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儒家政治治理的特色

关于儒家的治理模式,常见儒家是人治一说。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将儒家称为“人治主义”,法家称为“法治主义”。人治这一说法是否合乎儒家治理理念,值得进一步审视。

儒家非人治

儒家确实强调个人的作用,主张“为政在人”(《中庸》),“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把人看作实现良治的关键因素,再加上现实中存在种种徇私枉法的情况,故而常给人以儒家轻视法治、推崇人治的印象。其实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首先,儒家固然重视人的作用,但也没有忽视客观规范的价值。孔子既讲“道之以德”,又讲“齐之以礼”,强调礼这一普遍的公共规范的重要性。孟子也说“非礼无行”,指出要以礼规范政治活动。《礼记》中将儒家的治理方式总结为礼乐刑政:“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儒家在治理中推崇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排斥客观之礼法,而是在强调德性的根源性基础上追求人的德性与客观法度相辅并行:“夫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

其次,儒家对参与政治生活的个人德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儒家主张在修身正己、明明德的基础上才能参与政治,治理民众,所以《中庸》中在讲“为政在人”后紧接着说“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政治实践中,儒家重视选贤与能,强调修身为本,要求提升和完善自我德性,尤其是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摒弃个人的私欲偏好,不可任凭个人情绪恣意妄为。《礼记》中说:“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要求以民之好恶为好恶,这显然与因个人感情的随意性而影响决策的人治不同。将亚里士多德所言的人治套用到儒家的治理模式上并不合适,不能准确揭示儒家治理模式的特质。

儒家德治的基本内涵

儒家的治理模式并非人治,亦非法治,而是德治,这是因为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德性贯穿始终,构成了政治的原则、基础、目的和实现方式。儒家德治的基本内涵表现为:

第一,坚持德教为政治治理的原则。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道德教化,他区分了用“政刑”和“德礼”治国的不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坚持将德治作为治国的原则,反对专恃刑杀,认为使用刑法禁令惩罚百姓,即便民众出于恐惧不敢为恶,免于刑罚,但为恶之心未尝不在,不能培养起人的道德感、羞耻心,成就人的德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良好的治理和人的自我实现。孔子这一主张为儒家一贯之义。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一上来就说:“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坚持仁义治国,反对将功利作为治国的原则和目的。《大戴礼记》中说:“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强调德教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为政不本诸德,则一切政教法令会丧失价值,流入功利霸道之术,沦为严刑峻法之途。董仲舒曾言:“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春秋繁露》),张载也说:“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正蒙》)。可见,历来儒家都视德政为治国的根本原则,反对用刑罚、功利的原则治国。

第二,强调自我德性的实现是政治治理的基础。孔子言子帅以正,修身以先(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认为身正则不会作乱,且能正人。孟子言“惟仁者宜在高位”,“其身正天下归之”,“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反复陈说正己、正身在政治治理中的根源性价值。《中庸》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讲拥有优良的品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郭店简《成之闻之》中说:“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君子之求诸己也深,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末,弗得矣”,把求诸己也就是个体德性的提升看作是治理民众的根本。荀子也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修身:“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在儒家这里,善治的实现最终都落实在了个体德性的提升上。

第三,重视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和感召作用。针对国君的问政,孔子不断强调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这样才能使民信服,容易管理。《孟子》和《中庸》中也都有关于在上位者的道德水平影响民众和社会治理效果的论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中庸》)。儒家之所以强调在上位者的道德水平,是因为在上位者的言说举止能引起民众的效仿,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在位者的道德能感化他人,收到上行下效之结果,所以说治理民众,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道德的提升和完善,所谓“先之以德,则民进善焉”(郭店简《尊德义》)。

德风德草,上行下效,在上者的道德是民众的表率,能引导整个社会走向善治。治民、莅民的要义在于“先之以德”“身服善以先”(郭店简《成之闻之》),完善自我的德性,作道德的榜样和表率,最终实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孟子》),“民进善焉”。儒家常用标杆和影、盘子和水、源和流的关系来类比说明在上位者的道德对民众的感化作用。先修己而后治民,先立德而后为政,强调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作用是儒家德治的内在要求。此外,儒家强调在位者的道德表率,根本上是实现对民众的感化和自我教化,而非指有位者以道德权威自居训导民众。

综上,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始终强调以道德为政治治理的根本原则,认为自我德性的完善是实现善治的起点,也是政治的目的,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能起到感召效果。在德治理念下,治民之要在以德化民,因人之性而成就人之德,反对滥用刑罚等手段来强制民众,反对把人视为工具。德治贯穿了儒家为政的方方面面,成为儒家政治最鲜明的特色。(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讲师)

THE END
1.最新五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传媒集团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提出了最新五治理念,即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共治,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五治的具体含义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最新五治的内涵 1、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在法治框架下,法律法规是https://www.oboo-meeting.com/post/727.html
2.下列关于法治与德治的理解,描述错误的是()。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下列关于法治与 德治 的 理解,描述错误的是( )。A.法治 和的德治二者不能同时发挥作用B.法治 和德治的实现途径和载体不同C.法治 和德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D.法制和德治的适用范围一样大的答案解析,https://www.shuashuati.com/ti/0c08b02b8bd84395b57e14eced623a28.html?fm=bdbdsdc5ffabea7bbd773fac20ceaf4baa3c7
3.德治与法制的关系7篇(全文)德治与法制 摘要: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法治、德治的结合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二者的组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vuy5hfc.html
4.从政治系统论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2.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治与治理在本体和路径上高度统一。治理的目标是追求善治,现代法治的核心要义是良法善治,二者都将价值诉求定位于良好的公共治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治理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制度执行,可见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作为刚性约束的制度,能够有效摒弃人为干扰的随意性,在这个意义上,http://sass.cn/109000/42720.aspx
5.道德与法律的嬗变——法治与德治之历史与现实反思/马慧勇——法治与德治之历史与现实反思 马慧勇 内容摘要: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6175055_10904.html
6.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山东公务员考试网(www.sdgwy.org)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http://www.sdgwy.org/html/ggjczs/fl/202304/51_76955.html
7.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再反思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控制模式,其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治,因其与封建专制制度、古代刑罚的纠缠,而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异化。因此,搞清法治与德治这两个概念的由来、各自的内涵,对于我们在现时代讨论二者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德治与法治概念的由来和各自内涵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xingzhengguanli/316773.html
8.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德治与法治都是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二者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这两者是必须要密切结合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德治与法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必须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功效。我们国家在加强法治的同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
9.浅谈德治法治人治的历史发展摘要:自古以来,德治、人治、法治的关系就一直与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人治的独裁到法治的严苛再到德治与法治的兼顾,治国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和文明程度。本文试着从德治、人治、法治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秦朝灭亡的历史来讨论德治、人治、法治对当今国家发展的意义。 https://www.fx361.com/page/2019/1021/78636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