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4
科目名称:古代汉语
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1.目标
考查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和能力。
2.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
1.古汉语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1)文字部分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2)词汇部分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情况。掌握多义词的义项分析方法及句中词义的辨认方法。识记指定教材中通论和文选注释部分所举的词例。
(3)语法部分
在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重点掌握古代汉语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
(4)古代文献阅读的基本知识部分
2.古文阅读
(1)语言现象的分析解释
(2)古文标点
掌握有关古文句读的常识和方法,对一般的文言书面语,能够在理解其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地加上现代标点符号。
(3)古文今译
在正确理解一般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将文言文材料的指定句子、段落乃至篇章正确地译成通顺规范的现代文。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
1.命题说明
主要题型有四种。名词解释(30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对文字、音词汇、语法、古书注解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重要著作等有较好的掌握。问题简答(30分):根据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解答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问题。词语解释(30分):要求考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汉语常用词汇,能准确地理解语词在具体语境的含义或用法。古文标点及翻译(60分):能读懂不很繁难的古文,能比较准确地为古文添加现代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2.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18年版。
3.其他规定
考试科目代码:F20
考试科目名称:科学技术史
考察学生对中西方科学技术史中基本概念、术语的理解、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重大科学技术史实了解、理解分析能力。考试目标的能力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较低要求--了解;一般要求--理解;较高要求--掌握、分析。要求命题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题型所占比例大致是:“理解”占30%,“掌握”占70%;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一、史前时期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考试内容:中国从远古到夏代的原始工艺技术。
考试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2.了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原始工艺技术。
二、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考试内容:夏、商、西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
1.记住此时期的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
2.掌握此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
3.了解手工业技术成就;
4.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三、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
考试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型水利工程及冶铁技术。
1.记住此时期的天文学、医学、农学、地学、物理学有关著作名称;
2.掌握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形成及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3.分析《墨经》和《考工记》中的科学技术知识。
四、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考试内容:秦汉时期的天文学、农业科技、医学、地学,以及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发展。
1.记住此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地学有关著作名称及主要内容;
2.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天文学体系形成、医药学体系充实提高,以及重要水利工程、造纸术产生;
3.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地位与科技交流作用。
五、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充实和提高
考试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科学技术。
1.记住此时期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
2.了解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
3.分析贾思勰与农学著作《齐民要术》,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注》;
六、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
考试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等领域科学技术。
1.记住此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
2.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天文学成就、中医药学进步,以及大运河开凿意义和造纸印刷技术发展。
3.分析中外交往和科技交流的发展
七、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考试内容:宋辽金元时期的农业、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科技发展。
1.记住此时期的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有关的著作名称;
2.掌握农业生产、农学、天文学、医学发展;
3.分析火药、指南针发明,航海造船、雕版印刷技术应用,中外科技交流发展;
八、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
考试内容:明清时期上(1368-17世纪)的农业、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科学技术。
1.记住明清时期的农业、天文学、数学、医学有关著作名称;
2.掌握黄河、大运河治理、盐碱地改造和“一岁数收”技术、新作物引进
3.掌握地方志的学术价值,郑和下西洋与造船航海技术,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
九、古代西方科学技术
考试内容: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古希腊及中世纪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1.掌握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在农业、水利、天文学、数学、冶金和医药等方面科技成就;
2.掌握古罗马、古希腊在农业、水利、天文学、数学、冶金和医药等方面科技成就;
3.掌握中世纪阿拉伯人对科学技术的特殊贡献
4.理解古代科学技术发端的标志和意义
5.了解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十、近代西方科学技术
考试内容:近代科学的兴起、经典科学全面发展与技术革命
1.解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2.理解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第二次技术革命
3.掌握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4.掌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及其启示
5.分析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十一、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考试内容:明清时期下(17世纪-1840)的天文学、数学、地学、植物学、医学、农业技术、乾嘉学派等。
考试要求
1.理解耶稣会传教士、乾嘉学派的科学著作和译著;
2.理解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中国后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清代在地学方面的进展;
4.分析中国人对西方科技传入的政策和态度。
十二、近代科学技术
考试内容:清末民初(1840-1919)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与技术等。
1.了解洋务运动后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著作与译著;
2.掌握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知识传入的背景及结果;
3.理解20世纪初期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结语
考试内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不足。
1.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2.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
3.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命题说明:试卷总分150分。其中,名词解释题共40分;简答题共60分,简述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论述题共50分,分析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因果或意义。
二、参考书目:
1.杜石然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刘兵等编:《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湖南科技出版社,2018年版。(以前两种书为主)
科目代码:F24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含思想政治理论)
第三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公共管理学发展和演变的轨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熟悉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针对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难题,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力图培育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价值观,以及表现出良好的分析、实践、沟通及领导等能力。
第四部分具体内容
1.公共管理学概述
2.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概念及其基本特点;我国政府组织结构的特点、变革的难题;组织变革的基本理论。
3.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及其作用,转轨时期政府的职能定位;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理论和政策分析学派的政府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4.非营利组织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与特征;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与特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与原则;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规划。
6.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学发展历程;公共政策本质、特征及其功能等基本知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基本过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7.公共部门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应对及其趋势;我国公务员职业发展与保障;我国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公务员培训。
8.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含义与特征;公共事业管理的国际趋势;我国公共服务模式;教育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等主要内容。
9.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发展的历程;公共部门评估的种类、标准与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代中国公共部门如何加强绩效评估。
10.公共管理伦理
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和功能;公共管理责任的含义和结构;公共管理伦理的立法与管理;公共管理中的制度伦理和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公共管理责任机制及强调公共管理责任的必要性。
11.公共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新世纪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与述评;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现状与特点;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命题说明(可包含题型设计):题型主要包括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其中识记部分约占30%,理解部分约占40%,应用部分约占30%。
2.参考书目: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ISBN编号:978730028859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ISBN编号:9787300046273.欧文.E.休斯,张成福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编号:9787300207407。
科目代码:F42
科目名称:法学综合
第五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并理解法学基本理论,熟悉宪法及基本法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制度,准确运用法律规范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道德。
第六部分具体内容
一、法学理论
1.法的本体
2.法的价值
3.法律关系
4.法的运行
5.法与社会
二、宪法
1.宪法基本理论
2.国家基本制度
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国家机构
5.宪法的实施与保障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2.行政主体
3.行政行为
4.行政程序
5.行政复议
6.行政诉讼的范围、管辖与程序
7.国家赔偿
四、刑法与刑事诉讼法
1.刑法基本概念与原则
2.犯罪构成与形态
3.刑罚裁量与执行
4.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5.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
6.刑事诉讼的管辖、回避与程序
7.执行
五、民法与民事诉讼法
1.民法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则
2.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关系
3.物权、债权、侵权
4.婚姻与继承
5.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则
6.民事诉讼的管辖与程序
六、商法
1.公司法
2.合伙企业法
3.票据法
4.证券法
5.保险法
6.海商法
七、经济法
1.竞争法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财税法
4.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5.房地产法
6.环境保护法
八、国际法
1.国际法的主体与国际法律责任
2.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
3.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
4.条约法
5.国际争端解决
6.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九、国际私法
1.国际私法的主体
2.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
3.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
4.国际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5.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
6.区际法律问题
十、国际经济法
1.国际货物买卖
2.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3.国际贸易支付
4.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5.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
一、命题说明:题型包括选择题(40分),论述题(50分),案例分析题(60分)。分值比例为法学理论(15分),宪法(10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20分),民法与民事诉讼法(20分),商法(15分),经济法(15分),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35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R、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科目代码:T06
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七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目标
本科目考试是全日制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同等学历的加试科目,旨在考察考生在中国古代文献学方面的文献基础、知识储备,以及阅读、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知识。
2.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功底,熟悉古代的基本典籍。
3.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与解读能力。
第八部分具体内容
一、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础理论
1.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
(1)了解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的含义。
(2)理解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2.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掌握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2)了解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3.时代与历史文献学
(1)了解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历史环境;理解历史时代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2)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演变与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4.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
(1)了解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2)理解历史研究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关系;了解目录学、传注学、辨伪学、校勘学、版本学的功用。
(3)了解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5.历史文献的标点、注释与今译
(1)掌握历史文献的句读与标点方法,了解标点的要求与能力的培养。
(2)了解历史文献注释的沿革与体式;掌握注释的内容;掌握注释的原则与方法。
(3)了解历史文献今译的渊源与发展;掌握今译的原则与方法;了解今译常见的讹误。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历史
1.先秦至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1)了解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掌握孔子整理六经的实践经验及文献学意义;掌握百家争鸣与诸子文献。
(2)了解两汉时期文献整理工作的大致发展情况。
(3)掌握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贡献,掌握刘向、刘歆父子对西汉目录学所作的贡献;理解班固《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了解郑玄校注群经的原则与方法。
2.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1)了解图书分类法的演进过程;掌握图书四部分类法的起始与确立。
(2)理解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注释与校勘学成就,包括颜师古注《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
(3)掌握刘知几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掌握《史通》的内容与得失。
(4)了解《隋书·经籍志》的作者、编修过程及编目方式。
3.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1)掌握宋代编撰的主要类书种类及文献学价值,包括官修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私修类书王应麟《玉海》、章如愚《山堂考索》等。
(2)掌握郑樵《通志》的历史文献学价值;了解“类例”的概念;掌握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历史文献学贡献。
(3)了解《永乐大典》的编撰背景、起因及成熟过程,掌握《永乐大典》编撰内容、体例及文献价值。
(4)理解方志的起源、产生及发展历程,以及方志学形成的过程。
(5)理解丛书的概念、起源及发展;了解明代丛书编撰盛行的原因及表现。
(6)了解胡应麟、祁承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4.清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
(1)了解《四库全书》的纂修背景、起因和编修历程;掌握《四库全书》的编目方式;理解《四库全书》纂修的功过。
(2)掌握章学诚和《校雠通义》对我国目录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3)理解清代校勘学繁荣的原因及表现;理解清代版本学兴盛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清代辑佚学的发展及主要表现。
(4)掌握“三通”、“九通”和“十通”。
5.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
(1)理解传统目录学的变化与新式目录著作的产生。
(2)了解20世纪初新史料的发现与研究;大致掌握罗振玉、王国维等对甲骨文的搜集与研究。
(3)掌握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理论;了解胡适倡导整理国故的理论和方法。
(4)掌握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主要思想;理解“层累地造成中国史”的学说。
(5)了解历史文献学的新成就;了解历史文献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三、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1.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
(1)了解历史文献载体的种类,包括传统文献载体和现代文献载体。
(2)掌握历史文献的类别,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以及类书、丛书、方志、家谱、少数民族文献等其他形式的历史文献。
2.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证学
(1)理解目录与目录学的概念;了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历程;掌握目录的类型;理解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掌握图书目录的检索方法。
(2)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概念;了解古籍版本的发展史;了解古籍版式与装帧制度;掌握古籍版本的种类;掌握古籍版本的鉴定与选择方法。
(3)理解校勘与校勘学的概念及其源流;理解校勘的必要性;掌握校勘的方法,包括校勘的一般方法、死校法、活校法、陈垣的校勘四法;掌握校勘的原则。
(4)了解考证的概念及源流发展;掌握考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了解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
3.历史文献的分支学科(下):辨伪学、辑佚学、史源学、传注学
(1)了解我国伪书产生的原因及其种类、数量;了解伪书、伪文的危害;掌握辨伪的主要方法,包括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方法,以出土文物为依据的方法。
(2)了解辑佚与辑佚学的概念;理解辑佚的产生及意义;了解辑佚的发展过程;掌握辑佚的步骤、方法,包括辑佚的准备工作,制定辑本的体例,具体的辑佚方法,加以校勘与辨伪。
(3)了解史源学的概念及其方法;理解史源学的功用。
(4)了解传注诸名称;了解传注的源流演变;理解传注的内涵;掌握古籍今注方法六则。
一、命题说明(可包含题型设计):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比例大致是:“了解”占20%,“理解”占30%,“掌握”占50%。试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40分)、论述题(40分),共三种类型。
二、参考书目:黄爱平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R、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代码:T08
考试科目名称:科技写作
一、绪论
考试内容:科技写作的概念、意义和提高科技写作能力的途径。
1.理解科技写作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提高科技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3.科技写作的本质追求
二、科技论文的特点和文风特色
考试内容:科技论文的特点和撰写科技论文的道德准则
1.理解科技论文的特点
2.了解科技论文的文风特色
3.掌握科技论文的道德准则
三、科研选题与科研设计
考试内容:科研课题与论文题目的关系、科研选题的原则
1.了解科研设计的一般概念
2.理解科研课题与论文题目的关系
3.掌握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
四、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考试内容:文献准备在撰写论文中的作用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分类、整理
1.理解文献准备在撰写论文中的作用
2.了解文献资料记录、搜集的基本要求
3.掌握文献资料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五、撰写论文的准备
考试内容:初定拟写中心内容和拟定论文写作提纲
1.了解初定拟写中心内容和拟投刊物的基本要求
2.掌握整理实验或观察材料、制备图表和使用图片的方法
3.掌握拟定论文写作提纲的意义和方法
六、科技论文的结构与写法
考试内容:科技论文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的选择和确定
1.理解科技论文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特点和意义
2.掌握科技论文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的基本要求
3.掌握科技论文导言、结语的作用和正文结构的分类
八、科技写作中的语言运用
考试内容:运用科技语言的基本要求和书面语言的词汇特征、句型特征
2.掌握运用科技语言的基本要求
3.书面语言的词汇特征、句型特征
九、科技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方法
考试内容:创新思维的特点、常用方法和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1、理解创新思维的特点
2、掌握创新思维常用方法
3.了解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命题说明:试卷总分100分。其中,名词解释题共30分,简答题共40分,论述题共30分。
二、参考书目:萧庆元等:《科技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或饶异伦、王青云:《科技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科目代码:T51
科目名称:法理学
第九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并理解法学基本理论,熟悉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原则和发展趋势,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特征和路径,运用法学理论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
第十部分具体内容
一、法学理论概述
1.法学研究对象
2.法学研究方法
3.法理学的对象和性质
二、法的本体
1.法的内涵和特征
2.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3.法律体系
4.权利和义务
5.法律行为
6.法律关系
7.法律责任
8.法律程序
三、法的运行
1.立法
2.执行
3.司法
4.守法
5.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
四、法的价值
1.法与自由
2.法与正义
3.法与平等
4.法与效率
5.法与人权
五、法与社会
1.法与政治文明
2.法与物质文明
3.法与精神文明
4.法与生态文明
5.法与社会文明
一、命题说明:题型包括选择题(20分),论述题(40分),案例分析题(40分)。分值比例为法学理论概述(10分),法的本体(20分),法的运行(20分),法的价值(25分),法与社会(25分)。
科目代码:T52
科目名称:环境法学
第十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并理解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熟悉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制度,准确运用法律规范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道德。
第十二部分具体内容
一、基础理论
1.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2.环境法的任务和功能
3.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4.环境法律关系
5.环境法的立法、执法和司法
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环境许可证制度
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
5.循环经济促进制度
6.总量控制制度
三、环境保护法的具体制度
1.大气污染防治法
2.水污染防治法
3.土壤污染防治法
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法
6.海洋环境保护法
四、自然资源保护法
1.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2.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3.土地资源保护法
4.水资源保护法
5.能源法
一、命题说明:题型包括选择题(20分),简答题(20分),案例分析题(60分)。分值比例为基础理论(20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30分),环境保护法的具体制度(20分),自然资源保护法(30分)。
科目代码:703
科目名称:中国通史
第十三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及对外交往等概况,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理论、史实。具体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对历史、社会较有影响的史实、人物、思想、学说、制度、科技、文化等内容。
第十四部分具体内容
1.中国历史的开端
(1)了解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2.夏商西周
(1)了解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理解夏朝的巩固和发展;商族的起源;理解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理解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2)理解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掌握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理解夏、商、西周的文化。
3.春秋战国
(1)掌握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理解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理解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理解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掌握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秦汉
(1)理解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理解汉承秦制与“文景之制”。
(2)掌握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理解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3)掌握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理解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4)理解汉代的社会结构;理解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秦汉的农民起义。
(5)理解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掌握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立即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
(2)了解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理解东晋门阀政治;理解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了解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理解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了解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理解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1)掌握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了解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掌握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3)掌握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了解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了解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理解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掌握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1)掌握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掌握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2)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理解宋代经济的繁荣。
(3)了解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理解元代行省制度;理解元朝的民族政策;了解元末的农民战争;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理解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8.明清
(1)掌握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影响;理解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理解“南倭北虏”问题;了解东林与复社;了解明末农民战争;掌握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2)了解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理解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理解康乾盛世;了解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理解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理解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了解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掌握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9.近代
(1)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理解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的历史及其各项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其《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了解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和特点;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
(3)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了解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并对其作用进行评价。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冲突;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社会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中国资产阶级两个组成部分的产生。理解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
(4)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了解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理解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6)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团体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的形成。掌握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及革命活动情况;认识清廷立宪和立宪派的宪政活动。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7)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了解和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基本史实。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政治腐朽性;理解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历史进步性。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意义和近代中国历史新趋向的必然性。
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60分),共三种类型。古代史部分约占70%,近代史部分约占30%。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版;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