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在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中“找回”马克斯·韦伯法学社会学历史哲学

作为20世纪初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与思想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比较法律研究上也着墨甚多。在韦伯原初构想中,中国古代法是作为映衬西方近代法的绝对的“他者”般的存在,其“普遍法律史”构想了一幅从中国法、印度法,经历古犹太教法、中世纪天主教法,直至西方近代法(尤其德国法)的、准线性的法律“合理化”发展图景。但韦伯对各大法律文化的深入研究,又使其意识到历史事实与这一清晰图景存在抵牾:帝制中国的家产官僚制法中既存在“非理性”成分,又存在“合理性”成分,而在近代西方私法(甚至是在韦伯最为推崇的德国私法)和公法政治中也都存在明显的“反资本主义”、“反法制型支配”的“非理性”要素。在具体地界定和叙述东西方法律时,韦伯不得不面对和处理这些矛盾。而他的具体处理方式,则暴露了他的价值观、情感和认识论局限。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赖骏楠在其新著《中西之间: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中展开了与韦伯的对话,围绕韦伯的比较法律文化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和思想史探究。

近日,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全球研究论坛”联合主办了《中西之间: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新书圆桌谈座谈。该活动是全球网络学术平台“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com)“全球思想”栏目“韦伯讲座系列”的第一场。座谈由纽约州立大学法明代尔分校教授陈丹丹主持,主讲人为《中西之间》作者赖骏楠,与谈人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会长)、杜正贞(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丁悦(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吴景键(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本文系座谈稿上篇,选自赖俊楠副教授的发言。

马克斯·韦伯(1864-1920)

要强调的是,我认为理论和中国法律史学之间,本应是一种不可分离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法律史学一定是需要理论的资源,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语言和思维的话,这个学科很容易自说自话,会失去拓展视野、形成新的问题意识的动力,而且也容易在全世界跨学科交流的舞台失去议席。但同时要强调的是,理论其实也是需要中国法律史学的,因为大部分的理论都是来自于近现代西方的社会科学。这种所谓的理论,都是源自于西方经验的理论。如果想要获得真正的普遍解释力,它还是需要将中国的经验——包括中国法乃至中国古代法的经验——纳入到自身的体系之内,并且在意识到自己的这套理论和“新”经验之间可能的抵触后,对于理论自身的命题和预设予以适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总结出对于中西方的历史经验具有同样解释力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论。

完全不顾理论的法律是研究是否可能?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它是可能的,但意义相对有限。比如说有部分的法律史学者可能就是想就追求一种“脱离”理论的“纯”法律史。这有没有可能?我觉得或许有可能,而且这样做也能产生非常扎实的学术成果。比如说在研究清代刑法的时候,我们完全能做得到抛弃现代法学的概念和思维,完全以清代律例和律学中自己的概念、思维和体系来组织语言和论证,这是绝对做得到的,而且也有人这么做。但是这种研究的受众面是非常小的,也很难与广阔的人文社科学界的各个学科展开对话。可能只有个位数的人能看得懂、或看得下去你的论文。法律史当然是历史现象,但是法律史学者是现代人,所以法律史学者还是需要以现代学术的语言和方式来说话。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当下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理论资源,简单来说,尤其是从法学的视野来说,包含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第一种就是法学内部的资源,包括法理学和部门法教义学的理论,比如以现代法理学的概念和思维去梳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又比如以当代部门法学的概念和问题意识去梳理古代法。这种对理论的运用,在法律史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在这种研究中,我觉得最近这么多年来相对来说写的比较好、值得大家一读的,就是吉林大学刘晓林老师对于唐律中的七杀犯罪的研究。

除了法学内部的资源,其实还有很多人文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值得我们去借鉴。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它们叫做跨学科资源。我们可以积极去汲取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观察法律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不仅仅是观察白纸黑字的、条文中的法,而且是观察法律在实践中是如何运行的。跨学科的资源能够引导我们不仅仅是研究law,而且是研究lawand…,and后面可以连接很多的其他学科和领域,包括history、society、politics和economics都可以。法律永远是活在社会中的。这种类型的法律史研究中,我觉得比较好、值得一读的,包括复旦的王志强老师的从政治权力角度出发、对秦汉和古罗马法制的比较研究,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尤陈俊教授对清代诉讼文化的研究。

但是要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理论的态度,不能是无脑的照搬,而是要尽可能审慎地借鉴。因为这些理论一开始诞生的时候,都是由西方学者在西方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尤其是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科学理论中的某些具体的、实质性的命题或者结论,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必须审慎对待,因为这些命题或者结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而偏偏国内许多偏经验研究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对西方理论的理解,偏偏就在于这种非常具体的命题(对更为复杂的理论体系则了解不深)。很多人往往难以理解马克思或韦伯的宏大理论体系,而只能在表面文义上理解并记住马克思或韦伯的具体某一句话,甚至把这些孤零零的话奉为圭臬,比如说“只有封建制、身份制才能孕育真自由”“封建制下更容易产生资本主义”“只有西方才产生了原生的资本主义”,或者韦伯对法律史学科造成重大冲击的这种话:“中国法是非理性的、不依法裁判的。”这种命题性的东西,有时非但不能对我们的研究构成启发,反而有可能禁锢我们的思维,我觉得一定要谨慎对待。

但是这些社会科学理论里面有很多的成分,还是可以对我们的研究构成启发。尤其是那些并不是直接给出具体结论,而是用来启发我们研究的概念、思考角度和方法。比如说从政治支配类型的角度来看待司法的运行,比如说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诉讼的规模和类型。又比如韦伯的法律理性化概念类型,支配社会学的概念(卡理斯玛、传统型、法制型、家产制、官僚制、家产官僚制),还有福柯、布迪厄作品提供的话语、知识/权力、场域、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等概念。只要我们把它们真正理解透,我们就能把它们和中国历史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

但不得不承认,这样对待理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一方面西方理论中的某些命题会有比较强的误导性,另外一方面这些理论作品又确实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为了有效地使用理论,我们就不得不把这些理论认真读透,有必要以严肃的手术刀操作般的思想史研究,来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认识论偏见予以剥离,然后提炼出对于中西方历史经验真正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概念和理论。对我个人而言,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马克斯·韦伯。

《中西之间: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赖骏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222页,68.00元

上述普遍历史实际上并不普遍,因为它基本上是以西方历史中的个案来展现的。显然韦伯的野心远远不限于此。韦伯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科学家。在韦伯的时代,学科分工还没有今天这么严格,要当一个学术大家,就需要什么都懂,什么都去研究。于是韦伯就他把他从西方的宗教史里面发现的命题,亦即理性化的普遍历史命题,进一步地投射到了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中。他要去看一看世界上其他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理性化的阶梯上处于怎样的位置。对于这种做法,我们可以把它界定为西方中心主义,因为韦伯是把他从西方历史经验总结出的认识,投射到了非西方的经验之上,非西方的经验只能在已经固定好的认识框架内得到界定,这自然也只能强化原有的、从西方经验而来的认识框架。当然,有时候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并不是绝对有害的,万一这套认识框架真“蒙”准了呢?但是在多数时候,蒙错的可能性显然更大。

所以,在韦伯普遍历史的最终版里,我们发现他在保留西方历史各个案例的同时,又加入了不少非西方文化的个案。人类一开始还是一个彻底非理性的巫术时代,比巫术时代稍微理性、高级一点点的,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理性历史的开端,但也仅仅是开端而已。接下来理性化历史的火炬或者说接力棒就交给了印度,因为它有更发达的宗教,所以韦伯认为它一定更理性。毕竟韦伯认为宗教是理性化的根本牵引力。再接着是古犹太教把理性化往前推动,然后是伊斯兰教,可惜韦伯生前未能写出对伊斯兰教的研究。然后理性化历史又回到欧洲,到了中世纪天主教肩上,最后则是新教伦理和科学时代。

这套普遍历史观又对韦伯的法律比较研究——也可以称为“普遍法律史”——构成了重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普遍法律史的两个个案,来呈现出韦伯的普遍历史观是如何影响他对各种法律文化的理解的。我们就选中国古代法和西方近代法这两个个案来展示。在韦伯的构想中,如果法律史也存在理性化过程的话,那中国古代法肯定是这个历史的开端,西方近代法自然是其终点。

要理解韦伯对中国古代法的界定,我们除了要理解韦伯的普遍历史观念,还要稍微了解一下韦伯的支配社会学,尤其是支配的类型学。在韦伯的支配社会学里面,支配有三种最为典型的类型,或者说理念型(Idealtyp),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卡理斯型、传统型和法制型。传统型内部又可分为家父长制和家产制。总的来说,不管是家父长制还是家产制,都包含着非常多的支配者或统治者任意、专断裁判的成分,也可以说,这种支配里面有着非常强的个人意志色彩和非理性的色彩。

但是韦伯设计了另外一个概念,叫做家产官僚制,而且他试图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中国的支配。在韦伯对家产官僚制概念的原初设计中,这种支配形态呈现出一种理性的官僚制和非理性的家产制因素混杂并存的格局,而中国被认为是家产官僚制的最典型代表。实际上孔飞力(PhilipKuhn)最著名的那部作品《叫魂》对于清代中国所谓君主官僚制的描绘,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韦伯家产官僚制概念的启发。所以,如果只按照这个逻辑去推演中国法的话,中国法应该是一个中间或者过渡的状态,它既具有理性又具有非理性。

我们还是回到家产官僚制概念上来,实际上韦伯除了把家产官僚制用在中国古代,也用在了中世纪结束之际、早期现代的欧洲绝对主义君主国(比如普鲁士和革命前的法国)上面。韦伯特别强调,自16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经历了一个理性化的过程,伴随着战胜贵族特权的绝对主义君主国家——韦伯也声称这些国家是家产官僚制国家——的建立,欧洲国家的行政就走向了理性化。而且韦伯指出,这个时期欧洲家产官僚制国家的法律,既具有由法律专家主导的形式理性化,又具有由家产制君主主导的实质理性化。也就是说,这个时期西欧的家产官僚制,同时具备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但是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家产官僚制,在韦伯的笔下和这两种理性都无缘。同样是叫做家产官僚制,却产生了大相径庭的结论。那么我们不禁要去问,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家产官僚制?

韦伯的原本的设想是,近代的西方法代表了人类理性化进程的最高峰,尤其是19世纪末德国的潘德克顿(Pandekten)私法体系是法律理性化的最完美代表。但是韦伯在实际研究近代西方法,尤其是在实际研究近代德国法的时候,遭遇了一些bug,而且是一些非常有意思的bug。这些bug跟他之前的预设——近代西方法尤其德国法是最理性的法——发生了冲突。我们看一下这些bug、这些冲突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非常出名的“英国法问题”。在韦伯眼中,英国法的理性化程度是绝对不如德国法的,因为他觉得英国的陪审团制度一看就是他所谓的业余者素人裁判,同时他觉得英国这种判例法事先没有什么规则,很容易走向非理性。但是理性程度看起来不如德国法的英美法,却催生了“同样发达”的近代资本主义。这时候韦伯就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我们”德国法更厉害(别忘记韦伯是德国人),理性化程度更高,体系化程度更高,甚至都已经进化到了“法律的自动售货机”这个阶段了。但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先是在欧陆对面的英格兰产生的,而不是在欧陆,不是在德国或普鲁士产生?这个问题给韦伯的理论建构制造了很大困扰。

其次是韦伯所处时代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私法中各种各样的反形式主义趋势。在韦伯《经济与社会》中有一章叫“法律社会学”,这章最后一节就提到了种种韦伯所处时代法律和法学中的“反形式主义”,这里的“形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理性。让韦伯略感困惑的是,在据说是法律理性化最高成就的德国法内部,却产生了种种反形式主义、反理性的学说和实践趋势,比如自由法运动、利益衡量法学、埃利希的“活法”主张或早期法律社会学,以及司法实践的“向一般条款逃遁”。而且韦伯还担心,这种种反形式主义现象,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是一种威胁,这当然就更有意思了。

最后是大众民主中的情绪性要素。到了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都基本完成了立宪和民主化运动,越来越多普罗大众开始拥有了选票,参与到政治选举之中。但是大众民主却没有展现出韦伯所期待“现代”政治和公法应有的理性状态,而是出现了非常多的意识形态性、煽动性和情绪性的成分。选民的投票不是出于理性的分析和计算,而毋宁是出于种种意识形态和情感偏见。这点在当时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中得到了很生动的描绘。但这一画面显然和韦伯原本构想的那种高度理性的“现代”法与政治画面发生了冲突。

我们能够发现,不管是在历史的“开端”/中国古代,还是在历史的“结尾”/西方近代,韦伯都发现了很多和他原有预设不一致的现象。而韦伯去应对这种冲突、矛盾和不一致的时候,他的应对方式并不是统一的。这种种应对方式,就体现了他非常纠结、矛盾、犹豫、暧昧,甚至学术上不是特别真诚的一面。我们当代学者是有义务把这些东西一点一点扒开,把它理解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鉴别出哪些是韦伯作品中真正站得住脚的学术成分,哪些是非学术的成分。

我还是要提倡,在我们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中,依然有必要“找回”韦伯。不能因为韦伯带有西方中心主义偏见,或者韦伯政治不正确,就不去读它了。迄今为止,韦伯的作品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套用于理解中国法律与社会的最权威、最富启发的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我们需要借助思想史这种严格的手术刀般操作,而不是仅仅是借助外缘性的话语分析,对韦伯思想中脱离学术逻辑的偏见性成分进行一点点的剥离,然后再认认真真地把韦伯作品中更加学术性的内容进行理解和重构。这样的话,韦伯的理论仍然能够和当代更为丰富和公允的中国法律史经验研究展开有益的对话,仍然能够对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构成非常重要的启发。

我在我自己这本小书里面,也做了一点点的这种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对话,主要集中在韦伯理论和清代法之间的对话。从韦伯的理论出发,尤其是从支配社会学的家产官僚制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对清代政治和法律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就是它类似于早期现代欧陆绝对主义国家的家产官僚制和相应的家产官僚制法。家产官僚制支配对清代国家、社会和经济等领域中的法律与习惯,产生广泛又深刻的影响。在清代刑法与行政法中,家产官僚制中的官僚制成分起着主导作用,从而使法律运行呈现出职业化和合理性色彩。清代家产官僚制法律尝试创设一个身份齐平化的社会,但该进程遭遇了来自父权制家庭伦理的阻碍。在清代独特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下,已初步实现齐平化的清代社会,实现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体制,诸多民事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产权逻辑。清代国家法在原则上尊重习惯,保护产权,认可市场。但当面临市场脱嵌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威胁时,国家法又倾向于从家产官僚制的本能出发,施加效果并不明显的局部干预。我们能够对清代法和欧陆历史上绝对主义国家的法展开建设性的比较,中国法也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出现在比较法律史的作品中。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也会成为一种法律秩序转型中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当官治考虑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诚、对良好的工作绩效的渴望以及对公共利益的满足等效用因素时,其与自治合作就成为可能。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法制变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官方治理会考虑民间法和自治法因素,一些地方官僚出于政绩和地方利益的考虑,甚至在政治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507/3501052.shtml
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0、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研究 李本乾等 上海交通大学 11、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陈新汉 上海大学 12、理解中国的信息革命——驱动社会转型的结构性力量 黄晓春 上海大学 13、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 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218
3.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转型近代传统礼法综括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藩(笔记)第一章引礼入法礼法结合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2、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https://www.docin.com/p-1687257777.html
4.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
5.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是2007年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金国,蒋立山。该书让读者看待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要从不同角度分析,这样就不仅具有某种对于中国的意义,而且也具有了世界的和时代的意义。内容提要 规模宏大的、急剧的社会转型不仅导致法律自身在治理规则、治理范围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A4%BE%E4%BC%9A%E8%BD%AC%E5%9E%8B%E4%B8%8E%E6%B3%95%E5%BE%8B%E6%B2%BB%E7%90%86/2637340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豆瓣)《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的创作者· ··· 张晋藩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5919/
7.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学位与从封闭、宗法、专制的传统社会到开放、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法律在近代实现了从传统的“礼法合治”到近代法制的重大转换,完成了从传统法律到现代法治转型的第一步。研究近代法律转型,对近代法制史研究及当代的法治建设与社会文明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研究法律转型问题的关键是要对法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W018382
8.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发生车辆溜逸时,相关人员应及时使用止轮器具对溜逸车辆采取制动措施,并将溜逸车辆的( )报告车站值班员(调车领导人),由其报告列车调度员,溜逸车辆占用或穿越正在接发列车或调车作业的进路时,应立即通知运行中的司机采取停车措施。https://www.shuashuati.com/ti/ec2fd65bdb8e48e89ffe448a946ae1e4.html?fm=bd8c2b3ce1a1a1168997791e31ea437c5c
9.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 A、古典自然法学派司法理论思潮的影响 B、欧美法制与司法模式的冲击 C、社会法学家们司法思想的影响 D、以”脱亚入欧”的特征的rijibi日本法制与司法模式作为参照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https://www.12tiku.com/newtiku/919797/24339160.html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中国近代的法律危机与法律变革 关键词:中国 近代 法律体系 公民权利 法律价值 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法律危机,是中国法律走向近代化的基本背景因素。近代中国的法律危机是全面的:法律体系粗糙,立法技术简单,社会适应性差;法律组织欠缺,司法技能低劣,法律适用不良;法律价值偏失,权力主宰法制,专制体制强固;法律观念落后,公民https://www.youfabiao.com/zgshkxyyjsyxb/200403/
11.2023年年会暨“传统中国的纠纷解决与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传统中国的纠纷解决与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于6月10日在天津财经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为期一天的日程中,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对“清以前传统中国的纠纷解决https://www.tjufe.edu.cn/info/1029/20435.htm
1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荒唐的霸道 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 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 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https://doc.mbalib.com/view/ad9ec47d8abb0bb04a05dee078a7ce3f.html
1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如果说晚清修建是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此后经过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法律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因此法律的现代化也只有阶段性而没有终结。作者简介 张明楷教授,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毕业于原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同年攻读本校法学https://www.dushu.com/book/1015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