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汉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近代法律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重镇。她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和最早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

【关键词】社会转型法律改革法律变迁

【收稿日期】2010年11月13日

【责任编辑】刘小妹

一、条约制度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一般的看法,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涵盖了清朝晚期和中华民国两个时期。

中国踏入近代比西方国家要晚2-3百年,从世界范围看,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并随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中国从1840年起被英国用枪炮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列强以军事侵略为手段,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从一个以皇权为中心、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一步步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第一次面临着转型问题。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世界强迫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其中,西方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制度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起了巨大影响。

不平等条约制度形成于19世纪40-6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签定的《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确定了整个条约制度的基本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租地造屋、五口通商地传教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定,列强的特权得到扩大,并增加的新的特权:外人管理中国海关权、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权、苦力贸易权、内地传教权等。有学者统计,中国近代历届政府签订的中外条约超过了一千个,其中与22个国家签定了的745个条约为不平等条约。从内容来看,"条约制度"是列强对中国行使"准统治权",中国成了列强共管的国际化半殖民地。

二、领事裁判权制度与晚清法律改革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法律的变革随之展开,其直接动因就是领事裁判权问题。

在立法方面,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在内的部门法体系初步建立。为了"以商兴国"鼓励商业发展,首先制定商事法律,1903-1907年包括《公司律》、《破产律》在内的商事法律颁布并制定了一批鼓励投资实业、建立工厂的实业奖励法规、促进行业发展的行会组织法规;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钦定行政纲目》颁布,明确规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行政原则,随之一批调整行政法律关系、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1911年《钦定大清刑律》颁布,《大清民律》也完成起草工作。

在司法改革方面,新的诉讼制度和司法机构建立。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1906)、《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1909)、《法院编制法》(1910)以及1910年《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的完成,在诉讼制度上改变了民、刑不分的传统,区分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确立了平等、公开、公正审判原则以及律师辩护、陪审制度。司法机构改革改变了司法与行政合一、司法不独立的传统,出现了司法机构和审判机构的分立,原中央六部之一、主掌审判的刑部改为法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原掌复核的大力司改为大理院,为中央最高审判机构。地方设立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实行四级三审制。

三、中华民国的法律变迁按照1908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确定的九年预备立宪,1916年清政府将正式实施宪政,清末修律中制定的很多法律(草案),实际上是为宪政后的中国准备的。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民国,但晚清法律改革的成果却被基本继承了下来并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向前发展。

1、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律制度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全国不少省区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11月已宣布独立的17个省代表集会,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采用美国总统制共和政体组织新政府,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随后南北议和,在逼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于3月10日在北京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自1912年至1927年,中华民国北京中央政府为具有不同派系的军阀集团所把持。他们为了获取在北京的中央统治权,一方面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逼迫其他军阀就范,并以军事实力作为保持政权的最终手段。所以这一时期的宪法性立法和立法机构国会的更迭特别频繁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有利的社会舆论,也需要借助近代民主共和政体的运作方式来表明自己的中央统治权的合法性,为此也进行了法律创制和司法制度建设活动。其表现是:清朝末年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被继续援用,如《大清刑律》易名为《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民法则沿用1910年颁布的《大清现行刑律》的民事部分;清末一些法律草案经过简单修改,完成立法程序,颁布生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完善清末立法或在清末修律未涉及的领域继续新的立法活动;落实清末司法改革中的四级三审制,将检察机构独立于审判机构,设立平政院主管行政诉讼和对官吏的弹劾权。

值得一提的是,军阀混战以及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南方政权的对立,可能使得掌握中央统治权的军阀无暇他顾,从而放松了思想控制和司法干涉。因此这一时期在言论思想自由、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方面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好的时期。如规定司法人员不得加入政治组织的规定就体现了司法独立于政党政治的强烈意愿,几乎是空前绝后的。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制度

通过北伐,1927年4月18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遵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宣布进入训政时期,实行党治原则(以中国国民党主持政权,掌握国家权力,以"政治保姆"的身份训练国民行使政权的能力)。1931年6月1日《训政时期约法》颁布,将"以党治国"原则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1947年1月1日《中国民国宪法》颁布,宣布结束训政时期,实行宪政。但此时,中国已经陷入了国共两党全面内战时期,"还政于民"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了。

司法制度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法定调解程序和三级三审制。1930年1月20日颁布的《民事调解法》规定民事案件不经调解程序,不得提起诉讼,这显然将中国传统重道德教化、慎诉讼的精神入律了。1932年《法院组织法》改变了清末法律改革以来确立的四级三审制,取消初级法院的建制,县市设地方法院,省设高等法院,首都设最高法院(不再像北京政府时期设立最高法院分院,确立最高法院的唯一性),实行三级三审制。

四、小结

就中国社会转型而言,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被动的。在救亡图存的紧急历史使命下,中国人没有能够从容地、自信的、理性的判断西方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优缺点,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同在。因此,如何做到既不保守排外,又不全盘西化,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实践,在价值判断上将中西文化因素一视同仁,才能真正将中西文化融为一炉,从而诞生出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这既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也是未来中国社会成功转型的关键。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也会成为一种法律秩序转型中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当官治考虑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诚、对良好的工作绩效的渴望以及对公共利益的满足等效用因素时,其与自治合作就成为可能。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法制变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官方治理会考虑民间法和自治法因素,一些地方官僚出于政绩和地方利益的考虑,甚至在政治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507/3501052.shtml
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0、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研究 李本乾等 上海交通大学 11、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陈新汉 上海大学 12、理解中国的信息革命——驱动社会转型的结构性力量 黄晓春 上海大学 13、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 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218
3.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转型近代传统礼法综括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藩(笔记)第一章引礼入法礼法结合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2、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https://www.docin.com/p-1687257777.html
4.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
5.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是2007年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金国,蒋立山。该书让读者看待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要从不同角度分析,这样就不仅具有某种对于中国的意义,而且也具有了世界的和时代的意义。内容提要 规模宏大的、急剧的社会转型不仅导致法律自身在治理规则、治理范围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A4%BE%E4%BC%9A%E8%BD%AC%E5%9E%8B%E4%B8%8E%E6%B3%95%E5%BE%8B%E6%B2%BB%E7%90%86/2637340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豆瓣)《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的创作者· ··· 张晋藩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5919/
7.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学位与从封闭、宗法、专制的传统社会到开放、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法律在近代实现了从传统的“礼法合治”到近代法制的重大转换,完成了从传统法律到现代法治转型的第一步。研究近代法律转型,对近代法制史研究及当代的法治建设与社会文明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研究法律转型问题的关键是要对法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W018382
8.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发生车辆溜逸时,相关人员应及时使用止轮器具对溜逸车辆采取制动措施,并将溜逸车辆的( )报告车站值班员(调车领导人),由其报告列车调度员,溜逸车辆占用或穿越正在接发列车或调车作业的进路时,应立即通知运行中的司机采取停车措施。https://www.shuashuati.com/ti/ec2fd65bdb8e48e89ffe448a946ae1e4.html?fm=bd8c2b3ce1a1a1168997791e31ea437c5c
9.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 A、古典自然法学派司法理论思潮的影响 B、欧美法制与司法模式的冲击 C、社会法学家们司法思想的影响 D、以”脱亚入欧”的特征的rijibi日本法制与司法模式作为参照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https://www.12tiku.com/newtiku/919797/24339160.html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中国近代的法律危机与法律变革 关键词:中国 近代 法律体系 公民权利 法律价值 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法律危机,是中国法律走向近代化的基本背景因素。近代中国的法律危机是全面的:法律体系粗糙,立法技术简单,社会适应性差;法律组织欠缺,司法技能低劣,法律适用不良;法律价值偏失,权力主宰法制,专制体制强固;法律观念落后,公民https://www.youfabiao.com/zgshkxyyjsyxb/200403/
11.2023年年会暨“传统中国的纠纷解决与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传统中国的纠纷解决与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于6月10日在天津财经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为期一天的日程中,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对“清以前传统中国的纠纷解决https://www.tjufe.edu.cn/info/1029/20435.htm
1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荒唐的霸道 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 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 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https://doc.mbalib.com/view/ad9ec47d8abb0bb04a05dee078a7ce3f.html
1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如果说晚清修建是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此后经过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法律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因此法律的现代化也只有阶段性而没有终结。作者简介 张明楷教授,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毕业于原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同年攻读本校法学https://www.dushu.com/book/1015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