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推行的新法后来怎么样了元丰司马光免役法

北宋中叶,冗官、冗兵、冗费等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神宗重用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变法图新。新法包括青苗、免役、农田水利、均输、市易,方田均税,保甲和保马等,合称富国强兵八法。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故,保守派复辟,新法的命运前途未卜。

青苗法是新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常平仓和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20%的利率借贷给农民和手工业者,试图缓解民间借贷和增加财政收入。熙宁年间,青苗法每年给北宋带来至少300万贯的收入。

青苗法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地方官为炫耀政绩,强行摊派青苗法,而且利率由“二分”擅加到“六分”,几乎等同于民间高利贷的利率。青苗法由“生财”向“敛财”演变。“庆历新政”推动者之一的韩琦也认为:青苗法“与初时抑兼并、济贫乏之意绝相违决。”意在“富民强兵”的青苗法于元丰八年(1085年)废止。

“富民”的另一个措施是免役法。它改变应募方式,原本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钱代役,官府以钱募役。免役法的本意是“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使“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并且免役范围扩大到寺观户、官户和品官户,改善了服役不均的状况,加快了公务人员的职业化。

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农民之役不过出力,税不过谷帛。”手中缺钱的农民,为了凑够免役钱,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农产品。朝廷又以免役宽剩钱的名义,攫取了大笔财富。在新法中,免役法和保甲法相互重合,农民陷入出钱又出力的僵局。司马光和苏辙对免役法进行了改良,实行差募兼行,使免役法得以延续。

熙宁二年(1069年)11月,神宗颁布了《农田水利约束》。这部新法对农田水利的组织审批、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力分担、参与人员的奖惩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新法的推动下,全国兴修农田水利设施10793处,灌溉民田3600多万亩,官田19多万亩。

元丰年间,受到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成员的反对,新法的普及遇到重重阻力。农田水利法流于形式,名存实亡。与其它新法不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的生产,符合了民众生存的需要,并未遭到废除,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和农田水利法同年推出的还有均输法。这一新法旨在解决汴梁和东南6路(江南东西、淮南、两浙、荆湖南北、福建、广南)的供需矛盾。均输法分为两部分,一是灾害歉收地区的实物赋税折算成钱币,到丰收地区贱价收购供品,取得“徙贵就贱”的效果。二是当价格低廉时,就地采购,储存备用,达到“用近易远”的目的。

均输法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操纵市场和盘剥百姓的能力,排除了商业活动中的一些阻碍,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过,均输法侵占了官僚阶段的利益,在元丰年间形同虚设,徒有其名。

简单来说,市易法是以平价收购滞销商品,当商品出现短缺时再出售。制定市易法的初衷是调剂供需、平抑物价、打击奸商。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在汴梁设立市易司,标志着市易法登台亮相。市易法允许商人贷款或赊货,并按规定收取一定利息。

不过,政府通过市易法过度操控市场,导致市场丧失了配置资源的能力,物价无法反映供求关系,损害了商户的利益,市场管制成本大于利益,而且腐败丛生,效率低下。就连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说:“市易法行,取息滋多,而输官不时者有罚息,民至困穷。”元丰八年(1085年),市易法被逐步废除。

熙宁五年(1072年)8月末,针对田赋不均、隐田逃税的现象,王安石制定了方田均税法。在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状况之后,方田均税法以东南西北四边长各1000步为1方(相当于当时的1万亩),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级登籍造册,确定各个等级土地的单亩税额。

相较其他新法,方田均税法好似鸡肋。该新法的推行仅限于北方的河北东、河北西路、永兴军、秦凤及京东路部分州县,没有在全国普及。据《文献通考·田赋四》坦言:截止废除方田法前夕,“天下之田已方而见于籍者,至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四十有九顷云”,这与全国登记在籍田地4616556顷,相去甚远。更何况方田均税推出伊始,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激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10月25日,受到重重阻力的方田均税法被废止。

熙宁三年(1070年),“强兵”举措之一的《畿县保甲条例颁行》出台。保甲法的主要内容是乡村每十家住户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在住户中选择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保丁农闲时军训备战,夜间轮流巡差,维护治安。

保甲法表面上强化农民管理,实际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有逐养子,出赘婿,再嫁其母而兄弟析居,以求免者;有毒其目,断其指,炙烙其肌肤,以至于残废而求免者,有尽室以逃而不归者,有委老弱于家而保丁自逃者。”出逃的保丁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反而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上位后,率先罢除了保甲法。

在保甲法基础上,王安石建立了保马法。在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及开封府诸县“三等已上,十户为一保,四等、五等十户为一社,以待死病补偿者。保户马毙,即马主独偿之;杜社马毙,半使社人偿之。”参与保马法的保户可以免除赋税。

实行之初,保马法对北宋收复西夏河湟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保马法的深入推进,牧马于民的“良政”变成了“苛政”。“奉行之吏务为苛峻,于是,数之少者增之,期之宽者促之。”养马增加了下户的负担,许多保户为了赔偿马价倾家荡产。元丰八年(1085年),保马法戛然而止,打入冷宫。

新法的落幕,既有自身实施的因素,也有反对力量的干扰。以新法为核心,革新派和保守派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双方的交锋从变法观点的争论逐步演变为政治势力的党争,使孱弱不堪的北宋雪上加霜,为后来的王朝悲剧埋下了伏笔。

THE END
1.穿越指南!带你回到宋朝当“蓝朋友”宋代的城市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都是坊市制度,到了宋代开封,坊市制度就打破了,变成了街市制度,哪里都可以做生意。而且宵禁制度也变得不是那么严格了,这就出现了夜市。 夜市每一个酒店门口都有欢门彩楼,是由竹子木头搭建的,它就是一个广告,非常容易着火,点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M0NjcxNg==&mid=2666038722&idx=2&sn=2cf0398c713b0b4da63f63d5e4e72986&chksm=8ab630e659c477a1b30fb77707ca7998685086d2d405e2caeea5982da3ddc55937303efb41eb&scene=27
2.宋仁宗赵祯:仁政之治的典范仁宗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他鼓励设立书院,提倡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进入仕途。仁宗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文学艺术的繁荣 仁宗时期,文学和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北宋文化的辉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505867319394174&wfr=spider&for=pc
3.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4.2018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复习经验元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大札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 二、刑事立法:犯罪与量刑;刑罚制度的变化。 三、民事立法:烧埋银;婚姻与继承制度的特点。 四、行政立法:中枢和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制度的变化:监察制度的发展。 五、司法制度:中央司法机关: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 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dagang/59bb81ba7a86a.html
5.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7.试述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答: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相对稳定、昌盛的时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而法律制度也随之出现了–定的变化。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法律体系完善 宋代时期,起草了一系列法典和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司法体系,包括“天下诸司法”https://www.ddwk123.cn/archives/621738
6.宋朝法律制度主要内容法律知识宋朝法律制度主要特点:宋代作为封建社会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时期,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等方面相比较之前,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宋代的法律制度就能够充分的反映出这些新的变化和提升。1.法律制度繁多,实行以敕代律;2.皇帝直接参与法律审判,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3.民事立法及诉讼法丰富,体现了经济的繁荣;4.重视证据https://m.haolvshi.com.cn/flzs/2238.html
7.司法考试法制史授课讲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3、保辜 (1)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特别制度。 (2)唐代确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伤人者的刑事责任,尽管不够科学,但较之以往却是一个进步。 (五)唐律特点与中华法系 1、“礼法合一” 唐朝承袭和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法律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http://www.yuloo.com/news/122960.html
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