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4日,杭州互联网法院组成七人合议庭,对公益诉讼起诉人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检察院诉杨某某等4被告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民事公益诉讼案公开开庭审理。
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2021年至2022年5月,杨某某利用其注册的多家公司研发的平台,招募数量庞大的兼职人员充当“网络水军”。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汤秋静:他们会自己养一些网络账号,或者找一些兼职人员,还会有一些跟他们从事同样行业的公司,作为他们的供应商。在整个环节中,他们也会根据委托方的需求,是需要“转评赞”,还是需要投诉、举报进行删帖,根据甲方具体需求,公司进行后续一系列的技术操作。
以及通过在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投诉、举报等方式删帖,以降低针对特定作品、商品的负面信息热度的业务。
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陈增宝:采用技术手段来干预信息的呈现,或者采用养号的方式,有一些人工操纵网上信息的呈现,使网民看到的信息实际上不是真实的网络用户体验,是不真实的评价结果,所以它本质上是一个传播虚假网络信息的行为。
7月4日,法院当庭判令四被告删除已发布的虚假信息,注销“网络水军”的虚假账号1200余个,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公益损害赔偿金共计100万元。另外,针对杨某某等人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提供删帖服务,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门组织“水军”开展业务已形成产业链
2022年5月,杭州市滨江警方在网上巡查时获取线索,辖区内有人组织“水军”传播网络虚假信息,警方依法对此立案侦查,并迅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等人。2023年2月23日,滨江警方将此案移送至滨江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杨某某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水军”操作,比如,正面的消息加大宣传,包括提供“转评赞”“直发”“养号”等增加虚假热度的服务;另外,他们还提供有偿删帖业务,就是在客户遇到负面舆情时,杨某某公司则会招募大量兼职人员进行投诉、举报,只要投诉的用户足够多,平台就会对这些负面舆论进行删除、屏蔽、限制流量等操作。
随着承接“网络水军”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杨某某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涉及违法,为此他还曾短暂暂停过公司的业务。
业务明码标价专业平台派单
民事公益诉讼丰富司法治理“水军”手段
以往针对“网络水军”违法行为的审理判决,除了追究涉案人员相应的刑事责任以外,在侵权方面,由于“网络水军”所侵害的对象为不特定群体,存在取证难以及证明侵害的因果关系难等问题,所以很难立案。而在杨某某操纵“网络水军”案件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司法保障提供了有益经验,丰富了司法治理“网络水军”的手段。
法院审理认为,杨某某四被告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通过操纵“网络水军”进行有偿“转评赞”“直发”“投诉举报”,其宣发或删除的信息均非网络用户的真实体验,却达到虚增客户指定作品或产品的影响力、曝光度、好评度,随意控制正当差评的负面影响等作用,破坏健康、良性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环境。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规定,属于破坏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一庭法官沈堃:正常的“转评赞”很普遍,这个行为不是本案所规制的行为。本案所要规制的是有以盈利为目的的、有偿的、有组织的这种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通过本案也要告诫大家,网络生态秩序里面,任何一个人在上面的发言,都需要承担相应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