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异常丰富,自古就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将古代文明推到了鼎盛时期,也使各种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秦汉以后又出现的许多杰出的管理思想家,更是补充了前人的理论,也大大发展了前人的管理实思想。这些管理思想,不光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至今仍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大约形成于秦汉时期。早先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比如体现管理者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以《老子》为代表;体现管理者在人事及组织等方面战略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体现管理者统御谋略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体现管理者处理人际关系谋略思想以《论语》等儒家学说为代表;体现管理者以法治家时效管理思想的《红楼梦》。
从宏观讲,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管理国家和治理民生两大层面。管理国家需要包括管理国家的行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治理民生是指具备按照不同层面对包括农业、手工业、市场经营生产以及选拔、任用、监督、奖励等方面的管理学问,这些管理学问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最早是由深得齐桓公重用的政治家管仲提出,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治国的目的。《管子·牧民》中提出了“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看成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只有“仓廪实”庶民才能“知礼节”,才能教化人民,使人们遵守礼法,才能达到巩固国家统治。要想修法立度,首先必须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只有解决了百姓的衣食问题,才能谈得上“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并且说这是“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把按照客观实际规律满足人的欲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层面认知。儒家集大成者荀况也曾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强调有效利用天时地利,为治理国家服务。还提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的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这种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的关系的强调,全部都体现了以人为核心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示范管理思想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管理思想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明确人类社会应该遵守自然和社会的“道”,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一致。关于“天人合一”汉朝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系辞传》里也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之所以能“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是因为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内经·素问》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是一种整体观,将管理思想、管理要素渗透整个过程,力求实现社会与自然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使社会成为统一而有序构成。
“天人合一”的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在协调、和谐、稳定的目标下,在生产管理和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正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论语》中孔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能够无为而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是如何做的呢?恭敬如一,合于大道,中庸处事,正确无误,尽到自己职责,如此而已。”《道德经》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唐末五代高道,道门领袖,著名文人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此可见,这里所说的无为,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的“天人合一”观,是顺“天时、地性、人心”的管理思想。
就今天而言,我们充分重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学习和汲取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汲取和学习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加强国家管理,解决民生问题、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