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春日报社的改革发展探索为例
孙成军
本文提要:地方党报是履行党媒责任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新媒体冲击下,地方党报发展困境重重。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地方党报走出困境,更好地履行党媒责任,承担起使命担当,各地党报都进行了积极探索。长春日报社坚持把解决新闻工作者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着力点,先“活”人,再“活”社,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融合发展,进而更好地履行了党媒职责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地方党报改革创新党媒责任
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地方党报必须把履行党媒责任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凝聚社会共识为党的事业服务,坚持为党服务与为民服务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地方党报自身也要改革发展,不断提升党报人的精气神,提高党报工作者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同时,地方党报社也要把增加和稳定就业作为社会责任,慎言慎行“减员增效”。
党报姓“党”,使命为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认清使命才能把握方向。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党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在党的事业发展中所起作用无可替代。这一使命和职责要求,党报首先要讲政治,坚持“政治家办报”。这里所说的“讲政治”和“政治家办报”,最主要的就是强调党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出党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党报为“器”,重在护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持久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这是地方党报“不忘初心”的根本要求。办党报的“初心”,就是维护和实现党的利益,通过宣传手段,把党的主张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赞同,让更多的人“跟党走”。党报是党的阵地,办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是党的“笔杆子”。基于这一点,党报是维护党的利益的重要“利器”,是舆论战场上党的主阵地,偏离了党的要求,偏离了党的利益,党报就失去了价值所在。
党报党“管”,党报党办。之所以称为“党报”,根本要义在于,办党报的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党报宣传的内容,是党的要求和主张。党报办得怎样,党报队伍建设的怎么样,党报有没有发挥好党报作用,是各级党委的责任。作为各级党委的机关报,无论哪一个层级的党报,都必须讲政治、顾大局,既要宣传党的主张,也要批驳错误的言论,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管党报、党办党报,是党报发挥党媒作用的关键所在,是党的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党报“益”民,“利”向群众。党报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到“国民”,小到“社员”,都要时刻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感受。在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党报不能采取企业家方式,推行“减员增效”,把职工推向社会,而应把政治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开源节流,努力搭建平台,为员工守业、创业创造条件。实现员工队伍稳定,确保报社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党报必须把维护员工利益和稳定,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地方党报的“脱贫”探索
有些地方党报的困境,用“贫”字形容并不为过。以长春日报社为例,长春日报拥有73年历史,创刊于1945年11月,在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为长春发展和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自身发展也有过辉煌。曾作为长春市最令人向往的单位之一,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到2016年年初,报社已经负债近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30%,近1200名新闻工作者连续十多年无法正常领取工资,300多名退休新闻工作者因没有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而没有生活保障。困境重重,集中体现为:“三缺一低”(缺编辑、缺记者、缺稿件,报纸质量低)、“三弱一低”(网弱、端弱、微弱,媒体融合度低)、“三多一低”(债务多、信访多、冗员多,职工收入低)。党报人去上访维权,不仅是党报人的悲哀,也刺激了党报人内心的痛。针对这些困境,2016年8月报社新领导班子组建后,以解决新闻工作者的“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实施“人才兴社”“强报立社”“创新强社”“改革活社”四大工程,先“活人”,再“活”社,报社面貌根本改观,报社活力重现,生机盎然,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党报振兴发展之路。
解决“三缺一低”,加强采编管理,快速提高办报质量
编辑出版高质量报纸,是地方党报社的核心,想要保障这一点,必须优先保障采编队伍。长春日报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实施“强报立社”,着力解决“三缺一低”,即解决缺编辑、缺记者、缺稿件、报纸质量低问题,集中办量办好党报。一方面,制定一系列采编管理规定,提高编采流程和质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人才向采编一线倾斜,调整优化配置,加强力量,采编人员从121人增加到222人。同时,在分配方面,设立总编辑奖的同时,制定社长总编辑特别奖,大幅提高采编人员待遇,从2016年9月的人均收入4632元提高到2018年3月的7095元,增加2463元,增长53.2%,极大地调动了采编人员积极性,转到其他岗位的记者、编辑开始向采编岗位“回流”,“三缺一低”问题得到破解。2017年,报社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14项,省市新闻奖项99项。吉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批示“现在的《长春日报》办得比较活,舆论的引导作用发挥得比较好。”
解决“三弱一低”,加快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实现新突破
解决“三多一低”,深化内部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
地方党报的改革思路与方向选择
地方党报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不能简单地适用事业单位改革的“筐子”。特别是在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应从地方党报的属性和功能出发,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地方党报改革。
党委统筹,由上而下。
由谁来组织改革,非常关键。任何改革都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会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集团。地方党报改革更是如此。地方党报经多轮改革之所以仍需改革,主要是缺少党委统筹。打破不了利益格局的束缚,必然是越改问题越突出越严重。目前看,地方党报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地方党报进行定位。即负责编辑出版地方党报的报社,应该履行何种功能,只有明确了地方党报的功能定位,才能确定报社的机关、事业或企业性质,从而明晰地方党报改革的政策与措施。地方党报改革的基点应放在如何履行党媒责任上。任何机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都取决于机构的使命和职责。党报作为党的宣传阵地,职责和使命是宣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利益。与此相适应,党报的利益必须服从党的利益。只能也只有由党委来统筹研究,统筹推进并监督,才能确保地方党报改革取得成功。
事企分开,明晰属性。
目前,承担地方党报编辑出版任务的地方报社,基本处于事企不分状态。如长春日报社为市委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经费形式为自筹自支。200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成立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并由长春日报社出资成立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造成的错觉是长春日报社已经改制为企业——长春日报报业集团。事实上,“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只是报社出资成立的一个企业,隶属于报社,但事实上“报业集团”又代替了报社甚至凌驾于报社之上,甚至以报业集团名义,又成立了许多空壳公司,导致体制不清、人员混岗、管理混乱。
由于报社本身并没有改革改制,造成诸多管理中的不顺,企业非企业、事业非事业。最为突出的是,干部、人事、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事项,按事业单位甚至机关管理要求进行管理,而经费形式按企业管理,自筹自支。由于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具有不同的管理规则和运行模式,由此造成实际工作中的较多冲突。深化地方党报改革,首先应明确编辑出版地方党报的报社性质,理清关系。特别是厘清“报业集团”与“报社”的关系、事业与企业的关系,这是地方党报深化改革走出困境的基础和前提。
综合改革,重构机制。
从地方党报自身来说,围绕党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形成了有采访、编辑、印刷、发行、行政、后勤、经营等庞大的报业系统,报社之累,主要在于辅助系统过于庞大,推进党报改革必须在重构机制上下功夫,实施综合改革。如长春日报社在岗员工总数近900人,其中,全口径采编人员仅占20%左右,大量的人员分布在行政、后勤、发行、印刷等岗位,报社大而全,形成小报社、大社会局面。推进地方党报改革,应综合考虑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在重构机制、焕发活力上下功夫,对采编、经营、行政、发行等进行剥离,该政府管的由政府管,该交由市场的交由市场。只有进行综合改革,使党报“瘦身”,才能实现改革目标。
坚守党性,不忘初心。
人才优先,财力保障。
地方党报改革,一方面,应明确人才优先,注重人才培养与使用。着力改变体制机制,抓好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下大力气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应突出财力保障,注重公益和政治要求。在党报改革发展方面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注重从经济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政治属性出发进行研究,对党报发展缺少高位统筹和战略思考。深化地方党报改革,首先要从党报的功能属性着手,着眼于政治性要求,而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考虑。不是财政有没有能力承担,而是办报经费应不应该由财政负担的问题。因而,在设计改革思路时,应改变以经济为主的思维定势,改变投资体制,由财政保障办报经费,只有这样,报人才能集中办报,党报才能更好地为党的事业服务。
总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深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营造强大的舆论气场,地方党报责任重大。只有深化地方党报改革,发挥好地方党报的“喉舌”作用,才能把这一“气场”营造好。这是一项必须由党委进行战略统筹、事关党的事业发展的改革大计,应及早纳入日程,以地方党报改革的丰硕成果,推动决胜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