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应用性特征的文化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以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为学习内容,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实践体验、展示交流、合作共享等学习经历,形成信息意识、信息方法、信息安全、信息共享、信息创新五大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核心素养结构图

(二)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理念是:从满足每位中职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学习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等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有效、安全、规范、自信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凸显任务引领。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主线,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工具、平台和应用,通过创设工作任务的情境,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成果展示来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能力。

(三)设计思路

1.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综合应用为主线,提升信息意识、信息方法、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信息创新五大信息素养。

2.学习水平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学习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例下表所示:

目标类型

学习水平

水平描述

知识

A-知道

了解或复述所学的知识。

B-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描述或解释。

C-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技能

A-学会

能按具体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B-熟练

能按工作任务要求进行操作。

C-掌握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操作技能。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时为108课时,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在一个或两个学期内实施。

二、课程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应用等能力,能运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信息社会的安全意识与自律能力,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创新力,最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如下:

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思想,熟悉常用工具的基本操作,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具有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3、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对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与要求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信息获取、处理、交流、综合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升信息意识、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信息创新等多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领会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

能力模块

能力目标描述

信息素养目标描述

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依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获取工具与技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养成符合法律规范的信息获取行为和自律意识,提升对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获、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捕获信息,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了解信息的价值、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应用各种信息。

信息方法是指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采用的手段。信息方法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本领。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提出与分析问题、猜想与假设目标、设计与策划脚本、观察与收集信息、选择与运用工具、整理与制作作品、展示与交流成果、反思与优化方案等环节上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信息创新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探究意识,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并在体验中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本领。

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地存储、加工、处理的技能,提升使用新技术、新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实践体验、共享合作的职业素养。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依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工具安全有效地进行信息展示与交流,养成符合法律规范的信息交流行为和自律意识,提升对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对信息交流的合作共享与创新思维。

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规划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采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创作信息作品的能力,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的职业素养。

主题(一)信息获取

能力描述

学习内容

1.1能发现或归纳需要利

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

决的问题,能通过问

题分析确定信息需

求。

1.2能根据任务要求,确

1.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

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

集、存储和管理。

1.6了解智能穿戴、物联网等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1)信息、信息价值与知识产权。

A

(2)信息获取渠道和策略与信息价值。

(3)借助信息工具直接获取信息方法,如:写、画、拍、录、摄。

B

(4)借助互联网间接获取信息方法,如:搜索引擎、分类检索、关键词。

C

(5)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如:信息分类整理,文件、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基本操作。

(6)收集和整理智能穿戴的应用现状,如: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

通过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具体操作过程,在实践体中验获取信息基本策略,基本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

能分析信息需求,访问合适的网站,使用搜索引擎,提炼、调整一个或多个关键字,尝试多种搜索技巧,逐步缩小或扩大信息范围,直至获得所需信息。

能针对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文件,建立分类与命名规则,使用文件管理工具进行分类管理。

能使用专门的管理工具,管理计算机中或网络中的各类信息。

在获取信息过程中,逐步养成依据解决实际问题需求去信获取息的习惯和符合法律规范的信息获取行为和自律意识,提升对信息价值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遵守获取信息的规范性要求,认同信息鉴别的重要性。

信息获取案例一

项目主题:研讨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分类

项目情境:信息技术应用离不开计算机系统,那么计算机系统是由哪些内容组成又如何分类的呢?

为了搞清楚上述问题,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以组为单位做主题发言。

项目策划与实施:

(1)分组小组活动、撰写主题活动策划书,分工协作完成主题发言任务;

(2)依据主题和分工,上互联网,检索并搜集所需的材料;

(3)每个小组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记录讨论的内容和结果;

(4)依据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讨成果。

项目活动要求:

(1)撰写主题活动策划书,策划书内有每一位同学承担的任务内容;

(2)分类整理收集材料的资料,保存在小组的共享文件夹中;

(3)采用Word、PPT或用思维导图等信息技术工具,上交一份记录头脑风暴过程和结果的文档;

(4)派一位同学,借助于Word、演示文稿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主题发言。

信息获取案例二

项目主题:准备主题班会材料

十一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求各班级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组织一次题为“我的中国梦”主题班会。

为了开好这次班会,班委会要求以组为单位准备材料并做主旨发言。

(1)分组活动、每个小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

(2)依据讨论结果,分工并撰写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书;

(3)依据主题和分工,部分同学采用手机、PAD等智能终端拍摄或录制所需的图片或音频、视频材料;

(4)依据主题和分工,部分同学上互联网,检索并搜集所需的材料;

(5)将收集的材料交给负责整理材料的同学,进行分类整理。

(1)用思维导图工具记录头脑风暴过程和结果;

(2)撰写主题活动策划书,任务落实到组内每一位同学;

(3)原始多媒体资料至少包括:6张图片、1段音频、2段视频;

(4)网上收集资料至少包括:2段文字、3张图片、1段音频、1段视频材料;

(5)分类整理收集材料的资料,并保存在共享文件夹中。

主题(二)信息处理

2.1能选择合适的信息

技术及软件工具对文稿、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提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

题的能力。

2.2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及软件工具对文。稿、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处理,能创新思想、进行实践体验、展开合作交流。

2.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及软件工具正确处理多媒体资源,提升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

2.4能选择合适的移动终端工具进行信息处理。

2.5了解大数据概念及应用现状。

(1)文档的基本操作。

(2)字体、段落的设置。

(3)插入图形、艺术字体,图文混排。

(3)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4)工作表中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条件。

(5)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建立图表,建立数据透视表。

(6)工作表页面、图表页面设置,图表简单属性设置。

(7)图片、图像基本操作,如剪切图像、调整、旋转等。

(8)声音、视频基本操作,如:录屏、录音、简单编辑。

(9)移动终端信息的简单处理,如:文字、表格、幻灯片、图片、视频等。

(10)能列举若干个大数据的应用案例。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有效的数字、文字、图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通过数字资源处理的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能根据文稿的内容特点编辑文字,融入个人观点,合理设置文字、段落、页面格式,突出表达的重点,必要时图示信息或设计表格。

能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整理数据,创建完整的数据表格,交流表格在排版、数据统计及反映数据间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能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生成有价值的新数据。能利用数据表格和合适类型的图表,准确、直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能根据需求,分析不同信息内容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意图,对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体信息进行编辑加工,融入个人创意,加深受众的印象,丰富受众的感受。

能比较与分析各类信息加工软件的功能、特点、界面、操作技巧与呈现形式,尝试总结信息加工软件的操作规律。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电子作品。

通过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感受处理文稿、数据、多媒体资源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感受不同类型信息有着不同的加工特点和方法。

体会选用合适的软件能提高信息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工具软件的意识。

信息处理案例一

项目主题:制作《自我推荐书》,让招聘单位全面地了解自己

项目情境:毕业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找工作难,而面试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份好的《自我推荐书》是能否突围而出的关键之一,因此要设计和制作好一份《自我推荐书》尤为重要。

七月马上就要来临了,毕业班的班主任要求班级里的同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作一份《自我推荐表》。

明确任务、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设计样稿、分组交流。

(1)根据某公司的招聘信息,上网查询该公司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岗位设置等资料。

(4)建立文件夹,对准备的材料分类整理

(5)针对这一岗位使用软件工具设计制作符合适合该岗位需求的推荐书,并加入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效处理

(6)分小组对各自制作的《自我推荐书》进行讨论,并对意见进行修改

(2)分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

信息处理案例二

项目主题:制作《新生入学指南》

(2)确定《新生入学指南》的内容信息:新生入学指南-路线篇、学生组织篇、学生社团篇、校园WIFI篇、数字化校园篇。

(3)收集《新生入学指南》中不同篇章的信息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4)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如美图秀秀、拼立德、wpsoffice、Microsoftoffice、keynet、Imove)设计制作《新生入学指南》,并加入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效处理

主题(三)信息交流

3.1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信息交流。

3.2能根据实际需求借助客户端工具进行文件传输。

3.3能根据实际需求借助云技术和移动端工具进行信息交流。

3.4能定时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杀毒,并能对重要数据进行数据备份。

(1)网上交流的概念和方法。

(2)各类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的比较。

(3)即时通讯工具的灵活应用。

(4)电子邮件概念。

(5)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添加附件、转发与回复。

(6)文件传输概念。

(7)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8)云技术应用,如:虚拟桌面、云盘的使用。

(9)信息安全技术的简单应用,如:杀毒软件、数据备份。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以及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根据信息表达的目的、确定信息表达的主题、选择信息表现的形式,合理规划多媒体作品的结构,有创意地表达内容。

能调查生活中不同场所的因特网接入方式,尝试根据需求将个人的信息技术工具接入因特网。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同伴互助合作。

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交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体会信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感受信息技术在信息表达时的作用,增强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表达效果的意识。

感受有创意地表达信息和作品的乐趣。感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时的方便快捷,建立传递有益信息的意识。

遵守网络交流信息时的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增强信息交流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信息交流案例一

项目主题:“我的未来我做主”演讲活动

项目情景:

1.学生分组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由组长负责初赛。

3.活动交流

4.活动决赛

各小组初赛评选出来的选手,进行决赛,然后进行网络打分,评选等第。

(4)由班长牵头进行网络打分,评选等第。

信息交流案例二

项目主题: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

项目情景:某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多媒体作品制作大赛。学校共有四个校区,为了使活动体现活动的公平性,活动先要征求各校区的意见,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再组织大赛活动,最后进行评选,公布结果。

班级的班长模拟为学校总部组织者,一部分学生为大赛评委,其他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一个小组代表一个分校,其小组长为分校项目负责人。

3.大赛方案设计

4.组织实施大赛

各分校参赛选手在规定日期前通过云盘传送作品,然后有评委对作品进行打分,评出等第

(4)参赛选手在规定日期前通过云盘传送作品。

(5)由班长牵头组织评委进行网络打分,评选等第。

主题(四)综合应用

(知识与技能)

4.1能用工具软件进行项目策划,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4.2能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习、创作电子作品。

4.3能用演示文稿做主题演讲,会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能在综合性项目中分工合作,承担其中部分任务。

4.4能共建共享活动成果,会对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5了解新媒体创意设计和制作过程。

(1)思维导图概念、与基本操作。

(2)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与方法。

(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电子作品的设计与策划。

(4)演示文稿基本操作。

(5)演示文稿中素材添加、应用、修饰、超链接的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和发送。

(6)借助工具软件发表观点、交流思想,正确评价电子作品。

(7)了解数字故事、微视频、电子书等新媒体创意设计和制作过程。

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尝试分析主题,设计作品创作方案。(如:创意说明、分镜头剧本、草图、角色)。试根据评价标准,评价自已和他人的作品,并完善作品。

体验信息技术应用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形成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的意识,愿意尝试和应用新技术解决问题。

认同信息作品在交流展示和表达观点的独特价值。

树立良好的设计规划意识,形成先设计再创作的习惯。

综合应用案例

项目主题:举办“节能减排”主题活动

项目情境:学校要组织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今年科技节的主题是:“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能减排”主题;

(2)依据主题收集数据并据此做出问题分析;

(3)每组派代表借助于演示文稿做主题演讲;

(4)制作主题演讲的微视频;

(1)每个小组选择的主题内容聚焦一个“节能减排”的问题;

(2)依据选定的主题,收集数据,学习运用大数据做出对问题的分析;

(3)制作演示文稿,由小组代表借助于演示文稿做主题演讲;

(4)依据主题演讲内容,制作时长3-5分钟的微视频;

四、实施建议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实施,应在教材、教学、评价、作业以及保障等方面,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理念,体现实践与探究的特点。

(一)教材编写

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编写是在本标准基础上的再创造,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都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教材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操作练习手册、学习网站等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体验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时代特征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性、生动性,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全面考虑课程内容的要求,教材内容应该包括本标准的全部主题;课程内容按照主题分别表述,但它不代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教材的组织结构,编写时需要进行再创造和整合。

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三维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出发,渗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内容的设计应凸显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任务的设计应贴近职场,能反映工作流程,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完成有个性的电子作品的经历中获得成就感。

2.教材内容的呈现

教材的呈现形式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中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语言也需要通俗易懂,注意术语和概念表述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图文并茂,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图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注重从实际任务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材”。

(二)教学实施

1.重视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也要分别考虑每个任务的侧重点,一个任务可以侧重某些能力要素,通过一系列的任务,使所有的能力要素都能得到培养,通过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入形成序列,避免出现对问题解决环节和具体方法的简单重复。

2.重视实践与探究

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精心设计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选择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和有价值的探究活动,创设合理的职场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愿望,要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实践,逐步感悟信息技术中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避免使学生单纯地从活动到活动、从问题到问题,而忽视深入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要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揭示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指导学生建构成前后连贯的、灵活地、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

4.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通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是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题,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

目前的专业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帮助者。在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环节,针对每个实验项目,提出问题,布置预习任务,由学生检索资料,自主完成。在学生实验环节,设计问题和任务,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方案,再由学生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评价

本标准规定了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框架与学习要求,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评价为教学提供反馈,引导教学方向,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必须根据本标准选择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使其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有利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记录与评定,全面反映每个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业水平;二是有利于通过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学生通过即时的自我评价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并养成诚信意识,通过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进程。

1.评价原则

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考察,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团结协作、自律守信等表现;既要评价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又要评价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特质。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

3.评价方式及结果呈现

倡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为主,以集中测试为主要形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能力、兴趣、态度、情感与行为规范。原则上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第制。

4.评价实施

教师应充分理解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自觉落实形成性评价。要树立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的观念,将教学评价的设计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尤其要将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描述,要简单、明了、具体,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日志或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要防止将形成性评价片面理解为过程中的结果评价,而应突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形成性评价中的自评和互评过程,既应注意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也应注意培养客观、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以及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诚信意识。

要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展开积累评价资料和数据,重视评价证据,例如: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学习记录、评价量表等,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收集与管理评价信息,提高数据分析与统计的效率。

终结性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形成机械训练的应试倾向。

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明确、有针对性地反馈评价结果,对不同的学生给予进行精准的个别指导。总结与反思教学策略,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根据本校学生特征,构建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保障体系,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建议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作品过程档案,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准确区分优秀作品、特色作品、一般作品。教师的评价要有指导性,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成长。

(四)课程资源

1.注重实训指导手册、课堂配套练习册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多媒体仿真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

4.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将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保障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落实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首先稳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的数量和配置,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与教学素养。应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师资队伍。

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在信息技术基础学科中心组的组织下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聚焦课堂,加强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2.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的配置和使用

计算机基础实训室是实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开展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配备实施本课程标准内容的计算机基础实训室,实训室中应配备性能良好的足量计算机设备及正版操作系统与其它应用软件,应配备与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相符的其它信息技术设备(如投影机、电子白板、数码相机等),实现网络互联,接入因特网。有条件学校建议配备各类平台的信息终端设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THE END
1.法律时间关系图流程图模板该法律时间关系图清晰地展示了一系列法律事件和流程的时间线。图中包括了关键时间点,如合同签订、付款截止日期、最后交付日期等。此外,图中还标出了重要的法律文件,如合同、发票和交付证明等。这些要素通过箭头和线条连接起来,展示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通过此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法律流程和关键环节,对于理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75698dc23bb5e5f8d1e002a
2.第181集人力资源知识课:劳动合同法的思维导图解读01教育心智图669粉丝 陆课堂,您的职业课堂 11:29 第01集 HR学习手册:什么是人力资源六大模块? 15:31 第02集 HR学习手册:人力资源发展的四个阶段解析 10:32 第03集 HR学习手册:招聘管理的流程解析 17:47 第04集 HR学习手册:招聘渠道管理的知识点 12:41 第05集 HR学习手册:行为面试法的知识解析 13:53 第06https://www.163.com/v/video/VCI4HP015.html
3.《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护理类专业第二轮教材在教材编写中每章有思政元素、学习目标、案例引导、伦理问题、伦理要求、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思维导图和目标检测等板块,符合高职护生认知、学习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护生所学伦理理论在护理实际工作中能用得上,尽量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进而提高护生的护理道德修养,炼就良好的护理道德http://m.bookschina.com/9011253.htm
4.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护理类专业第二轮教材)(豆瓣)在教材编写中每章有思政元素、学习目标、案例引导、伦理问题、伦理要求、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思维导图和目标检测等板块,符合高职护生认知、学习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护生所学伦理理论在护理实际工作中能用得上,尽量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进而提高护生的护理道德修养,炼就良好的护理道德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43941/
5.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6.心理咨询伦理五大原则(心理咨询专业伦理的主要原则)网上有关“心理咨询伦理五大原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理咨询专业伦理的主要原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心理咨询伦理五大原则是:尊重和保密原则、专业关系原则、发展性原则、艺术性原则、责任与诚信原则。 https://m.shenchuang.com/scnews/20240906/1831977530744246273.html
7.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20231114.pptx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读书笔记01思维导图精彩摘录目录分析内容摘要阅读感受作者简介目录0305020406思维导图职业道德公民道德伦理公民职业伦理读者职业道德社区能够生活公正重要性部分做出一些建立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是一本关于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的经典著作,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职业道德和公民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8006606.html
8.2024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科精讲:理论法(80页)2024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科精讲:理论法.docx,2024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科精讲思维导图:理论法 一、导言 1、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介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的一次国家统一考试。该考试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11/7131053046005155.shtm
9.www.pseinu.cn/xxxr/889176.shtml二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96.73MB 53%好评09人) 工囗番成人漫画全彩漫画 好紧好爽视频 最新av地址 48.25MB 14%好评29人) 免费18禁黄色网站 大圆屁股熟女视频乱伦 YOURPORN在线开放 36.65MB 18%好评84人) 骚穴儿女 永久视频欧美又猛又粗又大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按摩 36.87MB 72%好评9081人)https://www.pseinu.cn/xxxr/889176.shtml
10.CFA职业伦理七原则是什么?详细讲解!一、CFA职业伦理七原则是什么 (一)专业主义 核心要求:CFA持证人应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包括知法守法、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具体表现:遵守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即使不是法律专家,也应了解并遵守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在面对利诱和威逼时,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受外部因素影响,拒绝接受可能影响独立判断的贵重礼物https://www.gaodun.com/cfa/1656708.html
11.法学专业:律师摇篮:超级难就业,而且大部分人工资很低还会学习法律逻辑和法律思维方法,学会像律师和法官一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职业方向上,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成为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诉讼;可以进入司法机关,担任法官、检察官等职务,维护法律的公正实施;也可以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帮助处理日常的法律事务。总之,法学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https://blog.csdn.net/BTUJACK/article/details/143654005
12.工程职业伦理章程明确规定了工程师从事职业活动的职责要求,包括D. 运用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等技术进行思考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人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意思是把握某种学问后,能把这些学问应用于相像的或有联系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中去,实现学习的迁移。固然,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下面哪些现象不属于正迁移? A. 学习钢琴的人再来学习小提琴 B. 学习汉语拼音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7b5f4d9e75f744a8a5e0bfbabb9ffb94.html
13.2024年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中常见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应对?难点: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广泛,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模型、流程图制作等。 应对策略: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来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定期复习,使用思维导图或图表整理关键知识点。 2、应用题和案例分析题 难点:这些题型要求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考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ttps://www.kokojia.com/article/69671.html
14.工作的汇报流程10篇(全文)制度一方面规定相关业务主体的权责和行为边界,同时也指出了执行任务的步骤和工作内容。效能监察工作组需“吃透”制度,事先形成针对该业务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思维导图,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跟踪监察,重点关注流程运行的效能。 因设计制度时缺乏足够多的样本经验或广泛涵盖性的要求,难免会出现制度不够细化、流程不够清晰、缺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9fo9d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