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娱乐国际在线开户客服微~tl89366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今日份民法典学习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事行为的效力可能因为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健全、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违法以及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而受影响。

民事行为的效力包括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等效力状态。

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学习链接(完民、无民、限民)

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一、第144、145条规定民事行为能力有瑕疵的情形下,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二、相对人的催告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作出

三、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性质上属于形成权,相对人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行为而无须借助他人即可行使的权利。

1、相对人撤销权的行使应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

2、仅善意相对人可行使撤销权,所谓善意是指相对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并不知晓对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此种不知晓不构成重大过失。

3、相对人行使撤销权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通知必须明示、明确。

第一百四十六条【虚假表示与隐藏行为的效力】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一、虚假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都知道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并非真意,通谋作出与真意不一致的意思表示。两层含义:

1、外部的表面行为是为双方当事人共同作出与真实意思不一致的行为,可称作伪装行为

2、内部隐藏行为是被隐藏于表面行为之下,体现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比如双方名为买卖实为赠与。

注意:虚伪表示与真意保留的区别:虚伪表示有个双方意思达成一致。联络的过程。真意保留的相对人并不知晓行为人表示的是虚假意思。

二、隐藏行为是虚假表示掩盖下行为人与相对人真心所欲达成的民事法律行为。有虚伪表示未必有隐藏行为(如逃避债务的假赠与),有隐藏行为一定存在虚伪表示(如名为赠与实为买卖)。

第一百四十七条【重大误解】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错误是指表意人非故意地是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一、表示错误:表意人错误使用表示符号,该表示符号所表达的法律后果并非表意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合同价款10000元,写成1000元。

内容错误:表意人使用的表示符号没有错,但对表示符号表示的内容产生理解错误。

1、同一性错误,如想买橘子、指着橙子说“来两斤”

2、行为类型错误,如甲想把画卖给乙,对乙说“我有幅画,你要不要?”,乙理解为赠与

二、意思表示形成时产生的错误,原则上,法律行为的效力与动机错误无关,但当有关人或者物的性质错误被视为对交易有重要作用时,这种情形下的动机错误视为内容错误,可请求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欺诈】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一、欺诈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须有欺诈的故意

2、行为人有欺诈的行为

3、欺诈行为与错误判断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受欺诈人因行为人的欺诈行为陷入错误判断

4、受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二、欺诈行为的具体形式多样,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作出“如了解真实情况便不会作出的”意思表示。

注意:欺诈的构成并不需要受欺诈人客观上遭受损害后果的事实,只要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作出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

三、合同法规定了变更权,即受欺诈相对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权利。总则编没有规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根据受欺诈人的申请进行变更,并不一定符合当事人包括受欺诈人的内心意思,反而容易形成公权力对私人权利领域的不当干扰。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欺诈】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一、第三人欺诈,这里的第三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之外,与一方存在某种关系的特定人。

二、第148、149条均体现了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而当对方并不知情,第三人行使了欺诈行为,受欺诈人不能通过行使撤销权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如果权益因此受损,并不妨碍其向实施欺诈的第三人主张赔偿。

第一百五十条【胁迫】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一、胁迫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胁迫的故意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胁迫的行为,故意实施胁迫行为使他人陷入恐惧基于恐惧心理作出意思表示。

3、胁迫行为具有不法性。包括手段或目的的不法性。

4、受胁迫人基于胁迫产生的恐惧心理作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作出与胁迫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判断,应以受胁迫人自身而非他人为标准。

第一百五十一条【趁人之危导致的显失公平】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本条规定的显失公平包括两个要件:

1、主观上民事法律行为一方当事人利用了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力等情形。即一方当事人主观上意识到了对方当事人处于不利情景,且有加以利用的故意。

2、客观上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此处的显失公平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权利义务明显失衡、显著不对称。

注意:显失公平的判断时点,应以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为限。

第一百五十二条【撤销权的消灭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但不保护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强制性规定及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一、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所体现的是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二、第143条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一般性要求,而本条则属于可以直接判定行为效力的裁判性规范。

三、强制性规定本身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时,民事法律行为并不无效,某些强制性规定尽管要求民事主体不得违反,但并不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该法律规定的后果应由违法一方承担,没有违法的当事人不应承受一方违法的后果。例如商店出售超出营业范围的商品,消费者购买该商品,该商店违法经营,必须承担相应违法责任,但买卖行为不宜认定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恶意串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恶意串通,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相互勾结,为谋取私利而实施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双方当事人共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注意:虚假表示与恶意串通的区别,

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一、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除自始无效外、还应当是当然无效、绝对无效。

二、符合无效或被撤销的行为,坚持无效溯及既往的规定。

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民事法律行为的标的法律数量超过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例如民间借贷利率问题。

2、民事法律行为的标的可分,其中一项或者数项无效。

3、民事法律行为非根本性条款因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无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以及附条件条件不成就而确定不发生效力后,由于法律效果相当于这一行为未曾实施,因此需要恢复至各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实施前的状态。已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各方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1、返还财产。返还财产的范围应以实际交付的财产数额为标准予以确定。原则上返还财产形式不能相互替代。

2、折价补偿

3、赔偿损失。注意这里的赔偿损失是一种过错责任,行为人只有主观上对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撤销以及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情形存在过错时,才予以承担。

瀛·和

瀛和律师机构是国内一家综合性的律师服务机构、互联网模式运营的法律服务平台。国内国际相融合、线下线上相融合、法务商务相融合,瀛和以互联网精神为发展导向,打造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服务体系。经过五年的发展,瀛和已在国内外成立百余家律所,建立15个专业委员会,服务范围遍及各个领域。未来,瀛和将完成全球范围内500家各地律所网络布局,打造拥有上万名律师的全球法律服务平台。

河南瀛汉律师事务所是新乡市一家全国性律师机构,团队2007年成立来,集金融保险业务团队,金融商事团队,交通事故团队,刑事团队,公司证券团队,政府法律服务团队,特殊资产处置团队,破产重整团队,知识产权团队为一体的专业化团队化综合性律所,秉承专业,坚持,梦想,超越的理念,专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定位:一家优秀的,令人尊敬的律师事务所

使命:精益法律服务,再造服务标准,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客户体验。

服务理念: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赢为目标,以圆满为价值追求

THE END
1.一词一解丨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词一解丨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词一解丨字里行间读懂《民法典》系列(四) 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方因自己的过错,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从事的某种民事法律行为。 依据民法典第147条的规定,对于这种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http://mobile.rmzxb.com.cn/tranm/index/url/www.rmzxb.com.cn/c/2020-08-16/2645196.shtml
2.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按照上述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讨论,凡同时具备所有生效要件者,即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反之,凡欠缺某个或者某些生效要件者,即为效力有瑕疵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瑕疵的类型,又具体分为三种: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样,就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四种法定效力类型。 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
3.案解民法典——存在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撤销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存在重大误解的,并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撤销。依据民法典,法院支持了厉某诉请,判令平台返还票款。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38224048259102
4.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10.张某和女朋友挑戒指,珠宝店误将一枚银戒指当做铂金戒指给了张某,珠宝店这一行为属于( )。 A.犯罪行为 B.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C.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 D.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金标尺答案】C。本题考查民法典。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https://www.jinbiaochi.com/cq/szyf/news_104657.html
5.从民法通则合同法到民法典: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有效无效3、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属于可撤销的,未撤销之前有效,撤销之后无效。除了胁迫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其余者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此处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规定,民法理论上也称之为禁止性规定。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所称https://www.360doc.cn/article/2753294_1075396271.html
6.民法2021司法考试题库之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解析: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http://meizhou.offcn.com/html/2021/03/64754.html
7.讲义·《经济法》2.1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本章近3年所占的分值在4分左右,其中考点主要集中在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代理、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和中断。考试题型主要为客观题,重点关注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委托代理和诉讼时效等内容。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https://www.jianshu.com/p/a0560e0b1a2f
8.「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有哪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①相对人的催告权 查看全文>>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胁迫和欺诈。 1、重大误解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https://www.dongao.com/wdzt/zckjs_minshifalvzd_3680183/
9.吐血整理民事法律行为真题汇总(1)选项A:乙以“市场价”购入,并未损害甲的利益,不构成乘人之危,该行为有效;(2)选项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3)选项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益”的行为,直接有效;(4)选项D:属于重大误解的合同,可http://bang.api.duia.com/duibaApp/appViewTopic?topicId=310360&isLiao=0&isApp=0&userId=0
10.(二)《民法典》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制度尽管我国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效力的认定标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关于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行为,但是对于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始终将其作为无效的情形对待。根据法工委关于民法典释义中的观点,从各项制度设立的目的看,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以及显失公平的等意思表示不真实的https://www.meipian.cn/3bn8fyv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