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旅游”有哪些潜在的法律风险?

原标题:“交换旅游”有哪些潜在的法律风险?

中秋、国庆长假即将到来,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发布“交换旅游”求助信息,希望能找到不同城市的陌生人结对,互相提供免费住处和旅游帮助等。这样的旅行方式能节约旅游成本、结交四海朋友、深度体验当地生活,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交换旅游”的法律属性是什么?“交换旅游”真的靠谱吗?怎样才能安全、愉快地度过一个“交换旅游”假期?北京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带来详细解读。

“交换旅游”是双务、有偿民事法律行为

法官解释,“交换旅游”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主打一个信任”,许多人忽视了“交换旅游”本身亦是一个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着双务、有偿的法律特点。其原因在于,两个陌生人之所以会通过网络达成交换房屋的约定,是期待对方能够按照约定为自己提供住宿服务和旅游指南。

因此,“交换”行为本身既不是完全无偿的施惠,也不是纯粹的商业旅游经营行为,更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房屋短期租赁。“交换”的背后是交换双方互相提供“交换旅游”服务的意愿,交换双方互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官提示,从目前的法律规定看,交换者间形成的合同有些类似于旅游合同,但并不是一个法律规定的有名合同。我国的《旅游法》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没有把“交换旅游”纳入其保护范围。因此,“交换旅游”应当符合《民法典》关于一般民事法律行为的规范要求。

各种类型“交换旅游”法律性质存在差异

“交换旅游”的法律性质是什么?法官解释,不同的交换对象、交换房屋所有权状况以及交换者的主观目的,会导致交换双方的法律关系存在很多差别,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区分方式:

从交换房屋所有权类型区分,包括自有房屋和非自有房屋。自有房屋一般指交换者自己居住并拥有产权的房屋,非自有房屋通常体现为出租屋或集体宿舍,尤其体现于大学生集体宿舍。法官解释,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因此,房屋所有权人有权处分自己自有的房屋,签订“交换旅游”协议。如果在租房协议中明确约定不同意转租的,房东则有权要求违约的承租人承担违约责任。高校住宿协议本质上也是租赁合同,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禁止非本校学生留宿的,学生应当遵守宿舍管理规定。

从履行方式类型区分,包括交错履行和同时履行。交错履行是指一方先为另一方提供旅行服务,待旅行结束后,由另一方再提供旅行服务。这样的履行方式更加灵活方便,但后履行一方的违约风险相对更高。同时履行是指交换双方约定日期,将房门钥匙或开锁密码提前藏在隐秘地方,待双方到达后同时交换房屋。这样的履行方式不易出现一方违约或跑路的情况。

■提示

“交换旅游”时需警惕四大法律风险

法官介绍,在“交换旅游”实际操作中,交换双方出于信任对方、怕麻烦、缺乏法律意识甚至规避法律监管等因素,一般只是事先简单查看对方的学生证、身份证、房屋照片后达成口头协议,并不会特意达成书面合同或约定出现纠纷后的争议解决方式。一旦出现纠纷,会产生很多后续麻烦。法官提示,交换者在“交换旅游”过程中,应该警惕以下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

一方享受服务后跑路构成违约

法官提示

假“交换旅游”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

“交换旅游”有形成不法产业链的趋势,相对轻微的有民宿、酒吧、旅行社经营者包装成旅行者,在旅游者到达当地后通过各种话术诱导、强制消费;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招嫖者、网络骗子等把自己包装成资深老练的成功人士或热情老乡,伺机骗取财物或行不轨之事。

在“交换旅游”过程中,双方深度交换生活场所,而且无真实可靠的实名验证方式,如果财产被骗被盗或遭遇抢劫、性骚扰等,交换者几乎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如果交换者的开门方式被对方复刻,而且对方有明确的房屋地址,被侵害的风险甚至会长期存在。

学生宿舍等不能进行“交换”

“交换旅游”是交换者对自己拥有的房屋使用权的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但是对于自己没有权利交换的房屋使用权,譬如租赁协议明确约定禁止转租或禁止协议登记以外的人员居住的,“交换”行为则可能构成违约。

私自经营民宿行为违法

法官介绍,北京市通州区陈某和白某从某小区业主处租赁公寓改装成民宿后当起了“二房东”,招租牟利。经派出所查实二人的违法经营行为后,二人分别被处以行政拘留10天和罚款1000元。

民宿经营的本质是短租房,未经登记而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开展“民宿”经营系非法经营行为,一经查实则可能被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惩罚措施。此外,根据《民法典》第279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在小区内经营“城市民宿”的经营者,除需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当地管理规约外,还应当得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的一致同意。

最后,法官提醒交换者注意以下几点:提前签订交换协议并缴纳保证金、提前做好物品登记,发生纠纷时及时取证并向公安机关报警或向法院起诉、明确交换行为红线、建立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吴采倩)

THE END
1.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主要有哪些律师解答 专业整理,在线解决法律问题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按主体和意思表示方向的不同)(1)单方行为:无须他人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生效(2)单方行为又分为: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授权、解除、免除、撤销(3)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抛弃行为、遗嘱行为、捐助财团法人的行为(4)双方行为:内容相同方向相反,如https://m.66law.cn/v/wenda/477103.aspx
2.法律行为基础知识及分类解析51CTO学堂财务管理系统金融/财会会计财务会计财会金融考试直播财会法律行为基础知识民事法律后果意思表示法律事实分类单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有偿与无偿法律行为要式与非要式法律行为主从法律行为 本视频主要介绍了法律行为的基础知识,包括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等。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法关系的行https://edu.51cto.com/video/69649.html
3.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按照上述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讨论,凡同时具备所有生效要件者,即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反之,凡欠缺某个或者某些生效要件者,即为效力有瑕疵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瑕疵的类型,又具体分为三种: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样,就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四种法定效力类型。 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
4.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类型有哪些【导读】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类型有哪些?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法检考试网获取。 重庆法检交流群:746264006 重庆法检笔试系统精讲课程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类型主要有四种,即无效法律行为、可撤销法律行为、效力待定法律行为和未生效法律行为。 https://www.m.jinbiaochi.com/qgsydw/news_101759.html
5.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1)单方法律行为。指仅由一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其特点是不需要相对人的同意,即告成立。无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遗嘱、捐助、抛弃动产所有权)和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主要有:①产生物权法效果的:抛弃(动产或不动产)所有权、抛弃他物权、请求分割共有物。②产生债权法效果的:债务免除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2197.html
6.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及类型谢冰冰律师精选解答效力待定合同包括限制行为能力人缔结的合同和无代理权人以被代理人名义缔结的合同。一、我国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某些与年龄、智力、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实施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的,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二、无权代理指欠缺代理权的代理,主要有四种情况:1、根本无代理权;2、授权行为无效的https://m.64365.com/tuwen/744799.aspx
7.第三章民事法律行为思维导图模板事实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事实引起的法律后果,源自于法律的直接规定)例如侵权、拾得遗失物、先占、加工 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的行为)。例如合同婚姻收养 民事法律事实与非民事法律事实的区分 磋商意向与签约意向 磋商意向 约定双方于未来“磋商”某一合同;不具有法律意义,不是法律事实 签约意向https://www.zhixi.com/tpl/461d9b572353edade28964f9fc3c3afc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笔记(五)4、是否需要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民行需要,事行法定无需。 5、是否存在效力:民行存在“有效、无效、待定、撤销”四种效力;事行不存在效力问题。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标准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所需意思表示的数量和合意分:单方、多方和决议行为。 https://www.meipian.cn/38pt5o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