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诉如何适用《民法典》第580条规定的违约方合同解除权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一方出现违约行为,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情形时,既往我们的普遍认识只有守约方才可以解除合同。可是,在实务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方违约、守约方不行使合同解除权,违约方由于自身丧失了履行能力而无法/不能继续履行或者合同不适宜继续履行,请求以损害赔偿为代价终止合同关系,而守约方又拒绝解除合同,要求维持合同效力并继续履行,此时就让合同陷入履行僵局。此种情形下,违约方主张解除的请求能否获得支持,笔者检索了《民法典》施行前的一些案例,司法实践中观点不一,有的法院支持违约方诉请的解除合同,有的法院认为违约方不享有合同解除权,而驳回诉讼请求。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6年第6期)刊登的案例,新宇公司诉冯玉梅商铺买卖合同纠纷案,新宇公司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解除合同。法院认为新宇公司继续履行合同费用过高,当违约方继续履约所需的财力、物力超过合同双方基于合同履行所能获得的利益,合同已不具备继续履行的条件时,为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可以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为由判决解除合同,并由违约方承担赔偿损失,该案被业界认为是为违约方解除合同开创了先河。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议纪要》)第48条规定,违约方不享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在一些长期性合同如房屋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形成合同僵局,一概不允许违约方通过起诉的方式解除合同,有时对双方都不利。在此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违约方起诉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1)违约方不存在恶意违约的情形;(2)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对其显失公平;(3)守约方拒绝解除合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合同的,违约方本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不能因解除合同而减少或者免除。”这是最高审判机关用于指导审判的规范性意见中首次对违约方合同解除权进行明确,但因条文列明的适用条件较为原则、宽泛,实践中各地法院对于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依然存在认知标准不一的现象。

《民法典》施行后,第580条第二款赋于违约方提起诉讼解除合同的权利,那么该如何适用该条规定?

二、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适用的情形

《民法典》第580条第一款沿袭了《合同法》第110条的规定,增设了第二款规定。依据该条规定,违约方提起解除合同诉讼应当仅限非金钱债务,且符合该条规定的三种情形之一,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一是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比如,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一房多卖情形,出卖人将其房屋卖给某甲,但在未完成房屋交付和办理过户登记时,房价上涨,出卖人又将房屋卖给了某乙,并将房屋交付给某乙,并办理了产权转移登记。此时,对于某甲来说,因出卖人对该房屋已丧失了所有权,无法再按照双方签署的合同对某乙履行交付房屋、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构成了法律上或者事实上的不能履行。某乙此时不能再请求出卖人继续履行合同,而仅能请求其赔偿损失。

三是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这里的合理期限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有约定从其约定,合同中没有约定,当事人可以协商形成补充协议予以约定。若当事人也无法通过补充协议进行明确,则只能由司法裁判机关结合合同性质、交易习惯等进行确定。

三、违约方向司法机关申请解除合同时的注意事项

1.《民法典》第580条规定了违约方向司法机关申请解除合同的条件和情形,笔者认为违约方向司法机关申请解除合同应当严格适用,《九民会议纪要》第48条从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公正这一基本法律理念出发设定的条件,虽然《民法典》中没有进行明确,但在审判实践中应当作为法院审查应否解除合同的标准。违约方起诉解除合同不能出于恶意、不能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关于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对其显失公平,则更需要司法机关在审判时从有利于实现当事人实质公平的角度予以衡量。

2.违约方通过《民法典》第580条第二款获得的是诉请解除合同请求权,并非依据580条第二款获得合同解除权,该请求权仅仅是一种程序法上的权利【见最高人民法院(2021)最高法知民终1911号判决】。基于此,违约方只能通过诉讼/仲裁请求解除合同,不能通过通知的方式解除合同;违约方主张解除合同的理由也仅限于《民法典》580条规定的情形,而不适用《民法典》第563条规定的法定解除情形。

四、结语

从最高院公报的冯玉梅案到《九民会议纪要》第48条的违约方起诉解除的规定,再到《民法典》第580条增设的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赋于了违约方向司法部门申请解除合同的权利,对于出现合同僵局的情形下,当事人从难以继续履行的合同中脱身,避免了商业交易长期处在不确定状态。但是,在实务中,违约方合同解除合同的具体情形纷繁复杂,对该类案件应当秉持理性克制的原则,在破解合同僵局的同时,还应当防范规则使用不当甚至发生道德风险,以及违约方机会主义违约情形的发生,进而实现实质正义与损害救济的平衡,正如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2019年第13次法官会议纪要所认为的“人民法院支持违约方判决解除合同的诉请,并非普遍原则,而是在特定的情形下所采取的特殊救济措施,应严格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适用,不能无限泛化”。虽然《民法典》赋予了违约方向司法机关申请解除合同的权利,但在适用时应当严格适用。

THE END
1.我国民法典第五百条规定当事人我国民法典第五百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一)https://m.64365.com/tuwen/1210765.aspx
2.我国民法典第五百条规定是什么青岛孙健律师普法视频我国民法典第五百条规定 Sorry,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embedded videos. 如果您的问题还没解决 您还可以联系我们的律师助理,进一步咨询 34"25022021-05-20 孙健律师山东嗣法律师事务所 擅长: 婚姻家庭公司法务股权纠纷债权债务经济纠纷合同纠纷咨询律师 https://www.faniuwenda.com/Video/Index/show/id/290091.html
3.我国民法典第500条规定律师普法我国民法典第500条主要是对合同订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该遵循诚信原则,保持真实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进行,若是出现以下情形:第一是主观存在恶意;第二是签订时隐瞒重要事实或欺骗或是其他违背诚信的行为,都会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https://www.110ask.com/tuwen/16383208537806124522.html
4.我国《民法典》第500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我国《民法典》第500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A.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 B. 在解除合同过程中 C. 在订立合同过程中 D. 在合同终止之后https://www.shuashuati.com/ti/56ba0d216b6944449a82317147a376c3.html?fm=bdbf77a37f91acf2b53ed0052f9bd08c31
5.《民法典》第401至500条,《民法法律法规《民法典》第401至500条,《民法典》第401至500条 第四百零一条 (享益债权间之抵触) 透过连续订立之合同在同一物上为不同之人设定享益债权时,如该等债权间相互抵触,则以最先设定之权利为优先,但不影响登记之专有规则之适用。 第四百零二条 (具有物权效力之合同)https://code.fabao365.com/law_93830.html
6.民法典·条文解析(第500条)当事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形有哪些民法典·条文解析(第500条)|当事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什么是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形有哪些?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第一分编“通则”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五百条的解析吧! 相关阅读https://www.12371.gov.cn/Print.aspx?id=575457
7.赔偿责任情形在《民法典》第500条中相关解释《民法典》第五百条规定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赔偿责任情形。具体内容如下: 法条内容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 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 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https://www.meipian.cn/594wzy3t
8.《民法典》缔约过失责任的相关规定2.告知义务。《民法典》第五百条第二项关于“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规定,属于违反信息告知义务的情形。“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为不作为行为,“提供虚假情况”属于积极作为行为。 3.保密义务。《民法典》第五百零一条关于“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https://lawyers.66law.cn/s212591b08502c_i1072944.aspx
9.每日一点“典”:民法典第二十条一、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通过上述规定可表示,无民事行为能力唯有通过其法定代理人进行法律交往,且基于无行为能力人保护之计,法定代理人不得事先授权或事后追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独立实施的民事法https://www.stpt.edu.cn/szypf/2024/0513/c1537a36585/pagem.psp
10.这样追星,违法!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一款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https://m.gmw.cn/2021-08/04/content_1302457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