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最强镇桌菜,美味营养,学会露一手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刚过了元旦,还有三周又要春节了。身为美食编辑,家里的年夜饭自然由我操办。

编辑部里的小伙伴们来自天南地北,这两天的话题自然离不了各地的年夜饭。我发现虽然形式和材料各有不同,但几乎每个地方的年夜饭餐桌上都有一道喻示着“蒸蒸日上”的“蒸菜”。

“蒸”这一烹饪手法,可追溯到远古炎、黄二帝时期,《古史考》记载“黄帝始蒸谷为饭”。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用来蒸制食物的陶甑(zèng),距今已有6000年。

陶甑

当时的陶甑多半是只用来蒸饭的,但即使我们不算这一时期,《孟子》、《楚辞》、《大招》等古籍中,也已经出现了“蒸豚”、“烝凫(zhēngfú)”,也就是蒸乳猪和蒸野鸭。也就是说“蒸菜”至少有2300年左右的历史。

因此可以说,蒸是中餐烹饪的最原始技法之一,而且中国人还将之玩到出神入化,达到了“无菜不蒸”的地步。在西餐中,很少有蒸菜,甚至“蒸”这一种烹饪手法也不常用。

最擅长做蒸菜的是客家人,不管是江西、福建,还是湖北、四川,当地著名的蒸菜背后都有当地客家人的功劳。

竹蒸—竹筒蒸饭

蒸菜的分类方法有很多,《齐民要术》中记载,北魏时期蒸分8种:粉蒸、清蒸、糁蒸、裹蒸、毛蒸、竹蒸、蜜蒸、煮蒸。

干蒸菜—白菜包肉

很多地方虽然称呼的方式不同,其实各种蒸法之间互相有重叠。归到最大类,一共有三种:清蒸、粉蒸、干蒸。下面让我从这三种分类出发,一省一蒸菜,向大家介绍十二道各具风味的代表性蒸菜。

清蒸是将主料加工整理后,加入调料或汤,放入器皿中加热成熟。因此旧时的煮蒸也可归在清蒸中。清蒸很适合水产类食材,可以突出食材本味,如果要加入调料或汤,也是以鲜味为主。

01|江苏—东乡一品锅

常熟是三大中国蒸菜之乡之一,我们之前谈过上海浦东的“老八样”()。而传说常熟的“老八样”是八仙察访常熟时,亲自掌厨为老百姓做的。为了让老百姓能同时品尝同一种菜肴,在烹饪时就把这八道菜都上了灶台蒸制。

在老八样之前,常熟有一道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名菜——东乡一品锅。它是我们过年常吃的“盆菜”的一种,用了草鸡块、爆鱼、蛋饺、鸽子蛋等十二种食材。一层叠一层,兼顾造型与荤素搭配。

蒸之前浇上高汤,经过45分钟的蒸制后菜和汤完全融合。各种食材在吸收了高汤鲜味的同时保留了本身的味道。而高汤在融合了食材的味道后鲜味更升一个层次,是宴请客人的必备佳肴。

02|广东—清蒸桂花鱼

广东有很多蒸菜,比如早茶时一个个小笼子里的茶点全都是蒸菜。虾饺、肠粉、凤爪、烧麦、豉汁蒸排骨……光是想到就让我口水直流。

不过要说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清蒸桂花鱼。广东自古以来都水产丰富,新鲜的食材用清蒸最能体现食材本身的鲜美。

广东人还有一种“古法蒸鱼”,就是采用传统技艺,加配豉汁、蚝油、蒜、酱油、红辣椒等调制。虽然看起来调味略重了,但实则底子还是清淡的,鱼本身的味道一定要占主导。

03|福建—红蟳米糕

福建的蒸菜代表有点霸气,这红蟳米糕中的红蟳不是鲟鱼,而是青蟹。

不过红蟳也不是普通的青蟹,而是长乐特产,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丰富。当地民谚有云:“红蟳桂圆汤,营养胜人参”。而逢年过节的大宴席上,红蟳会搭配糯米,加上鸭肉、虾米、香菇等八种食材,做成红蟳米糕。

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红蟳米糕一定要等桌上的长者挪开红蟳壳,众人才可以享用。糯米吸收了各种食材的鲜味,配上红蟳丰腴的膏黄,又糯又鲜,反正我是完全没办法抗拒。

04|云南—汽锅鸡

虽然我没去过云南,可是汽锅鸡应该吃了不下一百次,我家里就有一个汽锅。清乾隆年间,名厨杨沥用云南当地的土陶创制了汽锅鸡。一下子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云南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也让云南盛产各种草药和菌菇。而云南人也把三七、虫草、天麻、鸡枞等放入汽锅中一起蒸,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汽锅鸡,让汽锅鸡变成了云南的美食名片。

粉蒸是将加工好的原料用面粉或炒好的米粉,加上其它调味料拌匀,放入器皿中码好蒸制而成。粉蒸菜带着面香或米香,味道以咸口为主,油而不腻。

05|湖北—粉蒸茼蒿

湖北天门也是三大中国蒸菜之乡之一,其丰富的蒸菜技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但湖北最有名的蒸菜,还当属沔阳三蒸,沔阳就是隔壁仙桃的古称。

“沔阳三蒸及其蒸菜技艺”已经在2010年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湖北十大名菜。三蒸指的是“蒸水产”、“蒸畜禽”、“蒸蔬菜”。

而与之相对应的最经典的三蒸是“蒸肉”、“蒸鱼”、“蒸茼蒿”。肉和鱼较为常见暂且不提,蒸茼蒿可算是一大特色。裹粉蒸出的茼蒿不黏腻,反而衬托出茼蒿独特的清新与爽口。

06|江西—粉蒸肉

粉蒸肉发源于江西,《随园食单》中记载:“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

江西人每年立夏都要吃粉蒸肉,谓之“撑夏”。五花肉的油渗入米粉,让米粉变得油润。而米粉中的调味料又让五花肉味浓肉香。要说粉蒸肉多好吃,整个长江沿岸省份都有自己的粉蒸肉做法,就足见其美味了。

07|陕西—麦饭

陕西作为面食大省,蒸菜里也少不了面。麦饭就是用各种蔬菜和上干面粉,再蒸熟食用的一种美食。蔬菜的选择大多还是野菜,比如槐花、榆钱等。同样的菜到了河南就直接叫“河南蒸菜”。

面粉中原始的麦香和不同蔬菜中的植物清香,是最质朴的美味。尤其像4、5月槐花开始趁新鲜摘下做的麦饭,别有一番风味,可别再说北方人不懂吃野菜了!

干蒸的原料一般只加调味品不加汤汁,有的器皿还要加盖或封口。因为味道在蒸制过程中不会流失,食材间味道还会互相渗透。因此大多形态完整,味道浓郁。

08|湖南—蒸火焙鱼

三大中国蒸菜之乡的还有一个,就是湖南浏阳。浏阳的蒸菜很有名,主要归功于其商业化较为成功,很多城市都有打着浏阳蒸菜旗号的饮食店。事先蒸熟加上小碗的分量也方便快餐化经营。

浏阳蒸菜有很多品种,如干豆角蒸肉、腊味合蒸之类的。而其中最有代表性,被认为出了浏阳就吃不到正宗的,是“蒸火焙鱼”。据说是毛主席生前最爱吃的食品之一。

09|浙江—梅干菜烧肉

浙江绍兴最有名的菜可能就是梅干菜烧肉,油光乌黑但又味道醇厚的梅干菜在清朝时就作为皇家贡品。在蒸汽的作用下,梅干菜的香味得到激发。

梅干菜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去腻的同时又滋润了本身。荤与素,甜与咸,绵与软的搭配,入口后各种味觉层次逐渐在口中散开,油香、酱香反复撩拨舌尖,实在是太费米饭了。

10|四川—甜烧白

四川的坝坝宴是9个蒸菜组成的宴席,凡是结婚、生子、建房等喜事,都要以此来宴请亲朋。当然,现在的坝坝宴已经不止9个菜了,像眉山地区可以多达20多个菜。

在坝坝宴的“九大碗”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甜烧白,几乎汇聚了所有我爱的食材,保肋肉、糯米、豆沙、猪油……我一个人能吃掉一整个上海八宝饭,你就该知道我看到甜烧白有多喜爱了吧?

11|广西—荔芋扣肉

广西的荔浦芋头一枝独秀,不仅个头巨大而且香糯可口。把荔浦芋头切薄片后夹入猪肉蒸制,就是荔浦的名菜荔芋扣肉。

荔芋扣肉的思路和梅干菜烧肉其实很像,都是用一种素的食材来吸收肉的油脂,达到1+1>2的效果。我的编辑花名取的是“芋头”,有多爱这道菜就不用我说了吧?

12|山西—酱梅肉

山西有三道代表性的蒸菜,称为“晋式三蒸”,即粉蒸肉、小酥肉和酱梅肉。其中的晋式第三蒸酱梅肉,因用腐乳汁相蒸去腥提鲜而名。

相传酱梅肉起源于晋商常家,常家的创业始祖常威(不是那个说自己不会武功的常威)一次偶然起意,把白肉蘸腐乳吃,发现不仅不油腻,还咸香可口。

此后常威让厨师将腐乳混入梅肉后蒸制,从此发明了酱梅肉。酱梅肉在晋中传播很广,进入了八碗八碟宴席当中,常配着夹馍一起吃,老少咸宜。

蒸菜不仅是中国人熟知的烹饪技法,也很有营养学意义。相比其它方法,蒸的温度比较低,不会破坏受高温影响的营养元素。同时,蒸的过程中,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软化,更易被吸收。

最重要的是,蒸菜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成为了中餐不可缺少的一环,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的一年,祝愿大家都能事事顺心,生活蒸蒸日上。

文|芋头

图|钟珩

部分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1.赵德贵.别具风味地方蒸菜

2.艾明.国家蒸菜地理

3.邱庞同.中国古代蒸菜名品简述(一)

4.邱庞同.中国古代蒸菜名品简述(二)

5.梁少红.天门蒸菜——鲜蒸后调出本味

6.张爱国.传承弘扬蒸菜美食文化

7.易先勇.传统蒸菜向左走新派蒸菜向右走

8.佚名.蒸和蒸菜的七大特点

9.李晓萍等.湖北蒸菜文化的传承及产业发展

10.谢军.基于现代营养学背景下浏阳蒸菜的文化解读

11.潘春华.中国蒸菜之乡——常熟

12.雷玉明.江南粉蒸菜的技术探究

13.贾思勰.齐民要术

14.王惠艳.蒸菜之乡的历史

15.黄敏.古今天门“蒸菜之乡”

16.石庆等.常熟蒸菜在宴席团餐中的作用和地位

17.周圣弘.“沔阳三蒸”的起源与发展考论

18.周超.解读绍兴蒸菜文化

19.蔡燕萍.蒸菜的营养学意义

20.赵建民.中国蒸菜文化与蒸菜养生之道的文化阐释——兼对《齐民要术》“蒸缹法第七十七”技艺赏析

THE END
1.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1) 《 中国古代历史(上) 》是 1996-0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周兴旺 / 等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作者 周兴旺/等 页数 112 出版时间 1996-08 ISBN 9787500057390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目 录 1史前时代 https://baike.sogou.com/v4422971.htm
2.中国古代史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距今三千多年。19世纪末被发现,现存许多大型商朝建筑遗址、作坊遗址和许多窑穴以及奴隶殉坑遗迹。殷墟的发掘,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并且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d0myh50.html
3.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朝代特点意义总结+知识清单初中社会中历史的知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的顺序来进行的 ,我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大大 小小83个王朝,559个帝王,每个 时期都有历史大事件,想要 临 时抱佛脚,那是不可 能的, 历史要背 的 东西太 多 , 只得靠平 时积 累 , 多练 习 。今天给大家分享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A3MjAxNw==&mid=2247547072&idx=1&sn=87b45f2487cc892e55b4b24b022ae961&chksm=fc7987e464a045a34a834b60c5566aab36bc85c764bc8fbd5fbc1d9bc22fef762242f9cf7e9c&scene=27
4.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大纲6.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起因,内容,演进与影响。 四、参考书目 1.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2.《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下册),高等https://zhongwen.yangtzeu.edu.cn/info/1035/5972.htm
5.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豆瓣)吴晗讲历史出过好几本书,如《明史简述》《读史札记》《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等,这次我读的是《中国人的生存法则》,书中从“治国的智慧”“为臣的谋略”“百姓的日常”“锦衣卫和东西厂”“世间百态”等几个专题展开,而书中篇目中大多数讲的是明朝的事,那是因为吴晗先 (展开) 6 0回应 狗毛蛋儿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594-5638-0/
6.中国古代史(一).pdf(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简答题)简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 古代神话 (1)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2)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 ★★★ 雄气概。(3)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1/6051200015002115.shtm
7.《中国历史文献学》你拿玫瑰来^第1章^最新更新:202401避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文献典籍的体现。所谓避,是指古代的书籍文献在文字上不得直书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而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回避。 二、简答题 49.简述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历史文献学在为历史研究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受到史学自身发展变化的影响。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存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609076
8.中国历史朝代简述中国历史朝代简述 放飞的心 从学生时代就无由来的喜欢历史,不过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好好学,宁可寒暑假跑去图书馆借史书回来读。成家之后,没有了父母的管束,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会有人来打断你的思绪,特别是可以在暖暖的午后亦或是雨天的午后,泡杯茶,捧本书,坐在院子里,心平气和,物我两忘,聆听着古战场上https://www.meipian.cn/2b1wr8h5
9.简述中国古代史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至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入中国。定都大都。1368年,元顺帝退出大都,但元并未灭亡,而是退回蒙古草原,史称北元。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全国,1368-1644,朱元璋定都金陵,至成祖朱棣迁往北京。清,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福临(即顺治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07640593.html
10.我国计量史:从远古时期到新中国资讯中心导读: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以朝代更替为节点,展示了计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计量文化和精神。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中国古代以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古书记载,黄帝以干支记日、月,并创立度、量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19700119/571415.shtml
11.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https://guoxue.httpcn.com/info/html/2007810/KORNUYXVA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