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
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
、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尊尊
”
和
亲亲
,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旨在维护军权,所谓
国无二君
;后者旨在维护父权,所谓
家无二尊
,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就是新形势
下礼的思想基础。
3
、礼由体现原始社会习俗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仪式,发展成为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由法律强制
实施的行为规范,
是氏族原始民主制解题、
阶级社会形成的产物,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另一方面,礼的产生又是和父权的一夫一妻智家庭的建立攸关的。
4
、关于礼的作用,综括古人的论述与历史的实际,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人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的分异点
)别贵贱,序尊卑
)经国家,定社稷
)规范行为的指南,评判是非的准绳
5
、礼是区分贵贱、尊卑、亲疏的标准,它是以因人而异的等差性,或特权性为特征的,它的作
用就是论证等差的秩序和结构的合理性,
并使之固定化、
永久化,
于是礼的政治哲学的色彩更加
浓厚了。不仅如此,源于宗法伦理关系的礼,
又存进了新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新的父子、
夫
妻关系的建立。
礼所肯定的伦理纲常,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
成为中国古代一
种理想的价值取向。但也不可避免地禁锢了人们的自然本性,以致会心甘情愿的为礼而牺牲。
6
、礼的长期统治造成了中华民族崇古尚祖的保守心态,使得礼制文化成为巨大的历史惰性,严
重障碍了社会改革,
即使是勇敢地有作为的改革家,
也被迫借祖宗先王之名,
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康有为便借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作掩护。
7
、引礼入法
第一,从儒法对立到儒法合流
经过战国,秦至两汉,作为差别性行为规范的礼,
逐渐与公允性行为规则的法交融渗透,以致河
流。礼法河流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封建大统一国家的需要;
)经过一千多年的统治,
使统治者有可能立足现实,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
外儒内法
就是汉初统治者综合儒法两家之长
的精彩概括。外儒佯宽,内法实猛,外儒内法就是宽猛相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4)
儒法两家学说
不仅同源,在为现存政权服务的政治目的上也是相通的。
第二,引礼入法的途径。
)
总结秦亡的教训为引礼入法制造舆论
通过参与立法和注释现行法律,输入礼的精神
8
、唐律无论结构、内容均已蔚为大观,礼与法的结合也臻于成熟和定型。可以说一整套体现封
建宗法等级思想与制度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致
一准乎礼
成为后世对唐律的基本评价。
9
、综括唐律所表现的立法关系概述如下:
(1)
礼指导着法律的制定
(2)
礼典、礼文直接入律
)定罪量刑
于礼以为出入
)礼法互补,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具体表现为:第一,礼侧重于预防
犯罪,
即导民向善,
所谓
紧于将然之前
;
法侧重于惩罚犯罪,
即禁人为非,
禁于已然之后
。
第二,以礼的规范弥补法律条文的不足。第三,礼主刑辅,综合为治。
10
、礼的等差性与法的特权性是一致的,礼法互补,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