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入脑,长大入心,原来古代还有这么一部法制教育宝典!

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人类历史的起源。先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等自然界现象的产生,再说人类“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的早期历史。最后指出治国的原则是教化优先:“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伦理准则。在个人修身上要“克念作圣”,“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讲究诚信;在孝亲方面要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早起晚睡,让父母冬暖夏凉;在报效国家上要“学优登仕”,移孝作忠;夫妻之间要“夫唱妇随”,兄弟之间要“同气连枝”,待人接物要注意身份等级,“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从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开始,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岩岫杳冥”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表述从政可以封妻荫子、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例如,当大官可以进京城,看到“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可以参加朝廷宴会,遍览皇家所藏图书,可以“户封八县,家给千兵”,“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从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开始,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分。这一部分内容芜杂,通常被认为是讲述“君子治家处身之道”,但也不尽然。例如,按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从政者如果遇到耻辱等不被所用等危险,就应及时隐退,“殆辱近耻,林皋幸即”(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还不如归隐山林为好),并且耐得住寂寞,“索居闲处,沉默寂寥”。要耕田纳税,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千字文》中的法律思维

大体而言,《千字文》是以《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线展开论述的。表现出来的法律思维主要有:

第一,“圣君贤相”的人治论。中国古代不像西方崇奉基督教的国家那样,认为只有上帝“全知全能”,人类犯有“原罪”,需要上帝拯救,“人治”没有合理依据。中国古代认为人性本善,“有治人,无治法”,“徒法不足以自行”,理想的统治格局是“圣君贤相”。《千字文》说“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事),“俊乂密勿,多士寔宁”(能人治政勤勉努力,全靠许多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富强安宁),即反映了追求“圣君贤相”格局的思想。

第二,行孝尽忠的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不像西方崇奉基督教的国家那样,把灵魂得救、皈依上帝作为人生终极目的,而是以在人间行孝尽忠,光宗耀祖为人生最高境界。《千字文》说“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学习出色并有余力,就可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的政事),即反映了行孝尽忠的思想。

第三,尊卑严明的礼治原则。中国古代不像西方崇奉基督教的国家那样,认为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样的儿女,相互之间都是兄弟姐妹。中国是重视人文伦理的礼仪之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理念,“三纲”重等级,“五常”重亲爱,力图在差别对待中寻求和谐。《千字文》说“乐殊贵贱,礼别尊卑”(选择乐曲要根据人的身份贵贱有所不同;采用礼节要按照人的地位高低有所区别),“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长辈和小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间要非常相爱,因为同受父母血气,犹如树枝相连)”,即反映了尊卑与友爱相结合的纲常礼教思想。

第四,德主刑辅的刑治论。中国古代不像西方崇奉基督教的国家那样,认为人类具有“原罪”,法治源于防恶。而是认为人性本善,后来有的变恶,因此要“德主刑辅”。《千字文》说“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萧何遵循简约刑法的精神制订九律,韩非却受困于自己所主张的严酷刑法),“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对抢劫、偷窃、反叛、逃亡的人要严厉惩罚,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即反映了“德主刑辅”的思想。

与《三字经》相比,《千字文》所言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尊卑服从,而非相对的双向尊重。这大概是因为《千字文》是周兴嗣以臣子身份而奉梁武帝的命令之作,因此,不敢继承先秦儒家的五伦相对主义的理念。

与《三字经》相比,《千字文》强调当官要能进能退,在“退”上更加用力。例如,“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品性沉静淡泊,情绪就安逸自在;内心浮躁好动,精神就疲惫困倦),“索居闲处,沉默寂寥”(离群独居,悠闲度日,整天不用多费唇舌,清静无为岂不是好事),“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想想古人的话,翻翻古人的书,消往日的忧虑,乐得逍遥舒服),“欣奏累遣,戚谢欢招”(轻松的事凑到一起,费力的事丢在一边,消除不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这大概是作者周兴嗣以臣子身份向梁武帝表明自己“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恬淡之心吧。

THE END
1.法治与法制的区别长期从事教育治理,教育信息化、网络安全、科学技术及教育+互联网研究https://news.eol.cn/lzmzl/202211/t20221107_2254198.shtml
2.法治安全反邪教法治宣传教育政务动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 http://sthjj.wuzhou.gov.cn/zwdt/t7548734.shtml
3.试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别试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别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https://www.shangxueba.com/jxjy/E35CF98E.html
4.法治教育网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司法部有关负责人 就《关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4-07-29 司法部、国家保密局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修订答记者问 2024-07-22 司法部 市场监管总局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资本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答https://www.zhifa315.com/