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新版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大纲[1]和教材[2]将其列为三章,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如此编写虽然各有侧重,突出重点,但是,把本来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前两者分别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内观”和科学技术“外观”;后者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中国化)割裂开来,既难以显示其内在联系(内容上有重复且在前两章之间插入一章,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难以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也在教学实践中,不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因此,笔者通过调整其内容和结构并撰写此文,仅供参考和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创建科学的理论体系的过程及其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是其重要标志。

(一)社会背景

1.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及其影响

(二)理论基础

1.科学基础

置身于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时代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吸收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创建其科学技术观。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阅读格罗夫的《物理学的相互关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尤尔的《技术辞典》和《工厂哲学》、贝克曼的《发明史》、波佩的《工艺学历史》等著作,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撰著了富含科学技术思想的经典巨著———《资本论》(引用605部科学技术文献)。恩格斯阅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肖莱马的《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柯普的《现代化学的发展》等著作,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撰著了富含科学技术思想的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

2.哲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科学技术观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从自然界出发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主张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形式的反映”[4]454,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技术延长了人的自然肢体,它揭示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实践关系。他们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批判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主张科学和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物化的科学、融入资本的科学,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资本致富的手段。(2)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把科学技术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存在,考察它们的历史演变及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主张“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1]602,“机器的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器官进化的人类工艺史”[12]211。

(四)主要内容

1.基本观点

(2)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第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他认为,科学的对象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具有可检验性、可证实性、真理性等特征,科学分为研究无机物的科学和研究有机物的科学,分为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绝对的以地球为中心的”[17]112-113的科学,科学发展的模式是从分化走向综合;技术的本质是人的目的和自然规律的统一;技术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他指出,科学的发展“归功于生产”[9]427,社会革命尤其是科学革命推动科学从神学中被解放出来,科学实验促使科学从哲学中被分化出来,自然科学推动哲学前进,“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成”[18]224,科学家如果蔑视理论思维,将走向神灵世界并受到惩罚;技术(工业)是实验科学的基础,技术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9]668,技术的发展改变人的智力,工业(技术)推动哲学家前进,技术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特征

(2)批判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辩证地论述科学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批判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社会应用。他们主张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造成的,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才能得到积极的正面发挥。

(3)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孤立地看待科学技术,而是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即放在当时的社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待的,从而否定了形而上学的科学技术观。

(4)实践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他们在考察科学技术革命的过程中,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在考察工人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异化劳动中,看到了技术异化及其社会危害,主张通过社会革命纠正技术异化的顽疾,使之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以其科学技术观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建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列宁等苏联领导者的科学技术观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笔者仅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扬弃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在分析和批判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观的基础上,剔除其糟粕,摄取其精华,为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创造了前提(限于篇幅,这里仅简述)。

1.扬弃国外学者的科学观

(2)科学的划界和分类。第一,科学划界的标准。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主张以证实为标准,批判理性主义学派主张以证伪为标准。他们只注重评判科学知识本身而忽视其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历史主义学派主张以社会历史因素为标准,但同时强调评判标准的心理和宗教因素,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无政府主义学派则主张科学划界无标准,反对科学划界,否认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合理性,凸显其极端片面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第二,科学的分类。其内容如下:科学=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亚里士多德);科学=记忆的科学+想象的科学+理智的科学(培根);科学=数学+无机体物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有机体物理学+生理学(圣西门);科学=数学+无机体物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有机体物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孔德)。这些分类大都受其所处时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扬弃国外学者的技术观

(3)技术发展的模式。技术自主论者提出了技术发展的自主模式:技术是自主、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我扩展的。他们忽视了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因。技术建构论者的则提出了技术发展的社会建构模式:技术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社会因素在技术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他们忽视了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因。日本学者从技术史的角度,并以其各时期发生的技术革命为依据,提出了技术发展的体系模式:第一技术体系(蒸汽机等)→第二技术体系(电力和内燃机)→第三技术体系(电子计算机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扬弃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社会论

(1)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A.托夫勒认为科学技术以掀起“浪潮”的形式推动社会发展至今:第一次浪潮(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D.贝尔认为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生如下演变:前工业社会(渔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他们都从历史的角度,宏观概述了科学技术影响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成为统治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使人变成了“单向度人”,使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生态危机,资本主义通过生态危机换取和延缓经济危机。他们虽然看到了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及其后果,具有警示意义,但夸大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忽视了影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其后果的社会制度因素,从而削弱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力。技术统治主义者或专家治国论者主张,科学精英或技术专家统治社会,不需要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唯科学主义者主张用科学的标准衡量人类的认识和生活,从而衍生出科学技术乐观论和科学技术万能论。他们都极端夸大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具有片面性等特点。

(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科学技术战略

2.科学技术思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理论,贯彻上述科技发展战略,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技术观。

(1)科学观。第一,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第二,科学具有客观性与实证性、探索性与创造性、通用性与共享性、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第三,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前者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组成,后者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等组成。第四,科学的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分化与综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2)技术观。第一,技术是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技术理论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技术进步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第二,技术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与客体性、跃迁性与累积性等特征。第三,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前者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后者由经验形态技术、实体形态技术和知识形态技术构成。第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的矛盾,其直接动力是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对技术发展有张力作用。

(3)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发生如下转变:基础理论研究(纯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应用导向的基础理论研究);非战略性基础研究(自主独立性基础研究)→战略性基础研究(国家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学院科学(大学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高校独立研究→“官产学”协同研究;“机械连带”式研究(用相同的仪器研究相同的对象)→“有机连带”式研究(用不同的仪器研究相同的对象);正式学术交流(规范建制的学术交流)→非正式学术交流(无形学院和创新者网络)。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社会建制化,建构包括组织机构、社会体制、组织机制和行为规范等社会建制。第三,科学技术的运行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支撑;它要符合国家目标,依赖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它需要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抵制“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意义

(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正是以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即“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者也正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批判理论(劳动异化或技术异化理论等)和生态批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等科学技术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为“扬弃”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观提供了指导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一些科学技术思潮尤其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潮纷纷传入国内,给我们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基础,分析与批判国外学者的科学技术思潮,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发展。

(三)为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指引了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其科学技术观,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做出了如下预见:第一,“只有在劳动共和国里面,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即科学才能“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成自由的思想家”[11]20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得到保障”[4]339。第二,只有通过“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现今的社会制度进行完全变革”[17]315,建构“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17]23,才能有效地评估人类自身行为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并能够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进而减少“未能预见的作用”和“未能控制的力量”[17]22对我们的影响,才能使“人类自身以及他们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都将突飞猛进,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17]23。这些预见虽然距离我们还相当遥远甚至遥不可及,但是,它们为我们确立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引导我们为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周光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管成学.千古科坛话精英[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曹志平.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陈先达,等.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6]傅立叶选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THE END
1.浅析中国传统思想的个人管理哲学修口修身,修心,养性修口、修身、修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而《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易经》则是探讨变化和平衡的经典著作,与修身修心有一定的关联。这些经典著作和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各有侧重,但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都关注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伦理的追求。 https://blog.csdn.net/m290345792/article/details/134572597
2.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教育思想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学记》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image-20211230164228867 中国古代其他教育家的思想 (1)孟子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https://www.jianshu.com/p/84fa3d8d6834
3.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信息技术(17)了解算法的思想与方法,了解使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及伪代码描述算法的方法。 3.信息资源管理 (1)了解常用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2)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3)能描述常用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4)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https://fszx.lyun.edu.cn/info/1039/1057.htm
4.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观点中国曾经历过无数的战争和多次的外国入侵,经历了数百次改朝换代,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历代统治者都能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进行着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引发人们去思考如何在动荡的社会中区管理好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人民。而这些智慧的结晶也对今天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处在激烈竞争中的企业,都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6455267.html
5.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管理思想、法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仁政德治论。等到最后提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2、法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法制刑治论。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3、道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论。指出要https://edu.iask.sina.com.cn/jy/3aeroPmoVj3.html
6.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社会管理思想 如《论语》、《管子》中的"君子不器",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等思想,均体:现了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 2.系统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万里长城,还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其建筑和管理的整个构思都充分https://m.med66.com/html/2008/6/ch27532528101036800212600.html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教师入党思想汇报2015|教师入党思想汇报2024-09-28 [xx街道全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XX街道全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24-09-28 中国法治文化宣传网_法治发展的文化环境2024-09-28 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4-09-28 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k/zhongguogudaiguanlisixiang/
8.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百家争鸣,以儒家、法家、道家为代表。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法制、刑治https://wenda.so.com/q/1637896604211837
9.中国古代管理思想.doc文档介绍: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是由【泰山小桥流水】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https://m.taodocs.com/p-1086098546.html
10.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和法家管理思想。尽管其他学派的管理思想中也有可取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还不够系统和成熟。儒家思想重在对人的启发、教育和感化,主张“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强调做事情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https://www.zzqklm.com/w/yl/9371.html
1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doc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doc,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 第一节 一分为二地对待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丰富多采的珍贵内涵。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里记载着中国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410/6002012225002153.shtm
12.2020考研:管理学每日一练2019.4.10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流派 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亚洲国家广为流传。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内核是: (1)民本思想。强调要“以民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提倡“德治”和“仁政”; https://jixun.iqihang.com/guanlixue/041010863.html
1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论》深究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一书,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炼、分析和比较,注重史料的选取和考证,以扎实的文献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形成可靠的学术见解。同时,该书采用比较研究法,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国外管理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关于管理原理、方法的相通性及差异性,为深化中国古代管理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6/03/032614171.shtml
14.文韬武略: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荟萃 作者:苑广增 ISBN:7502318488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199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作者:刘云柏 ISBN:7224042099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7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作者:潘承烈 ISBN:730003770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1 管理心智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b483a0ebc15f86e70b516b7c685eb3a7
15.初中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分析什么是“开放”?“开放”与“繁荣”是一体的,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文学艺术,莫不如此。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2.关于学习目标的说明: 第一,如何理解“科举制”这项内容标准与“开放”的学习主题的关系?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中国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辉http://m.fz18z.cn/nd.jsp?id=682&id=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