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理论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历史上,凡属盛世都是法治相对健全的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贞观之治”,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进一步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石。

深入总结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包括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中,源流清晰、思想深邃、特色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世界法治文明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丰富,亲民思想更是源远流长。《礼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一说是“新民”,目的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弃恶扬善,即引导、教化人民。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已明确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汉朝在主张德刑并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思想,即德主刑辅、“厚其德而简其刑”。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者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文明延续需要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法治之成败在于合民情、顺民心、护民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平等、公正,重在通过法律等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障弱势群体合法利益,尊重法律权威,要求权利与义务平等,形成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法”与“天理”“人情”的协调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新特征、新态势与新问题不断凸显。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智慧、资源和力量,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

比如,重视人命、人心、人力。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天、地、人为“三才”。人在天地之中,兼具理性与道德,体现了古人的自信和对人的肯定,催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司法理念,包括反对专任刑杀,重视道德教化,尽量保全生命、劳动力和家庭,并形成相应的若干制度设计。

研究显示,在汉代,体恤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已经制度化;南北朝时期,州县死刑案件已不得自行轻易处决;唐代实行死刑复奏制度,地方死刑案件要三复奏;清代一般死刑监候案件都要经过秋审复审再予决断。

又如,发扬“讲读律令”的传统文化。在明代,城乡之间、官民之间十分重视讲读法律。为进一步劝善惩恶,要求设立申明亭,“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还要求设立旌善亭,以发挥扬善的宣讲功能,助推实现良善治理。

这对新时期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不无借鉴启发意义。

THE END
1.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自夏代步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在以往的氏族、部落的原始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生长发育。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动乱的时期,中国文化开始了一场大裂变、多元化的运动。至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已经基本形成。而汉武帝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构造法治社会,需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本文从思想观念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并提出了一些在现代转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8382150_209830143.shtml
3.中国古代有()的法律传统?中国古代有()的法律传统? A.重刑轻民B.以法代礼C.重民轻刑D.重农抑商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亚速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其原因主要有()。 A.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B.海水较浅,水温较高C.海水与黑海交换频繁D.河流携带的饵料丰富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是中国之治的最大底色。 A.https://m.ppkao.com/wangke/daan/f6a30b2c78a44b2d8acdead88f978e69
4.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其形成基础摘要 礼法融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为立法原则、以礼教为确定犯罪构成的理论依据和以礼教为制定刑罚的准则。礼法融合有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组织基础和文化基础。礼法融合的传统法律思想在一定时期对于社会稳定是有利的,但对建设法治社会是不利的,所以超越礼法融合的法律意识,是我们未来的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822/5455947.shtml
5.从传统法律思想看中国的人权意识从人权理论上看,人权思想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权意识,这是人权思想得以成长的阳光和水;第二个层次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即把人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并予以保障。人权意识是人权思想的雏形,它指的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深植于民族骨髓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就从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来讨论一下中国的人权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1253_67477.html
6.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与司法独立110网律师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与司法独立 “司法”一词,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如唐代州一级掌管刑名的官吏叫做“司法参军”,县一级掌管狱讼的官吏叫做“司法”。近代意义上的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概念,清末如严复、梁启超等都提出过司法的概念。法律上的认可是在修律时从日本引进,如《大清新刑律》中已经出现与立法、行政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399.html
7.何为中国传统法制中的“例”法信何为中国传统法制中的“例” 评《历代例考》 段秋关 西北大学 有人类即成社会,有社会即有法律。法律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其范围不可能仅涉及刑事而不及其它,古今中外,皆尽如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就其内容而言,是行政、经济、刑事、民事、军政、学校管理等诸类规范并存;就其法律形式而论,有律、令、格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11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