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1249期)「重要新闻」《法制日报》专题报道内蒙古推进司法所标准化经验做法》
《法制日报》专题报道
内蒙古推进司法所标准化经验做法
准确定位谋划长远发展思路
据了解,内蒙古以项目推进方式,把司法所工作人员配备标准从过去的1人至3人提高到3人至5人,其中政法专项编人员由1人至2人提高到2人至3人;配齐配全各类设施装备,司法所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
努力推动业务工作标准化
司法所是服务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全部战斗力的基础。长期以来,基础差、底子薄、工作不规范是制约内蒙古司法行政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以建立落实司法所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科学制定了《司法所达标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司法所建设标准》等24个标准规范,建立起一整套打基础、管长远的司法所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
各地紧紧抓住司法所办公业务用房、设施装备、经费保障、人员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等关键问题发力,实现了“四个百分之百”。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来,内蒙古全区司法所实现外观标识统一的司法所有484个;建成标准化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室445个;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矫正场所350个,规范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全面打造司法所工作升级版
通过远程咨询,王艳梅了解到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就近获得维护权益的途径。在当地司法所的调解下,她终于要回了被拖欠的工资。她高兴地说,“有了这个机顶盒,我们老百姓有啥事,可以在家就咨询了,很方便。”
针对内蒙古地广人稀,法律服务半径大,法律资源不均衡,内蒙古司法厅首创被农牧民称为“家庭律师”的“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实现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精准管控、为边远农牧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如今内蒙古已有62万户居民安装了“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2019年底将实现自治区全覆盖。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还开发了司法移动智能终端(简称JIPad),集司法所九大任务于一体,具备随时随地采集和上传数据、执法全程留痕、工作实时量化考核等五大功能,成为“移动的司法所”,在人口高度分散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为基层群众提供均等普惠的法律服务,真正实现了面对面服务,大大减轻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改变了传统的考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4K机顶盒”和JIPad可以将基层百姓的舆情、民情、社情和需求及时反馈到内蒙古司法厅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了司法所工作智能化。
近年来,生态环境和民间借贷问题成为内蒙古民间纠纷的突出问题。道特淖尔镇司法所地处锡林郭勒草原深处,当地司法所2017年成功调解了60起高利贷纠纷,为辖区社会和谐稳定撑起了一片蓝天。
当前,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迫切,因此,牵住服务基层的牛鼻子,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可以说是司法所的一大工作核心。
内蒙古大力推行1+N模式,建立司法所与各综治成员单位、村居(社区)落实基层治理联动工作机制,1.2万个法务工作室遍布城乡各地,覆盖率为92.3%;积极参与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工作,搭建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服务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基层普法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普法形式多样化,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万里草原,为自治区社会的平安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加快实现司法所建设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