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铺相成。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相较于前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对社会的治理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考查不同时期法律及教化发展的表现、整体的发展特点、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会将其与宋元之前的法律与教化进行结合考查,因此我们将知识点与习题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呈现

三、知识巩固

1.朱熹认为儒家道德集中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与民众所崇尚的敬天法祖、长幼有序、崇德报功等心理相吻合。他编写的《家礼》,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朱熹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B.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了宗法制度的重建D.迎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

2.清军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5.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觉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

材料二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此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写的《家礼》为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故选A项;朱熹意在规范伦理纲常,并非重建宗法制度,排除B项;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之后,排除C项;符合市民阶层需求的是世俗文化作品,《家礼》并非是世俗文化作品,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看,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选C项;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知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A项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B项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排除D项。

5.【参考答案】

(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影响: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重视功能化设计的原因,来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的编纂民法典的要求。其中“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等提法,对于民法典提出了应当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功能表达,为此铸成了多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化制度设计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3.中国古代文化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书评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更有高原壁立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531549/
4.律师法原理《律师法原理》ppt课件ppt大学课件预览一、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律师原因 (一)由于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过古罗马那样发 达的经济和贸易活动。 (二)我国封建司法制度专横,诸法合体,刑 民不分。 (三)古时,中国人普遍存地着, 无讼, 的观 念和轻讼,贱讼的心态。 二、古代讼师存在的社会积极意义 http://read.cucdc.com/cw/71809/158380.html
5.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2017)(一)系统了解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把握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理论发展研究,特别注重外语、计算机运用及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训练。 (三)具备扎实的区域经济、金融、产业经济、劳动经济http://sass.cn/912021/47830.aspx
6.中国古今名书大观B646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心 理学史) B650 先秦心理思想研究 B652 唐宋心理思想研究 B651 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 B649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 B648 中国心理学史 B647 心理学简史 B653 明清心理思想研究 B654 社会心理学简史 B655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 B656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B657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B65http://www.yuntu.io/book/7739035002981
7.民法(第4版)最新章节魏振瀛著民法典的规定涵盖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内容,属于民事基本法。按照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分类,民法典属于一般法,专门针对某个方面制定的民事单行法,为特别法。 有学者称法典化的成文民法为形式的民法(又称形式意义的民法),与形式的民法对应的是实质的民法(又称实质意义的民法)。实质的民法是指不论是否标明“民法”二字,凡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0144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