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民法学》章节练习题五

1.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A.甲购买彩电一台

B.乙拾得金戒指一枚

C.丙赠与妻子项链一条

D.丁创作长篇小说一部

答案:AC

[解析]:选项B中的行为为拾得遗失物,性质属于事实行为;选项D中的行为为创作行为,创作行为属于事实行为。选项A中的买卖行为、选项C中的赠与行为都是更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

⑴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①单方行为(分为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与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与双方行为、多方行为

双方行为(是行为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等)、多方行为(多个行为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如合伙、股东会的决议)。

②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身份行为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丧失身份,维持伦理秩序,因此,应特别尊重当事人的意思,通常不能由代理人代理。

③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④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诺成性行为是指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实践性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之外,还需要以物的交付作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如借物合同、保管合同、质押、定金。

⑤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必须采用法定方式(票据行为)

⑥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有因行为指与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如买卖行为,有因行为原因不存在则行为无效;无因行为指行为与原因可以分离,不以原因为要素,如票据行为,无因行为原因不存在或原因存在瑕疵时,行为有效,仅发生不当得利问题。

⑵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①口头形式

②书面形式

特殊书面形式,

I.公证形式:

i.可以是法律规定,亦可是当事人之间约定;

ii.约定公证但未公证,此时合同是否有效?(有效,实际上为后协议改变前协议,履行效力高于其它效力);

iii.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公证债权文书直接开始执行程序,有些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规定采用公证形式才能成立及生效,如外国人在我国收养子女。

II.核准登记形式,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行为人必须将书面的法律文书交给主管机关审核、登记,方为有效。例如,

i.身份性质:结婚、收养、成立企业(取得身份关系);

ii.物权变动(不动产):房屋买卖、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土地使用权)、特殊动产(汽车、轮船、飞机、采矿权、狩猎、捕渔、采伐);

iii.房屋租赁(行政法);

iv.特殊产权(知识产权,企业名称权)。

③推定形式,行为人通过行为进行意思表示,如行为人在商场交付货币的行为。

④沉默形式,行为人以消极不作为方式进行意思表示。不作为的默示表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行为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I继承人自继承开始2个月内未公开表示放弃继承的,就视为其接受继承;

II.受遗赠人两个月内未表示接受遗赠,视为放弃;

III.合同法的规定,如要求6.5之前承诺,承诺人6.1做出,但要约人收到承诺为6.10,此时若要约人沉默则推定合同成立。

⑶意思表示

I.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

i.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有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如要约和承诺;

ii.前者在意思表示到达对方时生效,后者在行为完成时发生效力。

II.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III.独立的意思表示(构成单方行为)和非独立的意思表示(合同行为或共同行为);

IV.明示的意思表示(承担保证责任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必须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才发生效力)

默示: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V.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可撤销,如被欺诈、胁迫、错误情形的意思表示)

A.表意人完成其表意行为时

B.意思表示离开表意人时,如函件已邮寄

C.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

D.相对人了解意思表示的内容

[参考答案]:C

[解析]:意思表示的生效根据是否有相对人而有区别: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在作出意思表示时生效;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则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原则是,一般在合同中的意思表示都是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都应当是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但要注意《合同法》第26条的规定,即按照要约规定或者交易习惯以行为方式作出承诺的,则在作出行为时生效。另外“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中的“到达”不要求相对人了解意思表示的内容,只要该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可以控制的范围即可。

⑷意思表示瑕疵

a.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财产是否受损在所不问。(注意区分事实上的欺诈和法律上的欺诈)

构成要件: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须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入错误;须对方因陷入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非由于错误而生,不为欺诈,如小贩的红塔山10元每条,明知是假而买则不为欺诈,此行为因违法而无效;第三人的行为是否能构成欺诈?i为托时构成;ii胡说八道者,不构成;iii销售人员的沉默是否构成?应为而不为构成欺诈(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自己买回去(不构成),重大误解或瑕疵承担担保责任)。

欺诈的后果:民法上为无效;合同法上,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可撤销。

甲从乙处购买黄牛一头,作价500元。乙明知该牛有病而告知甲该牛没病,甲认为该牛可能有病,但因价格便宜而愿意购买。在交易过程中,乙对甲说:“如果发生纠纷,你必须在3个月内(自交易之日起算)起诉,否则我概不负责。”甲表示允诺。甲买回该牛后第4个月该牛因病死亡,遂发生纠纷。()

A.甲与乙之间构成民事欺诈

B.甲与乙之间构成合同违约

c.甲与乙之间约定起诉期限有效

D.甲与乙之间约定起诉期限无效

[参考答案]AD

[考查知识点]欺诈的构成条件、诉讼时效的性质。

[解题思路和依据]首先,判断是否构成欺诈。应当根据欺诈的具体构成条件判断:甲并不明知牛有病,仍然属于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甲对陷入错误认识虽有过错,但不影响欺诈的成立。其次,判断诉讼时效的性质。诉讼时效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定,因此,不得由当事人自己约定。

c.胁迫: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恐惧心理状态而做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财产是否受损在所不问。

构成要件:须胁迫人有胁迫的行为;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胁迫行为具有违法性(目的违法,手段亦违法,如甲对乙说,不在伪造证书上签名就杀乙;目的合法,手段违法,如甲对乙说,不履行债务就伤乙;目的违法,手段合法,如甲要求乙给予金钱,否则告发乙的犯罪);须相对人受胁迫而陷入恐惧状态;须相对人受胁迫而为意思表示,即有因果关系。

d.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注意与单方允诺的区分)

构成条件:须表意人客观上处于危难之机;行为人须有乘人之危的故意(行为未利用表意人的危难迫使表意人作出意思表示,则不构成,如溺水人甲提出有人救他,赠予千金,此时应当为单方允诺(注意和单方允诺的区别));相对人须实行了足以使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行为;相对人行为与表人的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而蒙受重大不利。

e.重大误解: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错误是否存在,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时为标准。

i.对当事人的误解,如误把甲当成乙(具有人身信赖关系合同,纯粹的财产合同则不能撤销);

ii.对标的物的误解;

iii.对标的物规格质量的误解注意区分合同解释(文字、习惯等解释,如100捆竹签,但每捆是1000还是100?,此处用合同解释合适)与重大误解(可撤销));

iv.对行为方式的误解(买卖还是赠予?天热吃冰棍,吃卖冰棍的冰棍,应不属于误解);

v.传达机关的误解(邮局,煤500打成5000,后果是撤销,损失承担为过错责任,都无则为公平原则。例外,邮局,邮电法规定,邮局承担退还手续费责任(5元)(损失为委托人承担,或被代理人承担,含有一个代理关系));

行为人对下列哪些事项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A.行为的性质

B.标的物的品种、数量、质量

C.标的物的规格

D.对方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有无

答案:ABC

f.显失公平: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

2.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实质要件:

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所谓真实是指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其外在表示相符合。

下列民事行为中,哪些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A.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B.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

C.误将赝品作为真品出卖的行为

D.与他人台伙开设赌场的行为

答案:ABC.本题考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类型。

A.为串通虚假行为,

B.为伪装行为,

C.为错误行为,皆属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

D.则属于标的违法行为。

③标的合法

无效行为,一开始就无效;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成立且生效;效力未定的合同,总体上视为成立。

A.列表比较:

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成为条件。某甲和某乙都是公司的两个职员,某甲送某乙去火车站,两个人各买了10张彩票。几天后俩人见面,某甲出差回来,某乙去接某甲。某乙讲:我买的彩票中了个四等奖,你的手气比我好,你起码能中二等奖。某甲说:如果我得了100万,马上给你买一辆小汽车。这叫不叫附加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不是。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他是在开奖几天后才说的这些话,已经开奖了。虽然他不知道中奖了没有,但是这是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不能作为条件。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应当具备下列特征:()

A.未来性

B.必然性

C.法定性

D.合法性

答案:AD

民事行为种类

条件/类型

备注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

B.责任承担:

a.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之间借款无效,返还借款依据不当得利返还)。

b.如果对方给付的是金钱,除了返还本金外,还应按银行利率支付利息。

c.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转达,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者没有转达,使他人造成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d.双方恶意串通(要有主观上的意思联络),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包括双方当事人已取得和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

THE END
1.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律师普法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是递进关系,具体而言即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生效的前提,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即生效,成立和生效可以同时具备,但也有法律行为成立后尚未生效的几种情形,附生效期限的、附条件的、需要登记批准的。而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逻辑关系认定,其关系一般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https://www.110ask.com/tuwen/15177524407174428625.html
2.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法律行为成立即生效,成立和生效要就可以同时具备。也有法律行为成立在先生效在后:如附生效期限的、附条件的;需要登记批准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人民https://www.64365.com/answer/10971.aspx
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成立和生效两者联系在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是递进关系,具体而言即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生效的前提,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即生效,成立和生效可以同时具备,但也有法律行为成立后尚未生效的几种情形,附生效期限的、附条件的、需要登记批准的。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926875_1132494691.html
4.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管在多数情形下适用成立即生效原则,但在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上,已经将二者区分开来,并且在一些场合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确实不是同时完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已经完成外,还以意思表示的内容及形式的合法为要件。也即,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以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
5.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责任——对一个法律漏洞的分析袁翠律师这表明,衡量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与民事行为是否有效在法律上有不同的标准,两者具有不同的要件。一个有效的民事行为既要具备成立要件,又要具备有效要件,也就是说有效的民事行为需要更多的要件来支持。正因为如此,在民法学教科书中,都是把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把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分开来进行分析和论述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44837.html
6.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样态及特征是怎样的?(2)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的代理行为(构成表见代理的除外)。 (3)自己代理、双方代理。 4、已成立但未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果法定/约定的生效要件满足,则生效。 (1)法定生效要件(例如,行政机关的批准)尚未具备的民事法律行为。 https://m.gaodun.com/cta/1528841.html
7.讲义·《经济法》2.1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网校解析:项ABCD均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但并非所有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都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选项B“授予代理权”通常存在特定的被授权人;选项D“行使解除权”如果属于法定解除权则需要通知对方,如果属于约定解除则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均存在相对人。 3、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https://www.jianshu.com/p/a0560e0b1a2f
8.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哪些于都县信息公开在特殊情况下,民事行为还应具备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别有效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例如立遗嘱的行为只有在遗嘱人死亡这种特别要件发生时才能生效。同时,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 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不同于生效要件。任何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上生效条件,才能有效,也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和法律https://www.yudu.gov.cn/ydxxxgk/c100257mgru/202104/0e8ffa882c3b4971a7257be3b99f1563.shtml
9.法学课程合同法1.平等主体之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2.以发生一定民事后果为目的 3.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 4.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 简单总结:平民意力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区别 第二节 合同法律关系 一.概念:是依法成立生效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法律关系三要素: 1.主体:主体广泛;法律地位平等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200379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要修订条文及变化普法课堂《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将总则编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中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也纳入了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同时修改了第(二)项规定的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明确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时,该格式条款无效。 https://www.cdutcm.edu.cn/dzbgs/flfw/pfkt/content_5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