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排查治理是化工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全面排查隐患,及时地整改消除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预防和控制事故。笔者通过梳理本市多家化工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发现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混淆隐患与危险源的概念,在隐患登记表中登记的隐患实际上是危险源;隐患排查工作局限于安全检查,以至于隐患排查治理数据登记不全面、不准确。本文以以上问题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介绍了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程序和要求。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具体表现在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危险源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中对事故隐患分为两类,一类是“违反”型隐患,所有违法、违规等行为和状态均视为事故隐患。另一类是由于某些因素而引起的三种现实表现: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目前我国不同行业和地区对事故隐患的叫法不同,常见的有“生产安全事故隐患”、“隐患”、“事故隐患”、“安全隐患”等。尽管所表达的含义相同,但笔者认为,应该统一按照《安全生产法》用语,称“事故隐患”或简称为“隐患”为宜。
事故隐患的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至伤的隐患;也可能表现在管理的内容、程序或方式上,如安全检查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
通常情况下,系统中的危险源处在屏蔽设施或防护措施之中,在屏蔽、防护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危险源是安全的,不会造成事故。但如果屏蔽、防护遭遇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屏蔽设施、防护措施就会失效,这时,失去了屏蔽、防护的危险源就变成了事故隐患,事故隐患得不到控制和消除,随时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从以上事故的演变过程可知,事故的出现是隐患造成的,对隐患不采取措施或措施失效,隐患就会爆发,造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就是将可能造成事故的隐患找出来,采取控制措施,才能防止事故出现;隐患治理一是采取“屏蔽措施”或“安全防护措施”使其不能造成事故,二是采取技术或管理措施,彻底消除隐患。
综上所述,事故隐患是由危险源演变过来的,没有危险源也就没有事故隐患,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另外,广义的危险源包括事故隐患,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但如果屏蔽、防护措施有效就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所以,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区分,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难点所在。
尽管危险源与事故隐患具有内在联系、难以区分,但实际工作中还是要将两者进行区别,以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危险源要进行监控,对事故隐患要进行整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可以通过危险源辨识进行识别与确定。一般来说,除了发生了重大工艺上的变革,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相对固定的,不会自动消除的,也无法通过整改彻底消除。而事故隐患通常是隐蔽的、变化的,只有通过排查才可以发现,同时通过治理措施完全可以消除。因此,最简单的判别方法是看这种危险是固有的还是再生的,能不能通过采取治理措施进行消除,固有的、不能消除的是危险源,反之即为事故隐患。应用这种方法区分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时要注意,不能因为某种隐患的整改难度大,主观上把隐患判定为危险源而不去落实整改,而要结合前面介绍的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定义、性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隐患排查是用系统安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场所或活动中的人、机、料、法、环进行综合分析,将隐性的影响安全生产的管理缺陷、技术缺陷、设备缺陷等因素查找出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隐患排查可以根据原因分析推论结果,也可以根据结果分析查找原因,即假设一个结果(如事故),或假设一个原因(如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通过分析研究,把可能产生的问题按因果关系排列出来,然后逐个问题进行分析、审查、调查,把可能造成危险源失控的危险有害因素、即事故隐患查找出来。
安全检查是指对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危险有害因素、缺陷等进行查证,以确定它们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和危险有害因素。软件系统主要查思想、查意识、查制度、查培训、查管理、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硬件系统主要查生产经营设备、查辅助设备、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从安全检查的定义和内容上不难看出,安全检查的目的和作用之一同样是查找隐患,但同时,通过安全检查还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检查,可以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报、预测和预防;(2)利用安全检查,可以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企业的规章制度;(3)通过安全检查,可以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使之警钟长鸣;(4)通过安全检查,班组间、科室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吸取经验进一步促进安全工作的开展;(5)通过安全检查,可以了解掌握生产经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态。
(二)隐患排查与安全检查的内在联系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的目的相同,都是查找隐患;安全检查是隐患排查的常见方式,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需要转入隐患治理程序进行整改;安全检查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隐患的过程;安全检查的方法与隐患排查的方法相似,都需要查资料、看现场,甚至还要借助专业设备、工具进行检验检测。
(1)内容不同。隐患排查针对的是生产经营场所和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检查的内容可以是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2)频率不同。安全检查较灵活,既可以随时和经常性地检查,也可以定期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而隐患排查通常以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为主。
(3)方法不同。安全检查一般是采用直观经验法,对安全基础资料和作业现场直接判断,而隐患排查往往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法对人、机、料、法、环进行综合分析,将隐性的影响安全生产的管理缺陷、技术缺陷、设备缺陷等因素查找出来。(4)深度不同。安全检查是查现象,隐患排查是查原因,安全检查的结束,往往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始。(5)范围不同。安全检查范围较宽泛,除了查找隐患之外还可以对某个会议、文件部署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例如对“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而隐患排查针对性更强,主要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查找。
总之,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把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应用,才能真正做到隐患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二)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企业组织隐患排查治理一般需要经过以下流程:制定隐患排查方案,组织隐患排查,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治理完成后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验证和效果评估,验收不通过重新治理,所有过程登记建档、形成闭环管理。对重大隐患治理还要制定治理方案,并按规定上报主管部门,实行“一患一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化工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排查要系统、全面,治理要形成闭环、记录完整。难点在于准确把握和区分隐患与危险源、隐患排查与安全检查的关系,只有掌握了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全面、彻底整改消除化工企业存在的各类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