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它不同的发展,而宋代又是古琴艺术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在琴技手法的复杂多妙,还是琴曲创作内容深度方面,都较之前有很大的突破。
一、皇帝对古琴音乐的重视,使古琴重新成为国乐之首
唐代的音乐由于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古琴的文人音乐社会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但是到了宋代,古琴的地位被迅速恢复正统音乐的地位。宋代的若干皇帝也是古琴的热爱者和收藏者。如宋太宗赵匡义身边有着被当时称为“鼓琴天下第一”的朱文济,还将古琴的七根琴弦增加为九根。宋徽宗赵佶设立了“万琴堂”,搜集南北名琴,其中就有唐代造琴名匠雷威造的“春雷琴”,统治者的提倡对于促进古琴艺术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琴学流派的产生,促使古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由于唐代减字谱的发明和运用,对琴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减字谱没有记录琴曲的节奏,使后人按自己的意志界定的节拍和速度来演奏古琴,但却赋予了音乐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历代的琴人逐渐适应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对传统的演义这两方面共存的现实。
所以,宋代古琴产生了许多师承渊源、世代相传的艺术流派。古琴音乐的发展史在隋唐之前,琴乐主要多是一些关于个别琴人以及他们演奏琴曲的记载。如俞伯牙的《高山流水》等;蔡邕和他的《蔡式五弄》;嵇康和他的《广陵散》、《嵇氏四弄》;阮籍的《酒狂》等等。这都说明在隋唐之前,琴乐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派别,琴乐风格在那时主要是以代表人物来区分的。
北宋宫庭雅乐盛行,琴家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如宫廷琴师朱文济的得意门生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夷中的一个弟子义海,在京师(今河南开封)向老师学完之后,回到老家继续苦练,他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向义海学琴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义海的师兄知白,弹琴妙在有自己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己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琴苑要录》)。
除了琴派的出现,宋代文人不但爱琴如命,而且同晓音律,在他们所作的词中也不离琴。宋词中与琴有关的词,有596首,而且大多作词者都会弹琴,就算不会弹的,也将琴作为居室的摆设。他们喜欢结交有名的琴师,其中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姜夔等都是当时著名琴师的学生。
三、印刷术的发展,使古琴艺术更广泛的传播和续承
宋代科学技术是突飞猛进,出现了四大发明,其中印刷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古琴音乐的发展。特别在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以后每个琴派都有其代表意义的琴谱刊行于世,这些琴谱包含着每个琴派的美学思想、音乐主张、指法特点等,并在千年的音乐文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播和续承作用。
古琴艺术在唐代受外来音乐强烈冲击的情况下,能迅速恢复并重新发展,特别是琴派的出现,更加说明宋代在古琴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琴在宋人的生活中是普遍的,是宋代文人用来陶冶性情之物。借琴来抒发内心各种情感之物,应该说宋人对琴是颇有心得的。正由于宋人的爱琴,才没有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正由于我们当代古琴家的打谱,才让我们有幸能听见几千年前的音乐。
宗芮瑾古琴传习工作室
课程设置:传统“口传心授”小班课程,名额3位。每期12节课,每周一节课,每课50分钟。
招收人群:零基础古琴爱好者
授课老师:宗芮瑾老师亲授
学习内容
从零基础学起,古琴文化历史,古琴入门基本知识,认识“减字谱”、详细讲解左右手基本指法要领,基础乐理包括简谱、拍子的运用等知识,学习琴曲《上学歌》、《仙翁操》、《秋风词》的赏析、调式、指法及弹奏技巧。
1、学习期间内琴馆提供免费练琴、课外辅导。
2、学习结束后如掌握不牢,可免费跟班复习一期。
3、初级教材免费提供。
老师简介
宗芮瑾:女,河南郑州人,泛川派古琴传承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师承古琴艺术家丁纪园老师,跟随丁纪园先生学习古琴演奏技艺及琴学理论至今。曾组织并参加第二届中州古琴打谱会、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琴韵中州音乐会等,均获得好评,并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古琴文化交流活动。2011年从事古琴教学至今,曾在绿绮室等多家培训机构从事古琴教学,教学严谨。专注古琴教学传承十余年。
琴馆地址:郑州市黄河路与嵩山路交叉口东北角“铁道丽景苑”内。
(宗芮瑾古琴传习工作室,许你往后余生的时光,轻抚一张悠悠古琴,不染尘世间的是与非,在淡雅优美的琴声中抚慰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