时有新法律条文出台,应以新法律判决犯罪行为,若判决结果比旧法律严重,那么则以较轻的旧法律判刑。

在审判过程,实行回避原则和公开判决,保证公正公开。

诉讼审判程序从起诉立案、审理判决,到上诉复审、错案追究,各个环节都作了明确的规范。

其中,对刑事案件的受理实行最具特色的三审立案审核制。

为防止诬陷乱告的现象,受诉官司每隔一日审投诉人一次,每审一次皆让投诉人在审问记录之后签名画押,三次审问后,若投诉人所诉没有矛盾之处,则正式进行审理。

唐代的三审立案是由当地最高司法长官负责审查的,初审后,如果确实符合立案条件,则立案。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则退回案件进行补充调查,充分保障了立案的准确性。

如果通过了初审却不立案,司法官员要告知民众“不理状”的缘由。

但如若应立案而司法机关拒不立案,民众可凭“不理状”向上一级的审判机关提起诉讼,有效地解决了普通民众告状难的问题。

此外,唐律规定,民众要逐级上诉,不得交叉或者越级上诉,而且没有审计限制,可以一路上诉到最高统治者皇帝。

这些规定并不只是摆设,有史料记载,一个外域商人来到广州做生意,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最后上诉到都城长安城的事例。

这种逐级上诉也保障了诉讼渠道的畅通,充分为普通民众而考虑。

严密推理,维护权威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好的司法官员也必须有严密的推理逻辑。

司法官员要根据当朝法律对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方面的诉讼案件撰写出判决理由。

但案件如若涉及到道德、天理、人情等因素,则需要更加严密的司法推理和论证,更加考验司法官员的法律素养和审判水平。

在现存的许多唐代的判例判文中,不难发现唐代司法官员素质和审判水平之高。

在这些判例判文中,有实际案件的判决,有根据过去判例整理的判例集,还有考生参加“试判”考试编写的判词。

并且,这些案件审判的领域很广,包括民事诉讼的家庭、婚姻、买卖等,刑事案件的交通事故、偷窃、贪污受贿等,还有军事犯罪、经济纠纷、公共环境保护等各种类型的诉讼案件。

在审理中,还运用了一些新的法律原则。

首先是出现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例如,博物馆藏书《文明判集残卷》中,就有这么一个案件:

一寡妇阿刘的丈夫早年就去世了,但后来阿刘却怀孕了,还宣称是和死去的丈夫在梦里生的。

按照当时的法律,通奸要被判刑一年半,有丈夫的要判刑两年,但因为没有充足的证据,难以断罪,官府最终没有追究阿刘的责任。

其次是司法官员实行了保辜制度。保辜制度是关于人身伤害与责任挽救相结合的制度,也是中国古代刑法中一种保护受害人的制度。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善良风俗原则等审理案件。

唐代官员面对案件事实和判决标准,通过严密、充分的论证,层层推进,努力使判决做到合情合理、公平公正,提出合理的判决意见。

监督纠错,保持公正

当然,司法官员也是人,是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

唐代司法官员的权力虽然大,但不加规束,法治也不会严明的。权力虽大,但也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为防止司法官员乱执法,唐代制定了许多监督制度。

首先是唐代的审判监督机制,司法官员必须定期接受考核和时刻接受监督。

其中,考核又叫“考课”,根据官员们一年之中的功过、行能等,然后分优劣、定等级,还要当众宣读考核结果。

并且,要接受来自监察机构御史台的监督和同级审判衙门内部的监督。

在地方衙门中,专门设立了负责对各种司法文书内容审查的官职,如录事参军、主簿、录事等。

其次是唐代的录囚纠错机制。

唐代的录囚也称“虑囚”,是检查囚犯是否有冤枉和未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种机制一来可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维护公平正义;二来可以促使司法机关人员及时审理案件,提高司法效率。

还有唐代司法官员的错案追究制。

针对唐代司法官员由于受贿赂枉法审判、疏忽运用法律条文错误导致误判、错判的情况,法律都有做相应的处罚规定,以此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证司法严正公明。

错案追究制对于误判、错判的司法官员的追责十分精细,单独设立了专门的承担罪责的计算方法,且细致到每一级官员和每一管辖环节,增强了司法官员的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审判的公正。

结语:

唐代之所以是中国古代盛世朝代之一,受益于它清正严明的法治,而法治又是唐代完备的司法体制的必然结果。

国家及统治集团高度重视法律的作用,提出“天下之法”的概念,统治者带头守法,给所有人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使得司法独立审判成为了不可改变的传统。

同时,选拔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促使司法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再加上完备且不断创新的诉讼程序,充分发挥了司法官员的审判能力,提高了审判效率。

实践出真知,大量的司法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司法审判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对现代司法都产生深远影响。最后,还有对审判权力的大力监督。

唐代的司法体制从观念影响、人才选拔、程序到理论、监督,形成了独具特色、完备公正的司法模式。

即使是一千年前的司法体制,但它所呈现的很多法律思想、判决原则、监督方法,对现代司法仍有很大的启发。

THE END
1.古今中国法律对经济的影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这种现象到 20 世纪初期才得到改善,出现了专门的针对商业的法律!由于一直没有专门的针对经济行为的法律条文出现,所以古代中国的经济行为大多是比较混乱的,从事经济行为的人的行为不规范,很多条文界限不明,并且相对的惩罚和赔偿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 农本思想入法制约经济发展http://www.sass.cn/109001/21540.aspx
2.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之重要源头,各家的法律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处,诸如"德治"、"人治"与"法治"对立,"人治"、"法治"与"无为而治"对立,等等。但各家法律思想也有不少共同之处:(1)他们都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为治理好国家寻觅出路,提出治国方略。(2)各家所立足的社会文化背景均为农业自然经济,宗法制度影响巨大,都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4.中国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许多值得珍视的经济法律制度。文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通过溯源中国古代经济法,探寻“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经济法的历史由来,揭示中国古代经济法不同于西方近现代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以纠正“中国古代并无经济法”的长期认知https://cfr.swupl.edu.cn/xsdt/3b563a51d28447c3a16866b3208a2645.htm
5.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通用5篇)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一、基本思路 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http://m.yueduku.com/fanwen/kaitibaogao/731/731386.html
6.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7.三校名师:2006年司法考试测试卷一及答案c.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d.反映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 56、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b.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 c.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d.民族自治机关的领导人由少数民族的人民直接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sifakaoshishitiku/0761713085930716_649.htm
8.2020敏行法硕法制史简答题素材汇总1以法治官是中国古代法制的悠久传统,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明确官吏的职、权、责; ②规定官吏的行为方式与自我约束的机制; ③实行考选、考课、监察等一系列制度,促其奉公守法,为君尽责。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官法不断充实完善,使官吏职责明确,有法可依,是古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https://www.douban.com/note/741872531/
9.法制史总结(二)——唐宋元时期的法律司法考试报名中心《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肯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 ★★五、唐律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唐律是中国古代法律发达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礼法合一。唐律将礼教伦理精神与国家刑罚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治。 2.科条简要。唐律全篇仅为12篇,502条,宽简适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https://www.zhikaodi.com/showinfo-234-148812-0.html
10.“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始于西汉,遂于唐代,以《唐律疏议》的颁行作为标志,自此礼法合一,凡事“一准乎礼”,儒家经义完成了对成文法的彻底改造。礼作为中国传统法的灵魂,它特有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继汉代之后,“忠、孝、节、义”等儒家道德观转化为现实的法律制度,并不断法典化,极大地影响了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11.高考历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点超全总结,赶紧收藏!(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 积极方面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 https://www.360doc.cn/article/42438106_104408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